畢羽平與張子君老師的形意拳對練
形意拳整體運動技法,要求外三合、內三合、內外六合。內三合為意、氣、力合。意,指人的思維活動;力,指人運動產生的力量。在這裡,氣是靈魂,氣與意合、氣與力合的「氣合之技」,是其重要核心技術之一。
一、有關的幾個概念
1、關於氣、發力、氣感。古代哲學早就認識到「氣」是構成世界的基礎物質,並由此派生出很多相關氣的概念,如:自然界之清氣,經人肺功能吸入體內;水谷之精氣,經人消化功能轉換成生命運動維繫的營養;人體的氣血之氣,泛指體質狀態、精神狀態、運動能力等。形意拳的許多拳論中有關於「氣」的描繪:「氣血充盈則精神健旺,氣血虧損則精神萎靡。故內家拳之根本是內氣。而丹田是內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氣血緊于丹田,丹田氣足,然後引之內達於臟腑,油然見於面而為神,發於四肢而為力。」闡明了「氣」是人體生物場中的一種能量流,是生命現象的根源。「氣」是人的體能,源儲于丹田,經達於臟腑,終出於四肢,又含有補氣、聚氣、運氣、氣貫四梢之意。
人的發力是能量的轉化和輸出,能量來源於食物和自身儲備,通過血液對肌體的營養供給而產生運動能力。人體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組成。在運動中,肢體各相應部位依次而動,將動能按一定路徑送到輸出位置,從而達到所謂的全身而動。
我們在練拳時,會明顯地感覺到體內動能的彙集和傳遞過程。局部的肌肉運動必然產生身體熱量,在動能傳遞路徑將留下熱的軌跡,一股熱流感就此產生,猶如一股氣在體內流動,前人把這一動感稱為「氣」是可以理解的。所謂的運氣,不是真的氣體在體內行走,而是體感即神經反應在大腦中的印象而己。當我們站三體式靜樁時有周身熱騰的體感,特別是掌中有熱、麻、脹的感覺,指有硬挺的感覺,這是營養供給增強體局部動感的反映。此時手的掌指區域會形成一個生物電場,即氣場和所謂「氣功」。要說明,由於此生物場的強度十分有限,不具有擊打能力。
2、氣沉丹田。古人認為丹田是內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內氣聚于丹田。而人的腹腔充滿了器官組織,沒有所謂氣的通道和存儲空間,因此這裡說的現象其實並不是「氣沉於腹」。我們知道,人的肺呼量同腹部狀態相關,吸氣時胸腔擴容而腹腔縮容,呼氣時則反之。發力呼氣時,腹部為配合胸腔壓縮減容必然是組織擠壓下墜而肚皮努力膨鼓;其次,腹腔組織擠壓下墜造成重心下移,使形態呈更加沉穩;第三,由於尾間緊鄰腹腔下,尾閭動和脊動以及丹田狀態是三位一體的關係,相互協作,相互依存。如當尾閭下翻發力時,腹腔必沉實,脊柱必呈向後弓狀。身體健壯或經鍛鍊,使腹肌、腰強壯有力,腹部協調動能力加大,此即所謂丹田氣足。
3、關於氣貫四梢。傳統的形意拳術理論中的四梢,分別指頭髮(血梢)、指甲(筋梢)、舌頭(肉梢)、牙齒(骨梢)。在我們發力時這四個梢均在起作用,有四肢百骸皆動之意。為使發力時動作行為要求更為明確,筆者認為還應有「意梢」和「力(勁)梢」的說法。意梢為眼睛,「心為元帥眼為先行」,「眼要毒」,發力時眼睛要充滿殺意。力梢即動能輸出點位,即廣義上的拳。氣貫力梢包涵的內容:一方面是力梢怎樣承接好傳到的體動能量流;另一方面是力梢怎樣完成動能從我一方至對方身上的最有效的傳遞。力梢何時挺、放速,選好打點、意念深遠的最佳形式組合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說「氣貫四梢」,不如說「氣貫力梢」更為簡明扼要。若從氣是體感及體動產生勁力的角度概括,將「氣貫力梢」稱作「勁貫力梢」更為科學,更便於理解。
4、什麼是氣之合。氣是意與力之間聯接的扭帶。力中帶有意和氣之後則變為所謂的勁。體感是體神經對大腦的反饋。是神經對肢體行為方式、時間、遞次順序、路徑、目的等綜合的反應。武術所修煉和追求的是人體在自身安妥的前提下,使功力如何達到最大,蓄髮力如何更有效。習拳過程是刺激神經、神經功能挖掘、神經聯繫渠道的喚醒和再造過程。氣之合,就是通過拳術練習使動能流動的體感得到強化,使運動過程的神經反應更加明晰,在意和力、軀幹和四肢間建立起一個通道,實現內外六合,完成所謂的氣聚丹田又貫於四梢之任務。
二、怎樣做到氣之合
為達到氣之合,形意拳傳統習練步驟是先打身形基礎,再練動感,最後再練任意狀態下的內外六合,整個過程依次為整式練習、整勁練習和整合練習。
1、整勢練習。此階段屬於增強體能、規範形體架勢、注入動作要領的基礎性練習。形意拳靜有定型,即三體式。它對周身各個部位都提出了靜態時的要求,如頭要正、指要頂、背要圓、氣要沉,等等。動有動態要求,主要有起落鑽翻、沉肩墜肘、背松臂抱、直來直往、拳勢緊湊、三尖相照、齊動齊進等。通過三體式樁功的練習使練習者一改原有靜型習慣,從頭、手、肩、膝、意等諸多方面進行規範,一亮相即是三體式,就處在攻防兼備的狀態下。通過五行、十二形等徒手單練套路練習、形意刀、劍、槍、棍等器械單練套路的練習,使練習者掌握攻守進退、動靜疾徐等動作要領,達到外三合。
2、整勁練習。這是在整勢練習基本規範的基礎上動的體感練習,是個自我完善的過程。方法是首先按照由簡至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地進行動樁的練習。可在五行拳中,選擇自己較為順暢的一拳為拳基(如劈拳),採取半步方式,反覆練習起鑽落翻的過程,體會內動驅外動的的方式和體感。通過體驗發力過程中胯、脊、肩等部位動的感覺,強化體動在大腦中印記和大腦支配體動能力,在動與意之間建立起聯繫。做到體動我知,意識支配著體動和動的方式。其次,建立體動的合理順序。按形意尾閭為內動之「轉斗」、力從腳起,以及丹田、尾閭、脊柱狀態三位一體等拳理要求,反覆進行發力練習並不斷地對體動過程進行修正,細細體會腳蹬力上傳催胯、尾閭動啟動丹田和脊盪動匯胯力上傳,經頸椎向後突動,力分兩處催肩而動,肩催肘、肘催手,各體位依次由松變緊,再由緊變松和開合蓄髮,體動能量在傳遞中增大,動能流涌動的體感建立和大腦對動量流的引導等一系列過程。當體感如涓涓流水,無隙不入,無微不到後,尋覓劈拳發力各相關體位動的合理順序並確定下來,再經反覆多次的練習使其長到身上,即俗稱功夫上身。此時不僅有了所謂氣,還學會了在劈拳發力中所謂的聚氣、運氣和意氣力的三合。在此基礎上,按照形式不拘一格的要求,再依次進行其它五行拳以及十二形拳的動樁練習。第三,進行內外六合的練習。在整勢練習中,溶入整勁練習方式,用內動驅外動,由明動向暗動、大動向小動發展;用外動牽動重心而動,讓震腳促使重心速動之力傳至力梢;周身發動使動的質量最大化,動能催動力梢使打擊速度最大化,並以全身之顫抖和力梢堅實瞬間同時完成使能量全部輸出至對方身上;動靜、剛柔、陰陽、實虛、進退變化無隙全憑所需,行似龍、動似虎、步如猴,體現出形意拳術形與意、內與外,意、氣、勁、形合一集中,周身上下無處不合的特點。
3、整合練習。這是任意狀態下的六合練習,屬體感反饋決策過程中知彼知己的應用技法練習。當六合上身後,一動就為整勁,但這只是知己的功夫。技擊是敵我雙方所為,還需要知彼,方能百戰不敗,俗稱「搭手便知有沒有」。整合練習就是從自身假想敵的演練向實戰技能的轉換,從而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的境地。整合練習的方法是對打練習。形意前輩按照五行相生克原理,以及實戰環境下的技擊方法,編排了許多對打練習套路,常見的傳統套路就有五花炮、五行炮、安身炮、貼身靠、對劈拳等十餘個。這些對打套路有的注重黏打訓練,有的注重靠打訓練,有的適用初練者,有的技法掌握難度較大,始終伴隨著習練者功夫的漸進。練習時,首先要按五行相生克原理,以及高挑、低壓、平勢推的接手原則和先顧後打的順序,依據對打設計安排,一招一式規範地進行練習。並逐步熟練掌握顧即蓄、展即打的技術,在已知規定動作實踐中實現內外六合。必要時雙方還要進行單招練習以強化動作規範,特別是對打中體動感運行練習。其次,進行適當範圍內的變勢練習。此階段注重的是聽勁和變手、決策和實施技法的練習。在雙方規範動作熟練的基礎上,雙方都要尋求力大小、力落點、擰裹方式、擊打目的等變化,刺激體神經使其反應敏捷快速有效,意念跟著對方勁力走,當剛則剛,當柔則柔,意動形隨,左右逢源,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力求在變中做到內外六合。形意前輩所講:「一手變一手,哪都不能走;一手變兩手,可以走一走;一手變三手,走遍天下無敵手」,就是指應變能力的重要性。第三,進行任意變手對打練習。要選擇功夫水平相當,武德端正,技術嫻熟,應變能力強的武友為對練對象。通過任意推手、單招任意組合、對練拆練等方式,在適當保護、慎出全力、不出黑手的前提下進行練習,進一步接近實戰環境。在對練中培養意念行走、起落無形、粘黏連隨、依你而做、順勢而為、貼身發力、為我所控的能力。第四,進行拍打練習。拍打功是形意對練雙方打與被打體驗的常用增強功力方式,發力者可檢驗氣貫四梢出勁方式,受力者可檢驗抗擊打能力和勁力透的深度,進行比較交流。如氣沉丹田,腹肌繃實形成局部頂凸,可抗擊腹打,用收腹形成局部凹陷化力後再實施射丹田還可造成來拳的挫傷。通過拍肩掌力的向體內透度來檢驗上體鬆柔方式等。
作者簡介:王國錚,1950年10月生人,習練山西車氏形意拳多年,中國武術7段,現任哈爾濱市武術協會會長;畢羽平,1956年4月生人,習練山西車氏形意拳多年,中國武術7段,現任哈爾濱市形意拳委員會秘書長、哈爾濱市武術協會科研委員會副主任;李春范,1958年9月生人,習練山西車氏形意拳數年,中國武術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