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著名女隱士,85歲連續打坐108天,自稱是在和佛祖溝通

2022-02-26     生活幸福

原標題:終南山著名女隱士,85歲連續打坐108天,自稱是在和佛祖溝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菩提偈》惠能

根據歷史記載,從漢朝開始,佛教就漸漸傳入我國,深深的影響著古人的精神層面。杜牧曾經有一首詩就有提及到,在南朝時建造了許許多多的寺廟,這也是佛教興起的一個表現。也有相當多的佛教學者,對於佛教的傳播和繼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信人們都知道,佛教講究的是四大皆空,斷絕紅塵俗世,回歸人心本質。而古代也有很多詩人,是深受這種寧靜致遠精神的影響,寫下了許多傳唱千古的名詩,例如陶淵明想要隱居田野之間,一人一菊相依為伴,王維更是將佛經之中的思想融入到他筆下的詩中,那種超凡脫俗的靈動使他被人稱為「詩佛」。想必對心中嚮往佛的人來說,終南山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有多少人夢想到終南山享盡淡雅閒適的生活。

一、小時候就深埋慧根的王芝霞

有一名女子,名叫王芝霞。她曾經獨自一人於終南山上出世隱居,不問世間繁瑣雜事,一心追求佛之上道。這種為求真理不顧一切的精神,讓她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時至多年,已經85歲高齡的王芝霞卻能連續打坐108天,這實在讓人欽佩不已。

1932年,王芝霞出生在陝西一戶十分普通的家庭中,家中並沒有供奉佛教的習慣,所以也沒有濃烈的佛教氛圍。但從小王芝霞就跟其他小孩子不同,每當哭鬧起來,其他小朋友用糖果零食就可以哄住,王芝霞卻是要父母帶她去寺廟轉轉,她才會立刻停止哭鬧。每次踏進寺廟,王芝霞心中就會升起不一樣的感覺,廟中騰騰上升的香燭氣息讓她內心十分平靜,看著端坐在寺廟中面容祥和的菩薩,王芝霞就覺得自己十分的渺小,是這浩淼人世間一粒不起眼的塵埃。王芝霞覺得自己與佛之間也許有某種看不見的牽絆,這讓年歲還小的她默默在心裡埋下了一顆佛緣種子。

二、決定一心向佛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王芝霞也如常人一般讀書、工作、結婚、生子。世俗紅塵中的繁雜瑣事糾纏著王芝霞,久而久之,她也便忘卻了自己曾經的初心。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時隔多年後的王芝霞再一次踏入了寺廟中,這一次讓她堅定了自己的內心,佛就在心中,自己要向神佛所在的地方努力前行。

就這樣,王芝霞覺得離開家中,專心地修讀佛經。年幼的兒子一直拽著王芝霞的衣角不願意讓她離開,看著可愛的孩子王芝霞也內心不忍,但是追求佛的路上定會有取捨,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就這樣,狠了狠心的王芝霞扭頭離開,到禪房中靜心打坐。日子一天天過去,王芝霞思念家人的情緒也開始滿溢而出,但她知道要做到四大皆空才是真正的心之所向。所以王芝霞決定,要去一個更遠的、更能夠靜心的地方,這樣才可以去參破佛的旨意。

三、多年在終南山上潛心修煉

選來選去,王芝霞最後決定到終南山的半山腰上修一座小廟,取名為「三聖殿」,也給自己取了法號「王慈善」。王芝霞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簡單,除了日常維持生計的活動外,她都一心研讀佛經。王芝霞稱這樣的生活其實是在和佛祖溝通,佛在給她指引終極奧義的道路。這樣身心交流的日子一晃便過了四十年,在這漫長歲月中,王芝霞從來沒有踏出過終南山一步,也從未感覺到心靈孤單。

在山上的生活其實是非常的清苦的,一個簡單搭建的小草棚就是她生活的地方,四處漏風只能靠破布塑料布填補縫隙。草棚里也沒有檯燈等任何照明工具,王芝霞閱讀佛經時就是拿著豆大的油燈一頁頁的堅持下來。冬天,沒有供暖的草棚仿佛冰窖一般。面對這樣疾苦的環境,王芝霞也沒有絲毫想要放棄的念頭,她認為這一切是佛祖給她的考驗,越是艱難越能體現她追求真理奧義的堅持不懈。

雖然王芝霞年歲已高,但她經常婉拒村民們的幫助,選擇自己去採買生活用品。年近九十歲的老人家走起山路來仍然健步如飛,神采奕奕。這四十多年來,王芝霞從來沒有過問家人的情況,家裡人沒有來看望過她。當她得知兒子結婚的信息時,她望向家的方向默默在心裡為他們祈禱。站在山上望著山腳時,王芝霞也想過這麼多年來家裡人身體情況還好嗎、兒子生活工作的怎麼樣、父母是否還健在……這樣的思緒紛紛也只是維持了幾分鐘,王芝霞很快便忘卻這些塵世煩擾,轉身回到她聖潔的精神之地。

結語

不得不說,王芝霞可以斬斷人間七情六慾,一心傾聽佛祖的聲音,這樣的鍥而不捨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不已。忘卻紅塵情根,這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身處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要明白首先是渡己,才可以去渡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e8a9b1681fe57e30a415c60b25a12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