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是人們對北大荒的最好形容。1958年6月,在「屯田戊邊」的號召之下,先後有5.5萬名青年從山東前往東北地區,開發北大荒的序幕從此被拉開。
從1968年到1976年,先後又共有54萬名城市的知識青年響應國家的「上山下鄉」召應,從全國各地遷往這裡。
經過幾年的發展,昔日荒無人煙、滿是飛禽走獸的北大荒地區,變成了給中國帶來重要影響的北大倉。
據說,那裡以1/10的土地生產出可以滿足全國1/6人口需求的糧食,年總產量超過了70億噸。然而,就這麼一塊給我國帶來很大支撐的土地,在1999年之後,就被國家「封存」了,國家決定對其進行「退耕還荒」。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土質嚴重流失,北大荒已經經不起折騰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北大荒地區基本上都是人煙稀少。其中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當時的生產力相當落後,人們沒有開發北大荒的能力;第二是滿族入主中原以來,東北一直被他們視為「皇興」之地,禁止國人對其大量開發。
當國家決定開發北大荒時,這裡依然還是林海茫茫和沼澤密布,由於有幾千年的植物腐物沉積,早已經形成了超過600萬平方公里的黑土平原。它與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共譽,都被稱之為世界三大黑土區,它們共同占據了全球黑土的一半。而它在我國所占據的比例非常高,是我國黑土總量的80%。
黑土相當肥沃,其含有的有機物質約為2.5~7.5%,是普通土地的10倍以上,特別適宜農業的種植。儘管人們不對土地進行施肥,只要氣候適宜和水分充足,農田植物也會著重成長,且將會讓人們年年豐收。
也因此,國家才決定對其進行開發,用以解決全國4億人人口的吃飯問題。不過,經過1958年至1999年的開發,共有100多個農場被建立和200多萬公頃的耕地被開發,許多影響到土地的問題,同時也暴露了出來。
土地流失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到目前依然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對北大荒的開墾,雖然投入了超過百萬的人力,但耕地面積依然非常大,人們壓根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經營百頃以上的土地。因此,投入其中的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的生產工具。
許多林地被夷為平地,濕地沼澤等也都被引水澆灌和用於種植。水稻、玉米、高粱等農作物替代了北大荒上本就有的動物和植物生態圈。許多原有的森林、草甸、濕地等面積被極大地壓縮,從遠處看上去平坦的黑土平原上別得千溝萬壑,水土流失極其嚴重。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百大荒的地表層,基本上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在流失黑泥土。在人們剛開始開墾的時候,這片土地上最低的黑土層都是一米以上的高度,有的高度甚至達到了五六米。
而經過人們不科學和泛濫的開墾之後,現在有的地方的土層已經降到了40厘米的高度。
有部分的土層甚至已經呈現出了黃土的特徵,這些片區內的土質質量急劇降低,有機物質的含量早就低於2.5%。
個別少數的地區還出現了沙化的現象,被狂風吹起的沙子侵入到了村莊之中和城市裡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依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來看,再過幾十年的時間,當年的百大荒將不復存在。
而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所帶來的問題不僅僅只有這些,人們所需要達到的糧食增產的目標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時至20世紀末,北大荒的糧食生產量已經減產到開荒之前的一半。
由上可以得知,對於土地的開墾需要有科學的技術和適度的量。除了這些問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也極其嚴重。
二、生態環境嚴重被破壞,現已經有了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從很多開墾的圖片上來看,許多人認為,北大荒都只不過是極其荒涼的草原之地。其實,那裡不僅僅只有草地,還有很多巨大的樹木和林叢。據說,許多用於皇宮建築的木材基本上都是從那裡運來的,它們筆直而堅硬,是做樑柱的好材料。
不過這些樹林卻相當脆弱,樹木的增長周期非常緩慢,「百年樹木」用於形容它們一點也不為過,有的樹木甚至已經有了五六百年的時間。
而在耕地開墾的過程中,有近一半的樹林都被砍伐掉了,更嚴重的是,與樹林一塊消失的還有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共育,同被稱之為地球上的三大系統,它具有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防止鹽水入侵和提供可利用的資源等的作用。
依賴於森林和濕地的一些海陸生物,也同它們的消失而滅絕或瀕臨滅絕。比如梅花鹿、東北虎等幾近滅絕,一些東北特有的野參也難覓蹤影。
除了動物受到影響之外,沒有了濕地的調節後,惡劣的極端天氣如乾旱、洪澇等都如期而來,給人們的健康和經濟帶來極大的損害。
據官方的統計,進入90年代之後,北大荒地區已經發生了數次旱澇災害。比如,出現於1994年的洪災,就曾經將黑龍江的5300多公頃耕地淹沒掉;1998年的特大洪水給人們所帶來的
影響至今猶在;2002年,發生在這裡的旱災,更是直接導致了松嫩平原顆粒無收。
從這裡就可以得知,人們必須對北大荒的開荒進行改革,否則的話將會走向極端。
三、國家的經濟和糧產科技已經有了長足發展,適當開荒才是主流
由於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已經超過了開荒所帶來的收益,且這種影響將會長時間的持續下去。所以,國家於1999年決定「退耕還荒」。
隨著耕種技術、農植產量技術、多區域綜合管理技術等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理念的改變,國人對於北大荒的依賴大不如前,這是支持國家進行「退耕還荒」的主要保障。
時至今日,國家已經全面地停止對現有濕地的開發,且投入更多的金錢去維護和建設濕地。
至於產量低下的200萬公頃耕地,國家則採取部分或全部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濕地等的方法去解決。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北大荒已經有40萬公頃的耕地實現「退耕還荒」,還有其他許多的耕地正在轉變中,被建立起來的「還荒」保護區占據了總墾區的20%,有數十萬公頃的耕地實現了人工造林。
縮小耕種的面積更有利於糧食總產量的提高,現在的「北大倉」,不但逐漸地還原了當初水豐林美、動物遍地、風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而且還實現了年產量超過100億公斤的糧產能力,更是保住了「中華大糧倉」的霸主地位。
只能說,現在的北大荒秉承了「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有了更大的發展潛力和前途。
結語
北大荒一度是國民的希望,不過人們過度地開墾了之後,又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沒有了人類地球依然會旋轉,而沒有了地球,人類將無法生存。
征服大自然早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想法和理論,只有學會適應自然、利用自然和依賴自然,人類才有長足的發展基礎。從百大荒的開墾、轉型和實現再生產的過程來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是正確的。
北大荒進行「退耕還荒」,不是國家的被迫被動而為之,而是主動地與自然和諧相處,利用北大荒肥沃的土地,為當代的人民和子孫後代造福。
參考資料
《中華糧倉——北大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