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你才能化解身上的彷徨和焦慮感

2019-12-09     慕妤說

我們中的許多人游弋在社會上的各個領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

但總有一個基本的「創傷」或者苦惱困擾著我們——如何成為那個我們本可能要成為的人?

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太清楚自己究竟是誰,有時候會問問自己:這是真的我嗎?

我們其實對自己並不是很了解,卻總是喜歡向別人討教我們價值幾何,而不是向自己尋求答案。

我們不自然地渴望得到外界的讚揚,為大眾的喜愛而疲於奔命,盲目地追蹤別人的看法,卻忽略傾聽內心的聲音。

然而,清楚自己是誰,是被別人正確認識的前提,是內心越來越堅強的基礎,那麼,我們該如何清醒地認識自己?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造成這樣病因,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這主要有2個因素在困擾著我們:

第一,我們可能對自己的內在想法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第二,對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沒有一個十足的把握。

由於自己不了解哪些才是自己真實的想法,缺乏了自我判斷,導致我們面對詆毀、奉承時,會很難對付。

同時,我們對別人的評判會變得很敏感,甚至會左右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也會渴望著得到外界的讚揚,別人的溢美之詞對我們來說猶如一針強心劑,使之興奮不已,這比其他事都要重要。

這種境況無論多麼極端和無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缺少自信和思考的我們將在輿論的法場上顯得束手無策。

除此之外,我們總喜歡拜託那些「大師」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值得做的?似乎他們的教導會更有含金量。

我們還會為那些流行的大眾想法或活動疲於奔命,為了不會顯得格格不入,我們也會對一些無趣的笑話發笑,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大眾觀念,盲目關注各種輿論,使自己無法感知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上這些都是由於自我迷失所導致的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

其實,這種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沒有人生來就知道自己是誰,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適應社會,我們從一個身份跳到另一個身份,但這些身份很難讓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久而久之會讓自己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的我。

事實上,我們很難認清自己,因為從小到大都在被各種外在價值觀所支配著,跟世俗的腳步前進,不斷的被外在的陰影所左右而卻感覺不到。

每個人都在無時無刻都在與自己相處,但這並不能使你真正的了解最內在的那個「自己」。

我們常常左顧右盼的來實現物質上的種種慾望,卻忘記了最應該審視的人是自己。而許多人或許從不曾真正的正視過這個問題。

這對我們來說的確很難,因為相對於他人,我們對自己的狀態並不是很在意,就如同兩個人在擦玻璃,能看見的只有對方臉上的污漬。

這讓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別人的優缺點,卻對自己糊裡糊塗。



職業上的迷茫,婚姻上的痛苦

這樣混沌的狀態很容易導致把別人的評價當作自己做事的準則。

總以為這個也能做,那個也能幹,最後一次次的被現實無情的抽回來。久而久之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責之中,掉入自卑的深淵。

回想自己剛畢業時的狀態,用一個字總結,怎一個「盲」字了得。

由於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優勢和想要什麼樣的工作狀態,在職業的道路上像個無頭蒼蠅一樣看到哪個行業火就一股腦的往裡鑽,想起那股不撞南牆不回頭傻勁兒,自己都害怕。

直到遇到一位心理專業的HR,一語道出了我的病根後,才讓我意識到原來我這幾年的生活並不是真的自己,我也不開心。

職業道路上我們也許還有機會去改正,但婚姻呢?

這種狀態在相親的道路上更是一頭霧水,如果一個對自己認知都模稜兩可的人又如何去選擇合適的另一半?

對於「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性格缺陷有哪些?」「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自己嚮往的處事方式?」等這些問題是否仔細的思考過?

倘若我們對這些都沒有想清楚又怎能知道想要的是何種生活?

正因如此,我們有時候還會徘徊在長相、身高、顏值等這些表麵條件之中。

這也許是原生家庭的「鍋」,家庭因素對孩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良好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長大後構成積極的思考基礎,會主動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態。

此外,如今的應試教育,讓我們長期和試卷、作業、考試等任務打交道,很難去思考與我們自身相關的東西,甚至也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大學畢業的盲目跟風來緩解焦慮。(這裡不再詳細贅述)

當然,我們誰都不會甘心糊裡糊塗的過一輩子,渾渾噩噩的工作,漫無目的的相親。但只要我們始終有一個不甘、掙扎的心,那就不算晚。

因為這正是我們走向成熟的必經之痛。迷茫、困惑、糾結的恰恰是沒有發現自己的模式,於是乎自己過的很憋屈。

即使踩了狗屎運,看上去很成功很快樂,但這種無意義感依舊存在,時間一長就又會陷入新的困境,又會有新的苦惱,甚至更為艱難。

我們將如何邁出這該死的怪圈?



善待自己,學著和自己做朋友

我們把別人的標準強加到自己身上,逐漸變得對自己刻薄,這會讓自己活得很累。

我們需要懂得最珍貴的東西——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這其實並不容易,要下意識地善待自己,同時也需做到以下六點:

1,容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2,不必在意別人的想法;

3,我們可以表現的軟弱,就算把事情搞砸也沒關係,因為你是不完美的;

4,你不必向某人證明什麼,也不需要成為某人;

5,愛你現在的樣子,但要努力改變頹廢的現狀;

6,要始終記住只有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在此之後,我們要做的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步就是努力去感受自己的情緒,有意識的記錄這些影響你情緒的人或事。

通過下意識的去反思,才會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更清楚的認識。

每天詢問自己:

  • 「我為何對這件事感到苦惱?」
  • 「這個工作哪一部分讓我不開心了?」
  • "和她說話很愉快,TA是何種性格的人?"

等等。

這些思考也是我們走向成熟的關鍵一步。



然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當你對一些事情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之後,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從而擺脫人云亦云的習慣。

漸漸的你會對戀愛、婚姻和自己的認知得到更新。這個過程很漫長也很艱難,有些人可能會跌入谷底,得過且過,但那些嚮往自主生活的人還是會活下來。

我們對自身的感受如何,都可以從每天那些迴避的和欣然接受的事情當中體現出來,有心之人就會不斷地發現自己不曾感受的點點滴滴,你會感覺自己神奇的變化。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然而,靈魂上的有趣不一定都是幽默、會來事兒這些特徵。它指向了更深一層的表現:

當我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再「跟風隨大流」,並且擁有獨立思考的本領,你將會在眾人當中「與眾不同」。

如果你渴望擺脫自卑,擁有自尊和自信,並想成為你心之嚮往的那個人,最起碼別讓自己活得那麼糾結,那就不遺餘力的發覺自己真實的想法,給自己一個交代,也給生命一個真實的回答。

參考資料:

1.TED——《How to know yourself?》《Learning to be a friend to yourself 》

2.馬華興——《現在的淚都是腦子進的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nLz9m4BMH2_cNUgi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