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底部震盪周期已經開啟, 接下來市場需要確定主線,以便資金形成合力,,徹底突破底部區間,迎接我們盼望的主升浪行情。
從上周各板塊的表現來看,引爆市場的主線有兩個, 一個是醫療器械,一個是信創。今天分析下這兩個板塊誰更具有持續性, 誰會替代新能源成為下一條主線。
1、醫療器械VS信創
最近醫療器械和信創板塊表現得非常強勢,從上周就開始領漲大盤,今天亦不例外,醫療器械已經接近前期8月的階段高點,信創更是突破了前期高點。
這波上漲來得挺突然,從核心驅動因素看,醫療器械板塊上漲的分支在醫療新基建,驅動因素是3個月之前的一個利好——《「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出了醫療新基建的計劃。
既然要建設新的病房、醫院和醫學研究中心,加強公共醫療體系和醫療資源,那麼 醫療器械就是最基本的需求。說白了就是政府出錢購買醫療設備。
不過有一點比較耐人尋味,這個消息出來一個多禮拜了,醫療器械才後知後覺地開始反應。雖然消息是好消息,也的確帶來了增量市場, 規模最保守估計將達到300億。300億或許對大型基建來說只是毛毛雨,但對醫療而言可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要知道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2021年全年營收也就252億。不過這個延遲的反應讓市場把這件事拎出來老調重彈,多少有點強行找理由的感覺。
後面醫藥板塊又陸續出了幾個小利好,諸如創新藥新適應症納入簡易續約,降價幅度將小於預期,還有脊柱帶量採購降價幅度好於預期,口腔帶量在服務費上浮動也優於預期等等。這些又幫助創新藥板塊估值修復,各項疊加之下,最終形成了醫藥板塊整體的上漲。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醫藥板塊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超跌加相對低估值;二是國家對醫療器械方面採集鬆綁;三是基金業績排名壓力下的抱團。如果從這三個角度來看, 醫藥板塊是有一定持續性和強度的,這也是為什麼利好消化了有一陣子,醫藥依舊強勢的原因。
至於信創, 核心驅動因素是今年體制內各省招標工作基本上完成,體制系統全部使用信創消息的驅動。從信創的核心驅動因素來看,信創屬於題材性反彈行情。我一直以來的主張是股價取決於基本面,一切到最後依然要回歸業績。在我眼中, 信創還沒有明確的催化,我不確定當前的題材驅動能否帶動板塊業績成長,換句話說,後續如果沒有明確的業績邏輯,股價從什麼地方漲起來,最後還會跌回那個位置去,過山車沒有意義。
從產業角度看信創的邏輯,信創就是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這裡特指具有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應用產業,產業鏈包括伺服器、CPU晶片、國產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辦公軟體、應用軟體、安全產品等主要環節。越是上游環節,越是被大廠或國家隊占據,辦公軟體、應用軟體、安全產品民企相對更多些, 最近火起來一方面是我上述說的體制內各省招標完成,另一方面就是這次重要會議也在強調的信息安全問題。其實這些都是老生常談,持續性上基本沒有過。
所以在我看來, 醫藥的持續性和確定性要勝過信創,但不是說醫藥就一定會成為主線。
2,醫藥VS新能源
醫藥消息面上的利好我上面已經說過了,對於新能源的消息面,主要集中於光伏上。一方面上游矽料產出放量,矽片和電池片的價格仍然維持高位,電池片需求旺盛;下游組件排產環比上升,輔材出貨上調,對價格形成支撐,設備方面TOPcon電池產能持續擴張。另一方面,10月14日美國政府公布了實施總統公告的最終規定,暫時免除對使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在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或越南組裝的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徵收的所有反傾銷或反補貼稅。同時美國商務部指出,所有受益於這一規則的商品必須在使用截止日後180天內在美國使用,以解決囤貨問題。
美國暫時放棄了對我國光伏的制裁,說明在新能源這塊想要和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光伏受此利好影響,上周五大漲。 這不僅是消息面上的刺激,更是基本面的又一次改善,新能源特別是光伏的景氣度依然存在。
從 公募基金的倉位來看, 配置新能源的倉位比例正處於歷史高位,然而配置醫藥的倉位比例卻在歷史低位。從抱團的角度看,可以認為資金在高低切換,把漲起來的新能源板塊減掉一部分倉位,買入進入低估區間的醫藥板塊。
從 盤面上看,醫藥板塊已經調整了一年多, 套牢盤很多,並且像葛蘭這些知名醫藥基金的基金經理,旗下管理的藥基規模甚至被越跌越買到了千億級別,真是不敢想像。看一下機構占比就知道,這千億級別里絕大部分都是散戶的倉位。
散戶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漲殺跌,套牢之後保本出, 這無疑對醫藥的上漲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而新能源板塊中散戶倉位較少,大部分都是機構, 從這點來看,醫藥想真正走牛還需要時間。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 醫藥整體的的估值已經處於歷史低位,屬於嚴重低估的範圍了。
新能源估值要分賽道, 光伏板塊處在低估臨界點,新能源汽車卻依然高估。
新能源整體來看,估值也是相當低。 這是來自本身業績的高速增長,快速消化了高企的估值。
其實醫藥和新能源低估的原因是類似的, 共同的原因就是業績的高速增長。新能源在2022年進入業績兌現階段,估值大幅下滑,但部分企業的業績增速達到了200%或300%,明顯被低估。
同樣,部分醫療器械受益於新冠檢測,業績暴增,但之前因為受集采影響估值有所降低,比如CXO和創新藥,後面受益於新冠研發,例如疫苗、新冠藥等,業績增長,就會帶來估值修復。
當然, 醫藥醫療相比新能源肯定是屬於超跌的品種。對於 新能源和醫療,它們需要面對的都是在創新藥,以及新能源車、光伏在內卷之後,多少企業能夠存活下來。而這些企業在經過了業績黃金增長期之後,基於目前的高基數,又有多少能保持像以前一樣的高速增長?還能不能和那時候的估值並駕齊驅?
如此看來,新能源和醫藥似乎不分伯仲,但 我認為醫藥特別是醫療的邏輯兌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比如我們現在常常掛在嘴邊的創新藥研發、人口老齡化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醫療更多是做一個三年左右的長線,目標是三倍收益,甚至更長時間。
而 新能源正處在業績快速兌現的階段,並且還有俄烏衝突、歐洲能源危機、碳中和等多重催化劑, 短期或中期的的漲幅會更加突出。所以今年最後這兩個月,我仍然站光伏、儲能這樣的新能源賽道。
今日股債利差
從近10年看,FED溢價為3.3%,該指標過去十年均值為2.459%,股票性價比較高,適合增配權益類資產。
擴展閱讀:
·【行業】 大漲過後的煤炭,下半年還能漲嗎?
· 【行業】 軍工領漲,曇花一現?
·【基金】這些基金被加倉,不看好
·【指標】還能入場嗎?一個指標幫你判斷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