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不管規模大小,只要超過3個人,就會有「結黨營私」的狀況發生,由於背景相近(同期進公司、同校情誼),或志趣相投(喜歡逛街、打球、聊八卦)等,很容易形成「小團隊」。除了這些因素外,共謀彼此利益也是形成派系的主因。最常見的狀況是,誰是誰推薦進入公司的,或誰是哪個上司提拔重用的,就會自動被人貼上派系的標籤,所有的人都會認定他是屬於某派人馬。這種情況下,即使他本人極力否認,也無法改變別人先入為主的觀念。
要不要加入公司里的「小團體」,一直是職場中人的共同困惑。如果想保持中立,避免捲入「派系鬥爭」中,那麼就會兩邊都不討好;如果加入「小團體」也不見得會受到保護,因為大多數老闆都不喜歡員工搞派系。
那麼,這是不是面對公司的派系鬥爭時處於兩難的境地?無需擔心,如果懂得人情往來,就可以在他們之間遊走自如,避免在派系間的鬥爭中,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
職場:避免捲入派系鬥爭
只要有能力,就沒有必要加入公司原有的派系團伙中,想去依靠「小團體」給自己撐起半邊天。獲取投靠是一時的對策,但是如果捲入了派系鬥爭的漩渦,有可能會讓自己在明爭暗鬥中精疲力竭,又如何有精力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出色呢?靠人永遠不如靠自己。
有些人由於在派系鬥爭中歷練多年,學會了察言觀色,只聽有權者的命令,只看利害關係做事,久而久之,變得過度現實,有好處才肯動手,有利用價值才願意配合。這種「看誰的靠山強就聽誰命令」的人,即使他的工作能力再強也不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機會,因為像這樣的人不但搞不好同事間的關係,而且上司也會覺得「一旦情勢轉變,對方就會翻臉比翻書還快」,所以上司也絕對不會提拔這樣的員工。
「靠近」上司是很平常的事情,不過,切不可仗著自己與上司的某種持續關係而洋洋得意,只有工作上儘量與同事搞好關係,這樣才不會斷了自己的後路。
一般來說,上司對「小團體」總是抱著不信任的態度,對「小團體」里的人當然多有顧慮。當新進公司時,切不可隨便加入為己謀利的團體中,應該既要表現得友善大方,主動與人交際,又要察言觀色,與公司中已有的「小團體」中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就會很快落入「小團體」的陷阱,讓上司或公司上層覺得是在搞或參加了派系鬥爭。
職場:避免捲入派系鬥爭
公司上層為什麼會如此厭惡「小團體」呢?
首先,上司會認為公司派系鬥爭的誘因是「小團體」里的人公私難分,如果提拔了圈內某個人,而與之較好的同事「哥們兒」就有可能得到偏愛而被放縱,這不僅對公司的事業不利,而且對其他員工也不公平;其次,上司還擔心「小團體」里的人「不忠誠」——經常聚在一起的人氣味相投,若上司對其中某個人批評或扣獎金,或其中某個人與別的同事發生矛盾,那麼「小團體」里的幾個人就有可能聯合起來對抗上司或其他同事;還有,如果公司想給其中某個人單獨獎勵,這個人很可能就會泄漏給「小團體」內的朋友知道,而公司這種額外的獎勵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其他同事知道後肯定會認為上司不公,這也影響到公司團結和公司獎懲制度的正常運轉。
「小團體」在每個公司中都存在並被分成了各種派系,作為職場中人如何避免自己捲入這樣的漩渦中呢?
首先應該知道職場中各種派系類別。職場中的派系劃分最常見的莫過於「元老派」與「新秀派」這兩種,所謂「元老派」的爭鬥主題主要是「捍衛主權」,而「新秀派」的爭鬥主題則是「拓展權力」。兩派的爭鬥實質不外乎是利益和權力。
職場:避免捲入派系鬥爭
一邊是創業的「元老」,自認為勞苦功高;一邊是公司里的新銳,後起之秀。這種派系鬥爭最耗費精力,其表層特徵常常為:元老與新秀桌面握手,台下踢腳;或者各自為陣,雙方暗箱交兵。
遇到倚老賣老的員工,千萬不能低頭妥協,唯唯諾諾,那樣會更讓人瞧不起。必須要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事後要向他們虛心請教,真心感謝,給老員工一個台階下。切不可聯合公司一些同樣受委屈的同事暗地裡和老員工較勁。如果這樣捲入公司的派系鬥爭里去,於己於人都沒有好處。
在職場中,嫡系與非嫡系的兩種派系鬥爭也是辦公室的一大主旋律。
很多公司老闆都會培養自己的親信,日久天長嫡系派自然產生。當然嫡系派不一定都權力在握,但他們在公司內的影響力卻非同一般。而非嫡系派往往會看不慣嫡系派唯老闆馬首是瞻,狐假虎威的作派而與之叫板。
大凡在職場中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的人,都不會否認「辦公室政治」的存在。辦公室里同時存在著兩種主要關係:一種是由工作而產生的合作,一種是由晉升而產生的競爭。
職場:避免捲入派系鬥爭
如果將辦公室比作一個舞台,可謂是「生旦凈末丑」俱全,不時上演著精彩的「辦公室角逐」。
一切辦公室鬥爭都源於競爭,一般情況下老闆也不是沒有辦法加以平衡。針對各種各樣的辦公室鬥爭形式,老闆會採取相應的政治手段,疏導、平衡、改善、警告,實在無奈,只有使出殺手鐧——毫不留情地將其辭退。
公司發展倚重於團隊協作,如果聽任公司內部矛盾恣意發展,必然會動搖整個團隊的實力,影響了團隊的士氣,使公司員工工作效率降低。這些都是每一個老闆極力避免的,但是很多辦公室政治正是老闆本人導演的。
派系鬥爭不僅存在於國內的很多公司中,而且在中國很多大型跨國企業里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鬥爭,公司越大,越往高層,鬥爭越激烈、隱蔽。在某些跨國大型企業的高級管理層中,他們的人員結構可能是這樣的比例:外國占44%,台灣人占10%,外籍華人占17%,其它則為香港人或內地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中,他們被冠以台灣派、香港派、歐美派、韓日派、東南亞派、內地派等,這些派系之間勢力此消彼長,各具優劣,誰也無法完全控制企業。
職場:避免捲入派系鬥爭
歐美派或許對總部文化理解得深,但他們的精英人士大多會留在本土,來到中國的多數也都存在「我是過客」的心理;香港人則是超級推銷員,他們開拓有餘而守業能力不足,新加坡人則辦事規範,雖然是黃皮膚,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沒有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台灣人雖然能吃苦,也擅長管理,但在員工認同上卻較弱,他們也最喜歡提拔親信;而內地人最了解市場,但對國際化的理解欠成熟;韓日的官僚主義幾乎把總部的鬥爭和衝突全盤引入到了在華企業。
無論是在什麼樣的企業中,要認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儘量避免捲入派系鬥爭的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