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音頻:進度條00:00 09:11 後退15秒倍速 快進15秒
今天領漲的是新能源(含有色金屬)、軍工和大金融。
軍工的邏輯上周我講了,是「 逆周期屬性」。上周五的文章還有人評論說「軍工怎麼還不漲,太難受了」,這不嗎,今天就漲了; 做投資,別心急。
大金融上漲是因為上交所又要開個會「討論促進金融業估值提升」……政策鼓勵的方向,漲就對了。真實邏輯是什麼呢?其實邏輯上周我都講過( 1.2萬億去哪兒了? ), 現在「經濟慢復甦」,做業績是沒戲,只能投「不需要業績」的板塊。
總而言之,投資不難,抓住每一個階段的主要矛盾, 順勢交易,逆勢思考,就能賺錢。
今天兩件大事。
1)新能源終於大漲了,新能源車、光伏板塊雙雙漲超3%,給我們提供了絕佳的「逃命時機」。
具體地說,我認為 新能源車板塊有一段「反彈」的機會,光伏板塊有「糾錯」的機會。
2)周末,OPPO突發解散了ZEKU(上周還在招聘),3000人的晶片團隊全部裁員。ZEKU為國內領先的晶片設計公司,對標華為海思;據說, 4nm的晶片都已經流片了。這次突發「壯士斷腕」,疑似和美國的制裁有關(5月19日G7峰會,據說有針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陰謀)。
但我認為, 這對半導體板塊不是利空,而是利好。
1、新能源能漲多久?
上周我說了現在市場有4條線:TMT、中特估、經濟復甦、新能源。今天新能源繼續占優,分別看看。
(1)新能源車能漲多久?
新能源車板塊上漲是2個原因(光伏是被新能源車帶漲的)。
1)碳酸鋰的價格「超跌反彈」,目前來到了25.8萬元/噸,半個月漲了44%。
漲價一方面是因為鋰鹽長「惜售、提價」,另一方面是中下游又在主動「補庫存」;供給減少,需求增加,碳酸鋰就漲價了。
注意,漲價有「刻意」的成分(上游惜售),也有「理性」的成分。
今年前4個月,碳酸鋰的價格之所以大跌,很重要的原因是 中下游廠商不補庫存(不進貨);但隨著庫存的碳酸鋰用完了,加上二季度鋰電池的需求回升(據GGII預測,二季度隨著儲能、動力電池下游市場復甦,鋰電池單月的出貨量有望超過60GWh),中下游廠商5月又都集中補庫存,所以推動了碳酸鋰價格的快速上漲(上周聊了,本周碳酸鋰的價格預計維持在25萬元/噸左右)。
2)海外巨頭加倉。歐洲三大巨頭旗艦基金(施洛德國際精選基金中國A、施洛德國際精選基金大中華A、施洛德國際精選基金中國機遇)同時增持寧德時代,倉位提升了80%。
內資沒骨氣,看到外資巨頭猛干新能源車龍頭寧德時代,做多熱情也被帶動了。
我提示一下, 對新能源車板塊的中長期還是保守一點,因為「產能過剩」依然是主旋律。
別的不說,去年12月光伏也經歷過類似的情形,先矽料的價格大降,然後中下游趁低價大量補庫存,矽料的價格提升;然後庫存補完了,矽料的價格繼續降。
為什麼說「產能過剩」依然是主旋律呢?
因為 各大鋰業公司依舊在積極擴產。
國內,天齊鋰業宣布投資30億建設電池級氫氧化鋰生產基地;贛鋒鋰業宣布投資25億元建設鋰電池生產研發項目。
國外,南美鹽湖紛紛紛紛擴產。
所以, 碳酸鋰的供給充足,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
(2)光伏能大漲嗎?
光伏板塊的上漲也有兩個原因。
1)光伏是被新能源車帶漲的。
新能源車和光伏的額投資邏輯相似,按照A股板塊同漲同跌的原理,新能源車大漲,光伏沒道理不漲。
2)上周矽料、矽片價格大幅下降,但電池片、組價價格只是微降,表明 光伏產業的利潤在向中下游轉移,利好一體化和組件廠商。
總的來看,光伏板塊的上漲邏輯有點「牽強」。
我認為,光伏行業可能還有一個大機會,被「糾錯」。
前段時間光伏之所以大跌,是因為美國要恢復東南亞進口的光伏關稅(針對中國企業)。但目前美國正在就「債務上限」進行激烈的判斷, 大機率是要削減開支了(對新能源的補貼將減少);如此,拜登政府若想完成光伏裝機規劃,只能靠中國(物美價廉)的光伏。
所以, 美國恢復光伏關稅的努力,很有可能要落空。看看今年美國光伏的進口金額,節節攀升,沒有中國的光伏,美國的能找到替代品嗎?
(注意, 美國政治存在不確定性,以這個邏輯投資光伏,控制好倉位。)
最後,跟新能源車一樣, 長期的話,中國的光伏產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的光伏產能占全球的80%以上,但是,歐洲的《凈零工業法案》、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都在努力地擺脫對中國光伏的依賴。加上, 國內企業還在大力擴產(例如,隆基股份今年已經公布4筆投資計劃,合計投資金額有585億元),未來有可能面臨「產能過剩」危機。
2、晶片危機
OPPO光速裁撤ZEKU部門,對半導體板塊不是利空,而是利好。
為什麼OPPO裁掉了晶片部門?因為 再怎麼研發也沒用。我們缺的是「晶片製造能力」(缺高端半導體材料、設備),俗稱被「卡脖子」;就算「設計能力」再出色,「圖紙」也變不成晶片。而且,如果「設計能力」出色的話,有可能被美國視為「眼中釘」,想想華為的例子,萬般無奈之下,OPPO只能「自斷一臂」,向美國示弱,以保全手機業務(否則可能被美國斷供晶片了)。
所以, ZEKU的關停不意味著國產晶片的失敗,而是被「卡脖子」的無奈之舉。
我認為這對半導體板塊是利好。 一來,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的「國產替代」可能加速,ZEKU關門,大家會意識到,孤立地發展晶片設計能力沒用,沒有國產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話,有圖紙也生產不出來(全球能生產7nm以下製程的企業只有3家,台積電、三星、英特爾)。 二來,國家的扶持政策可能加力,ZEKU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晶片公司,也經受不了「制裁」而關門,說明, 單靠企業個體是對抗不了美國的制裁的,需要舉國齊心協力,才能突破。
所以我認為, 「外力」逼的越緊,其實對國內半導體板塊越有利。
另外,有人擔心, 若面臨全面封鎖,我們的先進位程恐怕進展更加緩慢。
這是對的。如果沒有荷蘭的設備、日本的材料、美國的技術,單靠我們自己,恐怕就算努力10年7nm也量產不了; 晶片是人類最高科學技術的結晶,就算美國,也很難獨自生產。
但是, 如果造不出7nm,中國的半導體就沒有希望了嗎?未必。
所謂「先進位程」,主要優點是「電晶體的體積小」,這樣一個晶片上能集成更多的電晶體,所以高端製程一般用於手機等小型電子產品上。但是,像台式機、智能汽車等產品,它們的體積大,其實並不需要「先進位程」。
這就是說,如果半導體被完全「卡脖子」,我們的晶片升級速度會變慢,但不致命。所以, 不用過於悲觀。
如需看大盤及賽道估值,看第二條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