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陪一個小哥哥算房款
銷售人員還是常見的說辭,我們家雖然貴一點,但以你的收入,每個月月供只是多一點點,踮踮腳都不用,只是穿雙內增高,沒有不舒服人看起來還更靚
這套說辭很多時候確實是很有用的,很多人買東西都是很感性的,像我和我的女伴們,小一碼的裙子在鏡子裡看上去更搖曳生姿,這套小禮服真漂亮我剛好缺一套這種場合的衣服,說得對這樣的百搭款肯定用得著而且反季買更便宜……
但最終所有這些衣服基本再也沒有上身的可能
房子雖然不能和衣服同日而語,但說白了也是商品,難逃感性的網,這也是為何銷售員的說辭百試不爽,很多人再看一眼那更大的客廳更寬敞的臥室,就更覺得銷售員說得對
但這次的小哥哥沒有再看一眼房子,而是翻出手機里一張清單,上面列著每月的詳細開支,吃的用的、人情往來、車費油錢……
小哥哥說,為了數據準確,他特意匯總了過去一年的數據,算了每月的平均數,然後從這個數倒推,看自己能負擔多少
為何要這樣做,因為不想因為房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乃至影響工作
他給我講了身邊一個朋友買房的事情,想要一步到位就買了超預算的房子,當時還做了假流水才過關
但是從買了房子之後,他每個月都在為錢發愁,大家約飯的時候他不是找藉口不去,就是找理由不買單,個人形象也顧不上了,衣服鞋子都降級,就連剪頭髮都捨棄了原來的托尼老師,彎彎繞繞找到老小區里一個在自己家裡舞弄剪刀的理髮師傅,這師傅白天上班,只下班後和周末那一天接活,這種環境當然收費也低
小哥哥講完後說,一個人要是因為一套房子搞成這樣,那這房子還不如不買
所以,他在出來看房之前,就已經做好各種預算,保證生活質量,還留了點應急錢,也提醒自己,房子一定要在預算範圍之內,當然因為對這個市場不了解,並不知道自己的預算究竟能買到什麼樣的房子,如果看過之後,覺得和自己想的差太遠,那就再等等,再攢攢錢
這是我們看了一個月的房之後,小哥哥跟我說的最多的一次
很多銷售人員喜歡追著客戶問個人情況,家庭啊工作啊收入啊等等,我理解這種做法,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儘可能多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給客戶匹配更精準的房子,他們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得流水作業
但是我不喜歡這樣,因為大多數客戶對這個市場並不了解,除非我這種整天泡在各個項目各個樓盤的,大多數人哪有時間去關注這個項目和那個的戶型差異在哪,這個項目的進度如何,那個項目的不利因素是什麼,大多數人只有在買房的時候才會集中去吸收這方面的信息,所有我更願意帶著客戶多看看這個市場,讓客戶自己先有一個整體的及時的認識
我不要我認為,我想要客戶自己認為
畢竟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只要客戶自己心裡有數,不是這個區看完了看那個區,新房看完看二手,最後看迷失了,那結果一般都不會差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小哥哥很理性,對於自己在買房這件事上面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都有把控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願意為這份想要投入多少
跟很多人想的不同,現在這個市場上,最擰巴的不是剛需,而是改善
一般人的想法裡,你都是改善了,不管是金錢還是看房子的經驗,怎麼都比剛需容易吧
其實不是,現在大多數的改善,都快把自己擰成麻花了
因為不缺房子,反正有地方住,所以就慢慢看唄
市場上就那麼幾個項目,都被你盤出漿來了
這部分群體是什麼狀況呢
打個比方,窗口排隊,一長溜的隊伍,排在後面的人都悠悠噠噠或者亂瞅或者刷視頻或者發獃,沒有人去數還有多少到自己,因為隊伍長,突然旁邊又開了一個窗口,這個時候排在前面的肯定不會動,因為快到自己了,排在後面的動的最快,而中間的就是最猶豫的
動的最迅速的是剛需,前排不動的是豪宅層次的
買改善的就是排在中間的這些人,捨不得已經排了的位置,不甘心新開的窗口,過去啊,留啊,留啊,過去啊……
我的條件,應該住更好的房子,不甘心還窩在這老房子裡(尤其是威海樓市這個情況,改善人群的老房子是真的戶型老小區規劃落後),但想要新房子就得賣老房子,賣很難賣的上價,自己看中的新房又那麼貴——既然是改善了,平方怎麼也得大吧、品牌怎麼也得排的上號吧、就算不是洋房也得是小高吧,要不然我面子往哪兒擱
說項目被看得都包漿了一點兒也不誇張,投入的時間精力無限,成年累月,結果呢,除了更清楚地了解項目情況,其他無甚改變,而且就連這點收穫也會漸趨於無用——這種情況在金地華發峯范和正弘雲庭壹號這兩個項目上面表現的尤其明顯,客戶一看這兩個項目的戶型就激動,要問要看,一路看著金地的110平沒了128平沒了,143平又夠不上,或者是,雲庭壹號的大高層不能買那是剛需,不配我身份,但是洋房又貴,等小高層出來了你告訴我,好的,出來了,一看這個價格高了呀,沒有性價比,而且這是後排的,還是前排的比較好,等前排的吧……
很多時候我都替你們難受,有這個時間精力吃個火鍋唱個歌,喝個啤酒吃個海鮮不好麼,你又不是做房產研究的,整天盯著圖個啥
我們常常會說買房子能推動一個人更積極地掙錢,不是什麼壞事,但這說的是年輕人,年輕人因為更有無限的可能,壓力大點反而可能激發出潛力
但對中年群體來說,很多東西都固定了,尤其殘忍的是,很多改善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收入增長,但現在的經濟跟在泥潭裡跋涉差不多,從哪裡找個理由告訴自己收入會越來越高,支出越來越高倒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醫療,為了上為了下,早已經不知道對自己投資是什麼感覺了
對,每個人都想住的更好一點,但有些時候,房子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
我的建議是,有動作之前先想想自己的儲蓄和生活習慣
像是醫院啊學校啊公務員啊,吃飯有食堂,五險還一金,周末加節日,旱澇都保收,生活成本又低,想買那就買
如果是收入不太穩定,又哪哪都需要花錢,為了一個不知道怎樣的前景,無限擠壓自己現在的生活,一家人摳摳搜搜地過著,老婆買件衣服買只口紅都要拿起放下,孩子看中個玩具都要被你呵斥,吃飯的時候還要算計著葷菜的量,我覺得算了吧,乾脆不要想房子這件事了
真的,買房子這個事兒,如果沒有個好心態沒有個好算計,就只會苦了自己
當然,賣房也是一樣
上面說的改善群體,難的不僅是買,還有賣,想要把手裡的房子賣個好價錢而不得
有太多賣房的客戶來給我上課:我持有成本多少,我這些年交出去的利息多少,我稅費多少,最後總結,我賣這個數我沒賺,我只是平著,保個本而已
關鍵是,你的道理就算是感動天感動地,它感動不了市場,沒用哇
如果只要成交,那就速戰速決,給一個低於市場的價格,包裝一個同類產品沒有的優勢,全網推
如果你只算自己的帳,只想著中彩票一樣,有人能撞上來,那苦的又是自己了,不停地打電話問中介,我的房子怎麼還沒有賣出去呀,擠牙膏一樣過兩個月降五千,再過兩個月再降兩千(降價也是有策略的,這般擠牙膏只會淹沒在二手房大海里),一感覺市場好轉就尋思著我是不是該漲漲價
如此痴纏,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