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咖下凡拍網劇,是「北轍南轅」還是殊途同歸?

2021-07-22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電影咖下凡拍網劇,是「北轍南轅」還是殊途同歸?

第3246期文化產業評論

馮小剛執導的網劇《北轍南轅》豆瓣開分4.7,周冬雨主演網劇《千古玦塵》被罵丑,從管虎、周迅到章子怡,電影咖的下凡之路跌宕起伏。在「電影咖」「下凡」等話語背後隱含著一道觀念的鴻溝,也映照了網劇二十年來草生、風起、潮湧的過程。可知的是,不論創作者的身份是什麼,網劇已然闖入了一個精英與草根共存,主流與邊緣並濟的時代。一方面釋放著其多元、靈動、獵奇的色彩,另一方面也追尋著場景、鏡語、服化道上的再升級。電影人的加入,不過是滔滔不絕的江水中的一簇熱浪,生於水、成於水、融於水。

作者| 周思藝(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周嘉瑜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67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網劇、網大、網綜……曾幾何時,這些網生作品在觀眾眼中還是小成本、小演員、粗製濫造的代表,但近年來卻風起潮湧,成了百花爭妍的神仙殿。無論是管虎、陳可辛、馮小剛等知名電影導演,還是章子怡、周迅、周冬雨等「電影咖」,都紛紛下凡觸網,抬首入世,爭一縷金鈔燦燦的網劇之光。

自7月11日馮小剛執導的網劇《北轍南轅》在愛奇藝上線就討論不斷,褒貶如雲。人們不只是關心,馮導也下凡拍網劇了?更是關心,這下凡的到底是神仙還是妖魔?

網劇,怎麼就成了電影咖的「誅仙台」?

《北轍南轅》挨罵了!

「馮小剛終於拍出了屬於自己的小時代」「虛浮的中產無聊生活」「真以為大家都在天上飄啊」……

馮小剛的新劇剛開播,便迎來了潮水一樣的吐槽聲,豆瓣評分4.7。是啊,人們固然無法理解,同樣都是拍女性群像,怎麼《北轍南轅》里的女人們就能出入平層別墅小洋樓,揮金酒局馬場好風流呢?同樣是寫女性奮鬥,怎麼《北轍南轅》里的女性就沒有一點兒人味兒,只有膩味兒呢?同樣是濃重的京味兒、精緻的布景、華麗的鏡頭,怎麼《北轍南轅》就真的與觀眾南轅北轍了呢?

同樣不好過的或許還有近期上映的古裝仙俠劇《千古玦塵》女主周冬雨。劇集上線後,對於主演扮相和演技的爭議就不斷襲來,「請周冬雨離開電視圈」「黃鴨還是別下凡了」「影后下凡演成表情包了」……

本以為網劇是電影咖們的「奉神殿」,卻偏偏成為了「誅仙台」,這並非只是某個人一城一地的得失,更成了一種現象,一紙迷津,一個疑惑:電影咖拍網劇,評價低迷,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電影和網劇,雖然同為幕前光影,但內里乾坤卻大有不同。

譬如從製作上說,同樣的一段戲,電影拍三天,網劇拍三小時,拍電影的人習慣了打磨,便經不起流水的消磨,所以求質減量也就顯而易見了。從畫面上說,電影是大銀幕,電視是小熒幕;一個重特寫,一個吃動作;一個注重戲劇張力,一個則更加生活化。從前的表演節奏不再能契合觀眾的欣賞習慣,時不時懟上正臉,動則表情起飛,用力過猛,讓人容易出戲也不難理解了。

從受眾上說,看電影常常是主動選擇的行為,因此主創團隊和內容口碑的驅動力極強,觀看時的專注度也最佳;而看網劇則更偏向於伴隨性行為(下飯、打發時間、一心二用),觀眾第一時間所捕捉到的是劇情線和情感流,而非導演的調度功力。所以一部網劇,如果在前兩集鋪墊過多、故弄玄虛、格調不符,風評很容易在短期撲街。相比對電影的整體觀感,觀眾對於網劇的評價往往是局部的,碎片化的,階段性的。

《上陽賦》上映前兩集的豆瓣熱評

所謂下凡顯形,一方面觀眾心理上對於電影和網劇原生的價值期望不同,以為是降維打擊,實則是捉襟見肘,自然會失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咖位越大,爭議越大」所引起的對電影咖身份的非正常關注。

每每提到電影咖下凡,便是湯唯、周迅、章子怡……,而那些「隱秘的電影咖」,比如《隱秘的角落》中的秦昊、王景春、張頌文等卻在這時隱身了,可見此言有虛。

不管怎麼說,雖然由電影轉戰網劇,對於導演和演員提出了種種新要求,但也並不代表壁壘是無法打破,翻車是值得理解的。

從邊緣到主流,網劇的勢從何而來?

比起它的孿生兄弟「網大」來說,網劇近幾年的風評和待遇可都不要好太多。

在大眾品位層面,觀眾對網劇的感受有著質的變化。網劇不再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而走上了精品化、差異化的競爭道路。從2014年迄今,《靈魂擺渡》《河神》《白夜追兇》《你好, 舊時光》《北京女子圖鑑》《延禧攻略》《陳情令》《慶餘年》《隱秘的角落》《我是餘歡水》《摩天大樓》《司藤》《山河令》等諸多熱議網劇都在觀眾心中留下了痕跡,成為有趣亦有品的代表。

在主流認可層面,網劇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2019年白玉蘭獎首次規定網劇可以參與獎項評選;2020年飛天獎有條件地向網劇開放;2020年金鷹獎向「純網劇」打開了大門。這些事件不僅意味著傳播方式和評獎體系的變化,更進一步說明網劇與傳統電視劇之間的地位差異已經漸趨消弭。

那麼,網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提質升級的呢?電影咖是從何時開始參與到網劇的創製之中?電影咖紛紛拍網劇,是出於怎樣的訴求?他們的入場又會給網劇行業帶來哪些可能?

這還要從網劇的發展說起。

2000年,一部由5位在校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色》,敲開了「網劇」的大門。其後幾年,網劇一直處在草生萌芽階段,如山寨版《紅樓夢》《水滸傳》,惡搞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都是網友們自娛自樂的產物。

2007年,一些頭部平台嗅到了網絡自製劇中的財富密碼,開始涉足網劇的製作。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當時廣告主的偏好,尋找到新的營銷空間;另一方面則為了打破電視劇製作公司壟斷的局面,繞過版權泡沫,降低成本。而後,《嘻哈四重奏》《非常愛情狂》《天生運動狂》等攜帶著濃厚廣告氣息的網劇一經推出,便獲得了數千萬的播放量,甚至超過了同期不少電視劇。

因此,與其稱這個時期為網劇的初創期,不如稱其為「網劇營銷」時期。網劇更像是寄生於廣告之中,成為流量與品牌的擁躉。

早期視頻網站網劇代表作與品牌

2011年視頻網站的爭戰十分熱烈,對於網劇內容、陣容、製作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比如搜狐視頻便提出要「以『搜狐製造』品牌打造專業、精品自製劇,將網絡自製劇推入2.0時代。」在此基礎上推出的網劇《錢多多嫁人記》,在當年掀起了一場「錢多多熱」,也引入了「門戶劇」的概念,希望以此對抗網劇的山寨感、劣質感,把網劇帶上工業化生產的高速路。

其他視頻網站也不落下風,土豆網開展「橙色盒子」計劃、樂視網提出「樂視製造」戰略、新浪網出品了《杜拉拉升職記》、愛奇藝提出「超級網劇」的概念,推出《在線愛》《奇異家庭》、優酷網打造《萬萬沒想到》。這些視角下沉、笑點密集、互動性強的作品鋪滿了當年的網劇市場,甚至還被冠以「網絡神劇「的稱號。

愛奇藝《奇異家庭》

2014年是個重要的年份。因為這一年被搜狐CEO張朝陽稱為「自製網劇元年」,因為這一年美劇《紙牌屋》的進入掀起了蝴蝶效應;因為這一年視頻網站自製劇體量爆發增長,藍圖也更為宏大;更因為這一年出現了影響近十年生產邏輯的一個概念:「IP「。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劇開始從飯後甜點轉為三時三餐,從獵奇之物走向不可或缺,這便是網劇開元的意義所在。

一方面,儲蓄池變大了,自然就能引來更精英的創作者,更精細的製作方,更成熟的團隊。另一方面,多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匯聚成的廣闊IP庫,為網劇的生長提供了強大的動能。

因此,自2015年起,網劇與傳統電視劇愈發有了平分秋色之勢。

首先,在投資力上,網劇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電視劇。據骨朵數據統計,2007年至2011年間,一部網絡劇的平均製作成本每分鐘僅600元左右,2014年這一數字已達平均每分鐘1.5萬元,2015年隨著超級大劇的誕生,製作成本平均值被提高到每分鐘3萬元。比如2015年的《盜墓筆記》《鬼吹燈》《心理罪》的投資規模均超過300萬/集,而2014年的電視劇劇王《武媚娘傳奇》的製作成本也尚且300萬元/集。

大製作的《盜墓筆記》

其次,在創作力上,網劇也轉化了更多優質的編劇、導演、製片人。以騰訊2015年的戰略為例,它在「視全視美」V視界大會上宣布將聯手導演李少紅、編劇嚴歌苓打造《媽閣是座城》,聯手金牌製片人侯鴻亮出品《如果蝸牛有愛情》,聯手製片人唐麗君孵化《重生之名流巨星》及頂級IP《鬼吹燈》。

第三,在影響力上,網劇開啟了網台聯動,亦或先網後台的反輸出之路。比如2015年愛奇藝的《蜀山戰紀劍俠傳奇》便採用了「先網後台」模式,截至大結局,這部網劇在愛奇藝全網播放量累計突破20 億,在安徽衛視CSM35城平均收視率則達到1.053,表現不俗。

第四,在回報率上,網劇也讓視頻網站嘗到了用戶付費的甜頭。《盜墓筆記》開啟了視頻網站的付費先河,《太子妃升職記》的爆火則為樂視轉化了數百萬會員,僅僅為了觀看大結局,就有220萬人買單。

《太子妃升職記》台詞

梧桐林已經種下,牽龍引鳳便不是什麼難事。網劇與電影人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雙向的供需關係。網劇想要在現在的基礎上增值提質,推出審美豐沛、廣受矚目、更具質感的項目,便少不了要吸收電影人才。而電影人除了能在網劇這塊福地撈金逐利之外,也能夠把曾經無法在兩小時中施展的才華用到長劇集之中,找到新的創作空間。

所以,在這種情勢之下,無論是類型創作經驗豐富,商業意識濃厚的香港導演還是久富盛名,有知名代表作的內陸導演都紛紛入局。比如管虎執導了懸疑劇《鬼吹燈之黃皮子墳》、韓三平監製了懸疑劇《無證之罪》、陳嘉上監製了穿越劇《唐磚》、馮小剛執導了女性群像劇《北轍南轅》、黃建新執導冒險劇《四海鯨騎》、陳凱歌監製民國懸疑劇《外八行》……

而香港導演陳正道的《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李惠民的《飛虎之潛行極戰》、游達志的《無心法師2》也為良莠不齊的網劇界帶來了一些電影人的新意。

電影明星也很快地轉變了自己的態度,或許前兩年還說著尊重藝術,只拍電影,一轉頭便投入了網劇的懷抱。畢竟時移事異,如今的網劇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鄙視鏈底端的網劇了,好劇本、好導演、大IP,還有豐厚的片酬,怎麼看也不算太委屈。

有趣的是,觀眾爭議最大的幾個演員,比如《如懿傳》周迅、《大明風華》湯唯、《上陽賦》章子怡、《宸汐緣》張震、《千古玦塵》周冬雨,參演的無一不是古裝劇。

這也說明網劇升級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能夠匹配明星咖位的頭部IP往往集中在古裝題材,而從年齡、扮相等角度來說,演員與角色的匹配度卻並沒有想像中高。但沒有一家明星團隊會同意讓渡青年時期的扮演權,這導致在一二集角色青年時期,觀眾的違和感會十分強烈,口碑也極速下滑。比如倪妮、張震主演的《宸汐緣》,開播時豆瓣評分僅為5.5分,但在完結後其豆瓣評分已上漲至8.3分,這種遲到的口碑回流或許值得我們思考其背後的原因。

但不論創作者的身份是什麼,網劇已然闖入了一個精英與草根共存,主流與邊緣並濟的時代。一方面釋放著其多元、靈動、獵奇的色彩,另一方面也追尋著場景、鏡語、服化道上的再升級。電影人的加入,不過是滔滔不絕的江水中的一簇熱浪,生於水、成於水、融於水。

結語

其實,「電影咖」「下凡」這些詞語背後,本身就隱含著一條觀念的鴻溝,將網劇和電影劃分開來。但實際上,隨著藝術媒介的趨新和受眾審美方式的轉變,不同的影視形式之間已經有了合流的趨勢,人們越來越不需要用「網播」還是「上星」來評判一部劇的質量,也不需要以「電影咖」和「電視咖」來為演員分門別類。只有優質的內容,適配的場景與被尊重的觀眾而已。

話題互動

您對「電影咖下凡」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6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請掃碼加入讀者群

【閱讀原文】,歡迎報名【北京大學唯一文旅培訓班】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請給周思藝打您的打賞,平台都會給到作者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9038620_1526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