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首部 | 高書生新書《文化數字化:關鍵詞與路線圖》

2022-05-09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業內首部 | 高書生新書《文化數字化:關鍵詞與路線圖》

第3527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副主任高書生編著的《文化數字化:關鍵詞與路線圖》一書,已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該書選取了九大關鍵詞:數字鴻溝、數據孤島、文化專網、關聯數據、數據超市、轉型升級、全景呈現、體驗消費、盈利模式,分九個章節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進行了通俗解讀。書中還附錄國家文化大數據標準體系規劃,集政策、解讀、工具於一體,是業內首部對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進行全面論述的專著。

值得說明的是,恰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該書的出版是對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文件的及時詮釋。經作者授權,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節選了目錄及導言內容,同大家分享。

作者 | 高書生

編審 | 時光

編輯 | 半島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文化數字化:關鍵詞與線路圖》

目錄

《文化數字化:關鍵詞與線路圖》

「導言」內容

這些年,文化改革發展的思路和做法是很超前的,有些方面甚至在引領時代潮流,文化數字化就是一例。數字化近兩年才成熱詞,其實早在10年前,文化改革發展就開始布點、布陣、布局。

一、十年磨一劍

翻開《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專欄3為「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 明確從文化資源數字化到文化生產數字化再到文化傳播數字化,即實行全面數字化。

有句口頭禪這樣描繪規劃:規劃規劃,寫寫畫畫,牆上掛掛。很遺憾,這句話對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明顯不適用。

先看文化資源數字化:為支持中國唱片總公司對老唱片進行數字化修復,從2011年至2014年,中央財政分三次撥付3100萬元、企業自籌8000萬元,對20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的約13萬面唱片金屬模板、4.5萬盤磁帶母版的錄音及相關的大量文字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其中包括孫中山《勉勵國民》《告誡同志》《救國方針》演講實錄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錄音。此外,2013年,中央財政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完成了9000分鐘的膠片轉數字。

再看文化生產數字化:自2013年起,中央財政支持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當年支持業務流程再造,2014年支持資料庫建設,2015年支持建設行業級平台。此外,中央財政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渠道,支持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301個。以上兩個資金渠道共計安排20多億元,並撬動企業投入及地方配套資金約48億元。

最後看文化傳播數字化:為加快有線電視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改造,國家給予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稅收減免優惠,「十二五」時期,僅企業所得稅一項免稅額近80億元。此外,2012年,中央財政支持北京歌華開展「電視圖書館」試驗,2017年,中央財政作為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予以支持,試驗成果推廣9個省市,覆蓋高清互動電視用戶近5000萬戶,老百姓足不出戶即開閱覽170萬種中文圖書、20多萬集名校名師講座,還可以通過電視機購買圖書。

在「十二五」時期文化數字化建設取得突破的基礎上,2019年,國務院在向全國人大報告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時,明確提出建設文化大數據服務體系的要求;同年,科技部會同中宣部等發布《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明確: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兩個數字化,即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和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這標誌著文化數字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萬丈高樓平地起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從哪兒入手?還是要從基礎做起,打好地基。

這些年,宣傳文化部門和單位都積攢了不少數據:

一是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數據,比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僅照片就5000萬張(140TB),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僅圖片就達82萬多幅(6.9TB),全國古籍普查654多萬冊、數據67萬多7條。此外,被譽為「文化長城」、耗時30年完成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共計298卷、400冊,約4.5億字,收集相關資料逾50億字(包括曲譜、圖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資料庫。

二是文化生產機構自建的資料庫,包括報社、電台、電視台等在內的新聞單位自建的媒資庫,出版社自建的資料庫。

此外,民間文化機構也積累了海量的數據。比如,由錢鍾書先生1984年發起的「中國古典數字工程」,收錄了遠古至清代的全部文獻、近20億字,時間跨度約6500年。該工程包括人名庫、日曆庫、地名庫、作品庫等「四大庫」和工具庫、圖片庫、地圖庫、類書藏品庫以及書目數據彙編庫等「五附加庫」。其中,收錄人名40 萬,比《中國人名大辭典》多5倍;收錄漢字7萬多字,比《康熙字典》(4萬多字)收錄得多。

以上所列的數據雖是「冰山一角」,但特點很明顯——都是供給側的,這跟時下熱議的大數據有本質區別,它們不是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而是生產要素。

數據是海量的,並且都可以作為創作生產的素材,怎麼才能用起來?

數據安全是首要問題,特別是涉及文化基因數據,其地位同生物基因數據一樣重要。生物基因數據被盜取,可被製成生物武器;文化基因數據被盜取,民族的歷史文化會被改寫。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首先要為數據安全設置多道「閘門」:

第一道:國家文化專網。不搞重複建設,依託現有的全國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和廣電5G網絡而形成。國家文化專網閉環運行,同網際網路物理隔離。全國各級各類宣傳文化部門和單位將其數據中心接入國家文化專網,所有文化數據的生產加工就在閉環系統內完成,所生成的文化數字內容同網際網路平台對接。

第二道:數據存儲分布式。不把所有文化數據集中在一起,依託各部門和各單位的數據中心分布式存儲,在國家文化專網實現全國範圍內的互聯互通,經授權方可開發加工數據。

三、一花引來萬花開

國家文化專網的形成和發展,催生一系列文化新形態、新業態、新業務、新模式,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呈現生機勃勃、煥然一新的景象。

國家文化專網依託現有的全國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和廣電5G網絡而形成, 國家文化專網接入服務將成為各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的一項新業務,如同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全國宣傳文化單位共計210萬多個,其中文化服務單位157萬多個,如果全部接入國家文化專網,百兆接入服務費按每年6萬元估算,收入就是千億元級規模。2020年,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收入756.98億元,其中,收視維護費、付費數位電視、落地費等傳統有線電視網絡業務收入520.61億元。

依託國家文化專網可以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確權、評估、交易、分發等提供專業化服務。這又可以激活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使其成為真正的要素市場。這些年,很多宣傳文化單位積攢了大量數據,不敢拿到公網上交易,數據變不成生產要素,更不可能變現。專網同公網物理隔離,數據安全有保障,宣傳文化單位無需自建平台,只要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就如同走進「數據超市」,有數據的可以賣數據,缺數據的可以買數據, 數據變現收入將成為宣傳文化單位新的收入增長點,催生數字化時代文化生產專業化分工新格局,做內容的不再為缺平台、渠道發愁,專業的事讓專業人干。

國家文化專網及其文化數據服務平台集成各類同文化生產適配的各類應用工具和軟體,為報刊社、出版社、廣播電台、電視台、影視機構等宣傳文化單位數字化轉型升級創造條件,文化資源數據經過解構、重構生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數字內容,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分發到網際網路平台以及文化館、新華書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中小學、購物中心、旅遊景區等,貫通線上線下,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明數字化成果隨處可見,想不看都難。

四、下好文化數字化這盤大棋

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總體思路,可概括為五化:

一是文化資源數據化。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科學分類和規範標識,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數據的標註和關聯,關聯零散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思想理論、文化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等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系統展現中華文化的整體資源、整體風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認識和把握。

二是關聯數據資產化。推動各級各類文化機構將文化資源數據採集、數據加工、數據挖掘與數據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強化數據關聯的基礎性、專業性,科學解析文化資源數據,深度挖掘文化數據價值,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延展成數據檢索、數據關聯、數據重構的供應鏈、價值鏈,培育文化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三是數據分享平台化。依託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台,形成國家文化專網以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省域中心和區域中心,規劃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中心。推動建立具有國家主權的標識解析系統,並在原有結算支付功能基礎上,探索同國家文化專網實時交易相匹配的方式手段。鼓勵多元主體依託國家文化專網,建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業態的數據流通和協同治理,對接網際網路消費平台,支撐文化數據確權、評估、匹配、交易,分發文化數字內容,暢通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

四是創新創造智慧化。以文化數據服務平台為紐帶,促進文化生產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優化文化生產方式,推動文化基因圖譜化、文化數據檢索便捷化、文化數據加工生產智慧化,努力實現站在五千年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創造,不斷創作生產出更有底蘊、更接地氣的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

五是消費體驗場景化。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提升數字化文化產品的視覺衝擊力和聽覺親和力,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采,優化文化消費環境,拓展文化消費空間,擴大文化消費規模。

按照上述推進思路,文化數字化可分為以下步驟:

第一步:形成國家文化專網

實施主體: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

主要任務:

1、依託現有網絡設施,形成閉環系統;

2、依託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在國家文化專網部署提供標識編碼的註冊登記和解析服務的技術系統(簡稱文化數據標識服務系統);

3、完善結算支付功能,探索同國家文化專網實時交易相匹配的方式手段。

第二步:搭建「數據超市」

實施主體:各文化產權交易機構

主要任務:

1、依託國家文化專網,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

2、改建或擴建交易系統,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確權、檢索、匹配、交易和分發等提供專業化服務;

3、為機構進入「數據超市」提供開戶等專業化服務;

4、集成同文化生產適配的各類應用工具和軟體。

第三步:開展國家文化專網接入服務

實施主體: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

主要任務:

1、依託現有網絡設施,貫通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

2、為不具備單獨設立數據中心的機構,提供數據存儲等專業化服務。

第四步:地毯式掃數據

實施主體:各文化機構

主要任務:

1、全面梳理歷次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積累的數據、新聞單位自建的媒資庫以及出版機構等自建的資料庫;

2、依託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在各文化機構數據中心部署底層關聯服務引擎和應用業務軟體(簡稱底層關聯集成系統);

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框架,將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按照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節慶、視覺藝術和手工藝、書籍和報刊、視聽(音像)和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服務進行分類;

4、依託專業化知識圖譜,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進行編目;

5、對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特徵進行描述並標籤化,形成關聯數據;

6、開放關聯數據信息,並在「數據超市」可視化呈現,授權文化產權交易機構進行實時檢索、匹配和交易;

7、在「數據超市」檢索、購買文化資源數據。

第五步:超大規模加工數據

實施主體:各文化機構、文化科技機構

主要任務:

1、對文化資源數據進行專業化解構、關聯,形成文化生產及再生產素材;

2、對關聯數據進行專業化重構,形成文化數字內容;

3、按照場景化、沉浸式、交互式等需求對關聯數據進行加工、呈現;

4、按照文化數字化新要求,改造業務流程,實現數字化可持續發展。

第六步:多渠道分發文化數字內容

實施主體: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

主要任務:

1、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和電視機「大屏」,將文化數字內容分發到千家萬戶;

2、對接網際網路消費平台,將文化數字內容分發給移動終端「小屏」和交互式網絡電視機「大屏」;

3、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將文化數字內容分發到文化館(站)、學校、書店等公共文化設施以及商場、景區、車站、碼頭、城市廣場等公共場所。

第七步:大水漫灌式促消費

實施主體:各文化、教育機構,網際網路公司,旅遊公司等

主要任務:

1、對接國家文化專網,推動文化消費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

2、將文化消費數據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實時反饋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引導文化數字內容的創作生產。

話題互動

您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加入社群

推薦收聽

全國小學生都在唱!《孤勇者》憑啥火了?

中國男足的輿論環境為什麼這麼差?

創始人卷錢跑路,萬門大學暴雷早有預謀

看完林黛玉發瘋文學,發瘋的竟是我自己

被售後壓垮的泡泡瑪特,還能成為迪士尼?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高書生 打 賞,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 作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b35984977f217b1a06bf4ba8783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