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艘巨艦下水,央視再次表白:世界那麼大,三艘航母真的不夠用

2023-12-18     科羅廖夫

原標題:第4艘巨艦下水,央視再次表白:世界那麼大,三艘航母真的不夠用

據美國海軍新聞網發布的新聞稱,在12月14日,中國第4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下水。在未來幾個月內將繼續對這艘075艦進行舾裝、系泊和海上試航,一年後,又將有一艘4萬噸級的巨艦加入中國海軍戰鬥序列。

目前,已經露面的排水量2萬噸以上的巨艦數量達到了16艘,這些大型水面艦艇是中國海軍衝擊世界一流海軍的底氣所在。尤其是超級航母「福建」艦的建造更是萬眾矚目,「福建」艦正在進行系泊試驗,彈射小車試驗持續進行,航母甲板上已經出現了1:1的艦載機模型,說明這艘巨艦很快就開始海上試航,很有希望在2025年正式服役。屆時中國將擁有三艘航空母艦。

在航母「福建」艦尚未服役之際,坊間已經開始熱議中國下一艘004航母到底是什麼是樣,何時開始建造,大家再次爭論中國要建造多少艘航空母艦最合適?

對此,央視曾有過正式的官方態度,在今年慶祝中國海軍74歲生日的報道中,這樣說到:由於中國的海洋面積十分遼闊,僅有「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三艘航空母艦是無法滿足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需求的。因此中國一定會建造更多更新的大型航空母艦。這是中國官方媒體首次就我們海軍需要建造多少艘航空母艦進行表態。

那麼問題就來了,中國究竟要建造多少艘航空母艦才最合適?

對於海軍來說,拋開預算問題不談,當然是航空母艦越多越好。但航母是非常貴的,不僅建造航空母艦很貴,平時運營航母的費用也非常多。形成一整套的航母打擊體系更是貴的沒朋友了。例如,我國航母「山東」艦的造價可能高達300億元人民幣,再配齊了艦載機和幾艘護航的相控陣驅逐艦,一共要超過500億元人民幣。建造和未來運營「福建」艦的費用就更高了。

以美國海軍的「福特」號超級核動力航母為例,其單艦建造的價格高達141億美元。更加費錢的是航母建成後為其配備的各種艦載機、艦員設備以及日常維修保養工作。例如為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配備艦載機和相關人員設備的費用就高達200多億美元,另外航母的全壽命服役期間的日常維護保養費用比這個還要高得多。

「尼米茲」級核航母做一次核燃料更換就得花10億美元。與陸地核電站使用3%丰度核燃料不同,「尼米茲」級航母核反應堆使用的核燃料丰度很高,兩座壓水型核反應堆採用了高丰度濃縮鈾,一次需要裝入4噸的40%丰度的鈾235燃料棒。推算價格大約為20萬美元一公斤,僅4噸鈾235核燃料的費用就需要8億美元,再加上換料結合大修發生的各種費用,美國核航母更換一次核燃料大概需要10億美元左右。別看核動力航母號稱具有無限航程,其實核航母的使用費用比常規航母高多了。

要建造並使用一支現代化的航母艦隊的費用是非常驚人的,地球上能夠支付得起這種費用的國家並不多。由於技術過於複雜和高端,現代化航母的專業性已經高到絕大多數國家沒有能力建造和配套。

要想自行建造一艘現代化航空母艦,需要這個國家擁有實力雄厚的造船廠和造船基礎設施,豐富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設計建造經驗,航母專用材料和設備的配套,先進艦載武器的發展,先進艦載機的研製,這對於很多國家來說都屬於一道巨大的門檻。

此外,航空母艦的建造還需要跟本國戰略發展方向和海洋利益相適應。除非錢多得燒手,中國應該不會像美國那樣一口搞出10艘或11艘超級航母艦隊,並且每隔二三十年進行疊代更新。

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地緣戰略環境過於複雜和艱難。中國存在有明顯的島鏈地緣困境,存在明顯的出海口劣勢,面臨著嚴重的海洋島鏈封鎖的地緣困境。從地圖上就能看出,我們中國的所有關鍵出海口都被敵對勢力或潛在敵對勢力的島鏈封鎖制約。這有點像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以及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他們同樣經歷過的海權封鎖和地緣困境。

從總體上看,中國在太平洋和印度上是十分孤立的。在太平洋的西部和中部,有三條鎖鏈狀的島嶼群分布著,這三條島鏈群猶如一條看不見的絞索,嚴密的鎖住了我們中國的所有出海口。美國就是利用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來圍堵中國的。美國將這些島鏈打造成一道道絞索,意圖鎖住中國的海上力量,以達到制約中國戰略發展的目的。

從俄烏戰爭的作戰經驗,以及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被擊沉,就能給中國海軍帶來一定的警示,那就是岸防打擊力量和岸艦飛彈在關鍵水域對水面艦艇的威脅是極大的。

中國的遠洋海軍目前就面臨著敵對勢力在西太平洋幾個島鏈和咽喉水道部署反艦飛彈的威脅。例如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等,這些海峽咽喉水道在和平時期是正常的海上通道,中國海軍可以自由出入,但在戰時就會成為一個火力陷阱,這種岸艦火力威脅是十分致命的,嚴重威脅到我國進出大洋的海軍力量。

美國或日本等一些敵對勢力只需要把控若干咽喉海峽的兩側,機動部署一些岸基打擊武器,就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將中國海軍封鎖起來。例如美國最新研製的「海馬斯」 PrSM 精確打擊飛彈的增量4改型,射程達到1000公里,就被美國陸軍視為第一島鏈封鎖戰和游擊戰的利器。

現在美國的陸海空三軍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地想分得這個以地制海的大蛋糕,就連四等人馬潤(海軍陸戰隊)都想要發展島嶼機動部署的遠程陸基巡航飛彈的打擊能力。

因此,如果不能打破或砸碎這一道道的島鏈封鎖,那麼中國海空軍就根本談不上遠海突破,也談不上遠洋海軍,只能在島鏈以內轉悠。

目前,印太地區的絕大多數海峽和咽喉水道,都受控於美國的海空軍力量,以及美國在亞太的盟國,或者立場不堅定、甚至具有反華情緒的地區國家。如果未來有戰事爆發,美國必將封鎖這些針對中國的島鏈、關鍵島嶼和咽喉水道,反過來,這些島鏈、關鍵島嶼和咽喉水道也必將首先受到我海空力量和遠程飛彈的重點打擊,必將化為一片火海,必將碾為齏粉,以便為我們的海軍艦隊進出太平洋或印度洋掃清航道。

在這種地緣劣勢的困境下,中國的軍備發展需要陸海空並舉才行,而且需要加大戰略轟炸的力量,而不是將國防資源大部分傾斜于海軍。

中國也沒有全球霸權和全球部署海軍的需求,無需在全球部署航母。保留一支相對比較強大,具有局部打擊優勢的航母艦隊規模就足夠了。因此中國沒有必要發展與美國同等規模的航母艦隊。除了造一定數量的航母,同時再造一萬架轟炸機不香嗎?

此外,航空母艦總體上是一種利用使用效率很比較低的武器,航母的使用受到較低的「在航率」限制。

核動力航母雖好,但造少了根本不行。尤其是核航母的總體在航率不高。核航母需要不停的小修和保養,而且換料大修的時間很漫長。例如美國海軍的10艘核動力航母,總有一艘處於長達4年的換料大修狀態,還有3到5艘處於趴窩母港的維修保障狀態。因此,美軍最多也就能保持4~6艘核航母的部署,這還要分布於全球各大海域部署。在戰時,在一個戰略方向上,美軍保持三艘航母打擊群的能力都很困難。

一艘航空母艦每年的出海時間很有限。能夠實戰部署6個月就很厲害了。而且從遼寧艦和山東艦服役歷程看,每年出海時間沒超過3個月。要想維持隨時能用立即能戰的三艘或四艘航母艦隊的規模,就需要至少建造6艘以上的航母。

有了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以及即將服役的「福建」艦,中國大機率會繼續建造一艘與福建艦同型的常規動力的超級航母,然後再建造2艘核動力的超級航母。最後形成6艘航母艦隊的規模。然後就可以放緩建造速度,在繼續建造新航母的同時著手將「遼寧」艦退役,最終形成航母疊代良性循環的發展。

這個過程,最樂觀的估計可能還需要15年時間。對於一個大國來說,海軍建設主要跟戰略需求和預算有關係。有大量的錢就能造巨艦,沒錢一切免談。

美國首任總統澆汁·花生燉曾經曰過:「如果沒有一支決定性的海軍力量,姆們就不能做任何光榮和正確的事情」。

但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提爾皮茨還說:「」海軍的建造並不是按部就班就可以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錢。」如果沒有充足的財政資源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所有的造艦計劃都只是空想。

因此,發展航母艦隊等等這一切的前提是,中國的總體發展平穩,不能發生大問題。中國要有錢,而且需要持續有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d3a29eb6211864072062f3f570dec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