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麾下「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高覽、張郃。個個都是英雄好漢,英勇善戰,而且他們四個最終都戰死沙揚,都以軍人的宿命完結了自己的一生。從這一點上看,他們比蜀漢五虎、呂布八健將、江東十二虎臣都要更加光芒壯烈。
作為那個時代的勇士,整日在疆場上廝殺,穿梭在槍林箭雨中,「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中亡」,誰也無法保證自己會在哪一場戰鬥中倒下,結束自己的征程。「河北四庭柱」中,顏良、文丑、高覽都過早地犧牲,只有張郃背負起幾位兄弟共同的使命,屢敗屢戰,堅韌不屈,最終成為後三國時代的第一猛將。
那麼,顏良、文丑、高覽都排在張郃之前,他們都過早的犧牲,難道真的是不堪一擊嗎?咱們就根據《三國演義》原著中的內容來進行分析。
一、顏良
喜愛三國的朋友至少有一個共識,按照顏良的武力值,絕對是超級猛將,和關羽、張飛在同一個層次上。
顏良的廝殺次數不多,總共五次,出手合起來總共也不到二十多回合,但就在這二十餘合中,一合立斬耿武,三合刀劈宋憲,一合斬殺魏續,二十合打跑徐晃。
在整個三國時代,有把握在二十合內擊敗徐晃的除了顏良之外,呂布應該具備這個實力,張飛也有可能,但其他人都沒這個水平。所以這是我一直將顏良列為三國武力排行榜的第三位,僅次於呂布、張飛。
白馬坡顏良殞命於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下,確實是個意外。一個能夠二十合擊敗徐晃,實力明顯在許褚之上的猛將不可能連關羽的一個回合都撐不住。原著中以「方欲問時」、「赤兔馬快」、「措手不及」等詞彙來描述這場戰鬥,可以確定,顏良即使前三刀的爆發力不如關羽,也絕不可能輕易敗陣。
二、文丑
在《三國演義》原著中描述文丑的形象是「身長八尺,面如獬豸,乃河北名將」。也是個驍勇善戰的猛將。
以文丑的武力值,也屬於超級猛將的行列。磐河一戰,「戰不到十餘合」打跑公孫瓚,公孫瓚部下四將來救,被文丑殺一退三,追擊中與初次出場的趙子龍「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這樣的實力,足以傲立群雄。
延津渡一戰,文丑「戰不三合」被關羽打得心怯而逃,隨後又「腦後一刀」死於非命。那麼,以文丑的實力難道真的非關羽三合之將嗎?咱們再看看原著中關於這場戰鬥過程的描述。
文丑率兵至延津渡,曹操命士兵們「皆解衣卸甲少歇,盡放其馬」,文丑的士兵爭搶戰利品,亂成一團,軍容混亂。曹操下令出擊,文丑「挺身獨戰」,文丑止遏不住部隊的混亂,只好撥馬退走,此時張遼和徐晃雙雙出擊,追擊文丑,文丑箭射張遼的盔纓、戰馬,再回頭來殺,徐晃「急輪大斧,截住廝殺」。文丑後軍到,徐晃退走,關羽出現。
也就是說,文丑在與關羽交手前,先是在亂軍中「挺身獨戰」,又箭射張遼,再與徐晃廝殺,徐晃又是個斧將,力氣很大,文丑的體力消耗是很嚴重的。再遇力氣更大的關羽,而關羽的頭三刀又特別兇猛,文丑「心怯」也是很正常的。文丑「繞河而走」,本想拉開一段距離,以弓箭勝之,但不料「關公馬快」,距離沒拉開,被關羽追上了,「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所以說,文丑絕非不堪一擊,他的死亡也是戰場形勢突發異變而造成的。
三、高覽
作為「河北四庭柱」的高覽,他的武藝絕不在張郃之下,但穰山一戰,居然在趙雲的衝擊下,連一個回合都抵擋不住,就被挑了。難道這就是高覽的真實水平嗎?
大家先看看官渡之戰中高覽的表現。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兩軍對陣,曹操派張遼出馬,張郃挺槍出迎,雙方大戰四五十合不分勝負。隨後曹軍陣中第一猛將許禇「揮刀縱馬」出戰,高覽「挺槍接住」,文中沒有描述兩將廝殺的具體回合數,但通過後文中雙方開始混戰的情況來看,高覽在短時間內也並沒有落於下風。但有個情況大家必須留意,高覽「挺槍接住」,說明高覽在迎戰許褚的戰鬥中使用的武器是長槍。
穰山之戰,劉備和趙雲被打散,劉備孤身而逃,遇到汝南敗回來的劉辟,正欲突圍,遭到了高覽和張郃的前後堵截。劉辟來戰高覽,「戰不三合,被高覽一刀砍於馬下」。大家注意,高覽此時所拿的兵器是刀。
作為一員沙場征戰的猛將,也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會使諸般兵器。但總有趁手不趁手,擅長不擅長的。高覽面對許褚時,是明確知道對方是超級猛將,不敢託大,所以就使用更擅長的長槍。但面對劉備和劉辟,高覽不放在眼裡,隨手抄了把大刀上陣,也是說得通的。
但此時發生意外,趙雲從高覽後軍「沖陣而來」,士兵們為了躲避趙雲的衝殺,肯定是往前跑,高覽在最前面,後隊往前一擁,他再想掉過馬頭來就難了,就像在車流洶湧的街道上原地掉過車頭來,難度可想而知。趙雲衝到近前時,高覽是背對趙雲,手中還拿把不趁手的大刀,導致「槍起處,高覽翻身落馬」。
所以說,高覽的死是由於他一時的大意。他根本沒有想到,在許褚、于禁、李典三員猛將的包夾下,趙雲居然仍能夠殺出重圍,還出現在他的背後。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河北四庭柱」沒有一個是不堪一擊的,他們都很英勇善戰,都戰死沙場,對得起自己軍人的尊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4be28aa5d63d3f6a878dda39620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