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表達更加有條理和邏輯,你只需掌握「三點式」表達結構

2019-12-13     慕妤說

很多人在表達觀點時,都會出現表達不清的情況。

例如有一些人,儘管他們經常侃侃而談,但說了一大堆,聽者都不知道他們表達的重點是什麼。

由於無法掌握你表達的中心點,別人無法接話,那麼彼此的對話自然就會中止了。

一個清晰的表達,一定是條理分明、層次有序,如同樓梯一樣,朝著同一個方向,有組織、有架構地延伸下去,直達目的地。

而這個「目的地」,自然就是溝通對象的大腦了。

人的大腦,比起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會更容易接收和記憶那些結構清晰,鋪排有序的信息,當然包括說話的內容。

所以,當我們進行表達時,一定要懂得給自己的說話內容構建這樣一種結構,不僅讓自己表達起來會更「順口」,聽的人也會更明白。

其中「三點式表達結構」,就是這樣一種常用的表達模式。


不符合邏輯思維的表達

大多數人在表達的時候,通常都是「隨意而發」,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在日常的對話當中,這種做法不會出現什麼問題,畢竟我們與他人的對話,都是你說一句,我回一句。

但是,當你需要發表某些比較有分量的觀點時,如果你還是按照這種「想到哪就說到哪」的方式,說著說著,你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從而讓聽的人也一頭霧水。

一個結構清晰的表達,首先要符合「邏輯思維」的要求。而符合邏輯思維的語言表達結構,就是一個論述的過程。

所謂「論述」,就是你要有自己的結論,同時也要有相應的理由,從而構成「用論證的方式去講述」的結構。

換言之,「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一種緊密的聯繫。例如:

這個月我想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去旅遊,休息一下。(結論)

畢竟忙了這麼久,我幾乎喘不過氣來了,我需要給自己放鬆一下,補充能量。(理由)

這個表達,其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所以這是一種符合邏輯思維的「論證式講述」結構。

否則你說:「這個月我想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去旅遊,因為我昨天拉肚子了,很難受。」

這句話的「結論」和「理由」之間,就看不出任何聯繫了,所以很難讓人覺得是符合邏輯的。除非你是在開玩笑,這就另當別論。

這種簡單的語言知識,相信大家都明白。

但是,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很多人都會忽視這個「論證式」的表達結構,導致自己表達不清的。

這就會產生兩種問題。


兩種表達不到位的錯誤形式

我們平常的聊天過程中,比較容易犯下依兩種表達錯誤是:

1,從來只說結論;

2,從來不說結論;

什麼意思呢?

所謂「從來只說結論」,就是你說什麼,都缺少一個論證的過程,沒有為結論提供理由,導致別人不知道你為什麼會說出這些話。如:

  • 「根據我的觀察,這個人肯定是騙子!」
  • 「現在的人眼裡只有『錢』,哪裡還會有好人?」
  • 「我總是覺得明天會有大事發生。」

這些話語都是屬於「結論」。

說結論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當你說完結論之後,卻沒有給聽者講述你的論證過程,說出相關的理由。久而久之,別人就會覺得你是一個「誇誇其談」的人,或者認為你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

畢竟沒有真憑實據的理由,你這些「結論」跟造謠又有什麼分別呢?

一個人只要是經過自己思考而得出結論的,肯定會有一個論證的過程,如果他說不出這個論證的過程,無法給出相應的理由,他所說的這些觀點,你當成是玩笑話就行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用「為什麼這樣說」來套出對方的理由。但當我們不是處於對話的狀況時,我們就必須懂得自己說出這個理由來。

說闡述理由的方式,就需要用到「三點式」,後文會講到。



而至於「從來不說結論」,就是嘮嘮叨叨一大堆,卻沒有一個中心點,不知道說這些話是為了什麼目的,別人也很難知道你在表達什麼。如:

  • 「我之前逛街看到了一家新的餐飲店開張了,好像是吃牛扒的。」
  • 「今天有人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什麼活動,好像有獎品拿。」
  • 「上個星期我看了一部電影,挺好看的,劇情又有新意,特效真實。」

這些話語,都是屬於對「情況」的描述。

你把這些情況說出來,可能心裡是想著給人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可是別人你這種分享有什麼目的。

到底是想請我去新餐廳吃牛扒,諮詢我應不應該參加這個活動,還是想介紹我去看這部電影呢?

缺少結論,就很容易造成這種問題。因為你這種表述,會給別人留下很多解讀的空間。而解讀得正不正確,又會影響到彼此對話流暢度,一般不會接話的人,遇到這些講述,就不知道接下來要說什麼,怎麼回話了。

所以,為了讓別人有回話的點,你的講述最好要給出結論。如:

「我之前逛街看到了一家新的餐飲店開張了,好像是吃牛扒的,你有沒有興趣吃呢?有的話,到時一起去嘗嘗怎樣?」

這個例子的後半句話就屬於結論,有一個清晰的「指向性」,別人也就能夠對此做出回應,不會「不明所以」了。

有了這些對「不當表達」的認知,接下來就可以搭建合乎邏輯的「正當表達」形式了。


三點式表達法則

表達是一個整理的過程,就是把腦海中雜亂無章的內容,根據表達目標,整理成可被溝通對象接收的「信息包」。

這個「信息包」,可以分為好幾份,但在口頭表達這種轉瞬即逝的動態交流中,最好不要超過三份。

因為人的短期記憶,很難同一時間記憶七個以上的項目,而記憶三個,幾乎不用怎麼努力就很容易就做到。

所以當你有大量的內容想要表達時,最好的邏輯梳理方式,就是將這些內容「切分」為三個點,逐步陳述出來,這樣聽者就會輕易接收和理解。

一般來說,所謂的「三點式」表達,就如同我們所了解的那樣,用數字去說明。如:

對於這個項目,我個人並不是很贊同,這個月就立刻推動實施。原因有三點:

第一,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市場動態的變化,貿然推動項目,肯定會遇到很多預料不到的問題;

第二,這個項目是否符合消費者的期待,我們仍處於猜測的階段,還沒調查充分;

第三,以目前的價格去推動項目,只是保守估計,我們很難確定項目實施期間預算會超支多少;

所以,針對這三方面再仔細認真研究多兩個月,到時再去推送項目說不定會更好。

這種說法,是不是會給人非常清晰的感覺呢?

針對「不贊同」這個結論,然後隨即用三點去講述為什麼,綜合起來就構成了論證你那個結論的理由。

這個表達模式下來,別人就知道你的想法了。

當然,這個「三點式」表達法則,只是一般化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說什麼都用「第一點因為什麼什麼」,「第二點因為什麼什麼」,「第三點因為什麼什麼」這樣去說。

我們要懂得「學以致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變體」,以「三點式」的思維架構去組織語言,構建表達。



組織語言的不同表達形式

「三點式」表達法則的宗旨,就是對說話材料進行合乎邏輯的梳理。

而梳理的方式,就把一大堆不好理解的內容,切分成幾個要點,然後再給這些要點安排講述的順序,這就能夠構成一條清晰的邏輯線。

其中,組織語言材料有兩種結構:

1,平行結構;

2,遞進結構;

換言之,只要你懂得運用這兩種結構去組織語言,不管表達的方式是不是那種數字化的三點式,這也能夠把內容梳理得層次分明。

所以,我們就可以有其他「三點式」的變體運用形式。如:

「對於這個項目,我個人並不是很贊同,這個月就立刻推動實施。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市場動態的變化,貿然推動項目,肯定會遇到很多預料不到的問題;

【其次】,這個項目是否符合消費者的期待,我們仍處於猜測的階段,還沒調查充分;

【最後】,以目前的價格去推動項目,只是保守估計,我們很難確定項目實施期間預算會超支多少。

所以,針對這三方面再仔細認真研究多兩個月,到時再去推送項目說不定會更好。」

無需運用數字去表明不同的要點,卻依然能夠構建出條理清晰的表達,這就是「三點式」表達的變體。

上述這個例子,是屬於「平行結構」的表達。講述的那三個要點,就算順序不一樣也沒關係,不分先後,不分輕重。

但當要表達某些由弱到強,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的內容時,就需要運用遞進結構去組織語言了。如:

「我覺得每年保持旅遊的習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因為】當你在旅遊的過程當中,你整個人都是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不會感到有壓力,這對我們的身心會有一個恢復或者調節的作用。

【而且】旅遊時,我們的注意力通常都是集中在一些新穎、好玩、有趣的事情上,思想會變得很奔放、活躍,而不像工作那樣,想著一堆讓人頭疼的問題,很容易壓抑到自閉。

【最重要的是】,旅遊途中,我們可能會認識不同的人,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又可以彌補心理上的創傷,心靈得到好的滋潤了,自然整個人就會變得健康起來了。」

這個例子,就是屬於遞進關係的講述了,同時也是「三點式」表達法則的變體運用。

通過這種方式去組織語言,我們講話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呢?

所以,在說話之前,你要養成一個習慣,對即將說出口的內容進行一個全盤的規劃。確定自己說話的目的,想要表達的結論,以及相關的論證形式。

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後,再通過「三點式」法則去組織語言,構建表達,這樣你說出來的話,就更有邏輯,也更加有條有理了。



提升表達的鍛鍊方式

最後說說如何去鍛鍊,才能夠獲得這種表達能力。

同樣,我就運用「三點式」表達的方式去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閱讀一篇文章或聽別人講話,從中找出三個要點;

這個方法,可以養成你思考語言材料的習慣。

不管你看什麼文章,如果你能夠堅持從這篇文章思考其表達的結構,找到其闡述的至少三個要點,這種表達結構久而久之就會印入你的大腦中,稱為自己的能力一部分。

第二,當你準備要說一大堆話時,先把這些話濃縮三個要點;

平時說話,我們可以隨意一些,但當我們在某些場合,準備發表一番講話時,我們不要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最好事先根據表達目的,提取三個要點,以此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這種「提前思考」,可以讓我們塑造出有條理的表達慣性。

第三,不要強求一定要說三點;

「三點」只是一個基本架構,但這並不是說,你說任何話都要把內容切分為三點。

有時候一點可以表達完畢,你就用一點去說完,有時候兩點,你就說兩點。只有你不知道要說什麼,或者想說的話有很多時,才需要按照這個法則去組織語言和構建表達。

所以不要強迫自己非要這樣去表達不可,最重要的是,你懂得如何濃縮說話的重點,提取表達的要點。這才是需要鍛鍊的地方。

只要你能夠堅持按照這些方法去鍛鍊,你的表達能力自然就會越來越厲害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IatAW8BMH2_cNUgLI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