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400多年前,義大利的傳教士將《論語》一書翻譯為拉丁文帶回了歐洲,孔子的學說隨之開始在西方流傳。
而在改革開放後,中國和世界的彼此了解逐漸加深,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設了孔子學院,意在推廣漢語文化,促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使得彼此能夠更好的交流。作為宣傳中國文化的重要出口,在孔子學院出現的頭幾年,確實掀起過一陣「中國熱」。
但是近段時間以來,孔子學院卻屢屢遭受挫敗,開設在歐洲的孔子學院幾乎全遭關停;而在美利堅境內的孔子學院從100餘座銳減到不到四十座。孔子學院為什麼會失敗?中國文化應該如何走向世界?
弄巧成拙
如果你認真查閱過孔子學院的相關資料,應該不難知道它的教學範圍是怎樣的。毛筆字,茶藝,剪紙,武術,京劇以及古樂舞蹈等,孔子學院都有教授。
無疑這些都是中國珍貴的傳統藝術的一部分,但是即使放在中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的改變,大多數的人也不再對這樣擁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活動抱有足夠的耐心,中國如是,更別說對於中國文化並不足夠了解的外國友人。
在沒有足夠的了解和適用環境的前提下,使用粗製爛造的道具模擬茶藝,練毛筆字,不過能帶給人暫時的新鮮感,真實的中國文化並不是穿穿漢服,練練功夫就能了解的。
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後,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依舊存在,失去新鮮感的孔子學院漸漸為人遺忘,自然也不是什麼異聞了。
無論正視與否,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客觀存在且巨大,孔子學院創立初心本應是教授漢語,給人以促進世界各國與中國的相互了解和溝通。
但是卻弄巧成拙,操之過急,孔子學院太過於迫切的向國外灌輸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授的太廣太雜,反而失去了其本來應有的深度,使一切都存於皮毛,浮於表面的形式。孔子學院也正是因此走向了沒落。
過猶不及
孔子學院的沒落還有另一個原因。並不只有中國會擔心文化入侵。作為半官方機構,孔子學院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受到當地政府特別的關注和謹慎對待。
假如其只是一個用於學習漢語的學院的話,一切都還好說,但是在他國的地盤上以促進交流的名義大張旗鼓地宣揚中國文化,藝術和傳統,無疑會帶給人家「入侵感」。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當他國文化在本國思想文化領域占據了過多的空間,當本國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外來文化的打壓和威脅,當越來越多本國的少年人熱愛他國文化傳統超越本國,這樣的現象就不再局限於「交流」一詞的概念之下,而夠得上稱為侵略。
無論在主觀上是否善意,這樣隱藏的威脅都客觀存在,不得不引起防備。異地而處之,我們就能很容易明白這樣的道理。
假如我們所有的青年熱愛美國的文化,建築,藝術和歷史多於中國,當他們認為美國優於中國,當他們認定美國產生的一切都是優美的深邃的宏大的,中國的一切相比起來更矛盾,更複雜,更應摒棄,我們又有何資格和憑據去講,他們仍是更加熱切地愛著中國的,中國的青年呢?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一味的不講技巧,不計代價地過度宣揚中國文化,過猶不及,反而會受到外來國家的牴觸。
潤物無聲
中國文化究竟應該如何走向世界?文化傳承並不應大張旗鼓,也不應逼著他人死記硬背,真正的文化宣揚應該如雨,潤物無聲。其實靜下心來看看我們周圍,優秀的文化傳播的例子比比皆是。
八零九零這一代的人,本就是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我們見過歐美的電影歌劇,追過韓國的各類愛豆,看過日本各種漫畫中奇妙的故事,也曾為神探夏洛克中種種奇怪的案件抓心撓腮過。
我們漸漸開始習慣在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感恩節、母親節的時候以各種慶祝,歡樂。同時寒食節,元宵節,端午,重陽的氣氛也漸漸寡淡起來。到如今,誰又能說一句我們周圍沒有外來文化留下的痕跡呢?
睜開眼睛仔細去看,世界上成功將文化推向世界的國家並不在少數。美國的好萊塢是無數人心中的電影聖地,韓國的造星流水線工藝成熟完備,日本讓世界各地的小朋友通過動漫了解了日本的神話,歷史,風俗的方方面面。
而一說起英國,人們總會想起倫敦陰沉的天氣,優美的發音和紳士的舉動。到如今,世界科技發達到你我觸手可及,我們大可以學習美日韓英等國,用網絡,用藝術作品,用詩歌,用各種各樣形式的節目去表達中國。而不是直截了當的把學校開到別人的國家去。
當一個人真正去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驅使他的必定是興趣而非強制。是的,我們應該把文化傳承當成是一件嚴肅的,正統的事情去做,但這並不意味宣揚文化的手段必須得端莊肅穆。
文化也從不完全是陽春白雪,高不可攀。它可以是民俗,是生活,是幾千年來晝夜耕作間隙時唱的小曲兒,畫的扇面,也可以是三餐四季的小習慣和小情趣。
它從未高深莫測,也從不遙不可及。中國文化並不缺乏魅力,我們只需要選對正確的形式去解開文化的面具,中國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走向世界。
小結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是因為它過於急躁,總是想儘可能多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藝術,卻選錯了方法和途徑,貪多嚼不爛,結果流於形式,並沒能讓人感受到其真正的魅力。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傳播文化,首先我們自己要有信心。
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並不應囿於課堂書本。文化是活著的,有溫度的。讀讀論語用用毛筆並不能真正地接觸到它。在中國,文化活在人們讀過的每一本書,聽過的每一首歌,活過的每一天裡。古老的中國傳統並未消亡,它只是換了種方式存續在中國的人間。
你想讓它走向世界,就應該把它藏在作品裡,用世界正流行的可接受的方式送出去。而不是擔心無人問津,就粗暴地把它關進書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