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近期市場回暖,一大波新基金蓄勢待發,是機會還是鐮刀?能買嗎?
01公募基金持續「上新」
近期,公募基金紛紛趁熱打鐵,發行了一大波新基金。截至6月29日,全市場排上了發行檔期和正在發行的新基金超過130隻,其中90多隻正在發行中,41隻已經排上了發行檔期。
從類型上看, 權益類基金偏多,從名稱上看, 科技成長類居多。比如由成長風格基金經理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產業轉型一年持有,由新能源資深基金經理閆思倩管理的鵬華新能源汽車主題基金等。
掃一眼基金經理,我們發現了幾個熟悉的身影。有南方高質量優選的擬任基金經理 茅煒,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的擬任基金經理 陳皓,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的擬任基金經理 鄭澄然,安信恆鑫增強的擬任基金經理 張翼飛等。
02新基金來襲,原因為何?
新發基金數量在今年上半年跌到了低谷,這與當時的市場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而6月份新基金突然增多,當然也離不開市場情緒的回暖。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在反彈行情提振下,基金髮行自然會隨之升溫。從目前新發基金的情況來看, 新能源、光伏、半導體、醫藥生物等高景氣賽道,依然是新基金布局的重點。
其實基金的發行熱度,一直是觀察市場行情變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方正證券相關研報指出,2011年以來,權益類基金髮行一共在12個區間內出現過降溫,平均持續時間是3個月,並且期間基金髮行份額平均降幅為82%。統計結果顯示,在權益類基金髮行持續降溫期間,市場整體行情表現不佳,但在基金髮行降至冰點之後的1個月、3個月和6個月之後,行情表現往往有所好轉。
03
新發基金能買嗎?
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還是這些新發基金到底能不能買?畢竟很多都屬於成長賽道,而成長賽道又是最近兩個月反彈最大的,萬一像去年年底一樣,高位接盤怎麼辦?
新發基金目前只有基金經理是已知線索,我們不妨從這裡入手,評估一下新基金的投資價值。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以上述四位我們熟知的基金經理為例。南方高質量優選的擬任基金經理茅煒,從業6年,在管基金6隻,管理規模160.96億,年化回報率15.84%, 最大回撤46.22%。從他管理的基金來看,茅煒屬於 大盤價值風, 業績表現在四人中算是比較中庸的,按理說基金凈值波動應該比較小,但觀察後發現他的 最大回撤併不小。
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的擬任基金經理陳皓,從業近10年,管理規模322.95億,年化回報率17.78%。同樣偏好 大盤價值股,但 最大回撤甚至比上一位更嚴重,達到了53.01%。
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的擬任基金經理鄭澄然,是四人中 從業時間最短的,只有兩年,但管理規模卻突破了300億。觀察他的持倉不難發現,前十大重倉股集中在光伏、鋰電池,看來是正好 趕上了2021年的新能源行情,規模直接指數增長。但這種快速的規模擴張對於經驗尚淺的成長型基金經理來說無疑弊大於利,他管理的基金在今年年初的暴跌中創下了 37.64%的最大回撤。比較而言,這位基金經理的能力還有待觀察。
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從6月29日起,鄭澄然在管的廣發鑫享開始暫停大額申購,單日單個基金帳戶申購上限為1000萬元。 一邊限購,一邊新發,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管理思路。
同樣一邊限購,一邊新發的,還有安信恆鑫增強的擬任基金經理張翼飛。他在管的安信目標收益,自6月16日起,已將單日單帳戶的購買額度限制在6萬元以下。
更值得在意的是,2020年以來, 張翼飛保持著每年新發3隻基金的頻率,這也使得他在管的基金有9隻之多。這種情況在基金界並不少見,通常基金公司重視一位基金經理,或者他的名氣足夠大, 就會讓他挂帥發行新基金,以此募集資金。之後基金經理為了控制規模和數量,也會採取卸任的方式,就像 張翼飛在今年3月卸任安信新趨勢混合的基金經理。
(數據來源:天天基金)
說到此處,又引出了一個有意思的點。新發的這隻安信恆鑫增強將成張翼飛管理的第10隻產品。而2020年4月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試行)》中規定,公募基金經理可以兼任私募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經理,但 總計管理數量不得超過10隻,被動指數型除外,但他管理的基金里顯然沒有被動指數型。
難怪3月份趕緊卸任呢,原來是等著發新基金。但你不擔心嗎? 這次集齊10隻產品後,下次要想再「上新」,又得卸任一隻老基金,那些當初因為張翼飛慕名而來的基民,又該何去何從呢?
再看管理規模, 張翼飛的管理規模是四人中最高的,超過了500億,重倉股基本都是大白馬。這劇本眼熟嗎?大家都知道規模是業績的敵人, 一方面是盤子大不好管理,另一方面是因為規模越大收益越容易和指數趨同,很難獲得超額收益。
因為基金相關監管里有 雙十原則,一隻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的10%;一個基金公司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該股票市值的10%。舉個例子,假設股票型基金A有100億的規模,其中80%的資金投資到股票,那麼A基金持有B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就不能超過8億。假設基金經理C管理了5隻基金,規模有500億,那麼這5隻基金總共持有B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超過這個股票市值的10%。假設B上市公司總市值有50億,那麼5隻基金加起來的持倉比例不能超過5億。
這樣的結果就是 規模越大的基金分倉越多,既然註定要分倉,那還不如配置白馬股,業績穩定盤子大,至少不會出現太嚴重的波動,但業績也會因此日漸平庸,變得跟滬深300相差無幾,因為滬深300配置的也是市場上排名前300的大盤股。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看看這四人的管理規模,都是 某個時間段突然暴增,連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都沒有,實在令人憂心。
如此看來,這些新發基金到底值不值得買,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我覺得不必太過心急, 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
你有哪些看好的新發基金,歡迎留言交流~
擴展閱讀:
·【宏觀】美若對華降關稅,利好哪些領域?
·【行業】豬肉板塊的機會來了?
·【基金】純債基一日跌超10%,固收都不靠譜了?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