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7公里:一位市委書記的不尋常調研

2019-10-12     鐫刻的時光

10月5日上午,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來到濟南老城核心區,徒步約7公里,途徑泉城廣場、黑虎泉、泉水浴場、護城河、大明湖、五龍潭,察看泉水景觀打造、園林綠化提升、亮化工程、環境治理等情況,並與休閒遊玩的市民群眾交談交流。

當天,濟南的官方新媒體,即時報道了這次調研活動。經濟南的朋友辨認,陪同王忠林步行調研、實地考察的,有市委常委、秘書長蔣曉光,有市園林和林業局局長王國富、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郅良、歷下區委副書記尹紅梅等。

這片區域,有大明湖,有趵突泉,有黑虎泉,有五龍潭,有芙蓉街,有寬厚里,有曲水亭街,是當地最有韻味和特色的歷史街區。

他們是濟南的名片,是山東的精華,也是中國的名勝。

只見,王忠林帶領這一干下屬,邊走邊看,邊看邊議,時而熱烈討論,時而與客交談,時而暢懷大笑,時而滿臉嚴肅,重點圍繞著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游」的目標,研究如何進一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真正實現泉水之間、景區之間的「連通」,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游。

7公里,3個小時左右,一步一腳印,既不是走馬觀花,也不是乘車坐轎,而且是邊走邊看,邊看邊議,邊議邊定,應當別有一番感覺和滋味。

它,考驗的是實力。

邁出雙腳,一口氣走這麼遠的路程,對城裡人來說,不是一件十分輕鬆事情。對機關幹部,尤其是那些出門坐車、整天泡在文山會海里的領導幹部來說,更是這樣。

10年前,有段時間,為了鍛鍊身體,我曾經從北京西城區三里河東路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附近,沿著阜成路,步行到航天橋附近的單位上班,3.5公里的路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每次都是額頭上微微出汗,兩腿發軟。現在,再讓我一口氣走上3公里,絕對是怵頭了。

王忠林,1962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所屬的費縣,這裡是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也是「世界長壽之鄉」。他,不愧是革命老區的農家子弟,練就了一身爬山涉水、疾行快走的硬本領;他,不愧是上海的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專業的高材生,不愧是從警16年的老公安,具有很強的身體素質。

從濟南的官方新媒體《天下泉城》視頻中可以看出,王忠林健步如飛,談笑風生,無論是體力、體能,還是體魄、體質,都令人羨慕。

體力也是實力。

1957年11月29日,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曾經提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體育精神,成為自己母校一項很有影響的辦學特色。

實際上,對領導幹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來說,充沛的體力,是其能夠承擔複雜艱巨任務、承受巨大工作壓力的一個重要支撐。

如果一個領導幹部一個整天病怏怏、無精打采,邁不動腳,走不動路,下不了鄉,進不了村,入不了戶,必然導致基層情況不清楚,百姓疾苦不了解,工作思路不著調,政策措施不落地,其政績、其威信,可想而知。

因此 ,中央印發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第八條,把「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作為提拔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七個基本資格之一。其餘六條主要是工齡年限要求、任職經歷要求、任職年限要求、文化程度要求、培訓學習要求、法律資格和黨齡要求等。

實力,也包含毅力。

年初,幾個老鄉一起吃飯。一個在山東省直機關工作的同學,講了這麼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2015年7月,王忠林書記剛從聊城市長轉任省發改委主任,為了惡補惡背那些枯燥無味、但又工作肯定需要的數字、指標,儘快適應新崗位要求,竟然把這些數字貼在家裡門上、衛生間牆上,硬硬地把它背的基本上滾瓜爛熟,信手拈來,震驚了大家,讓年輕人「蔥白」的不得了。

因此,當從濟南的官方新媒體《愛濟南》上,看到王忠林步行7公里調研的消息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厲害!能走下來,本身就是實力的證明。說明既有體力,也有毅力,最終表現的就是能力。這是一個領導幹部能夠擔當重任、履職盡責的基本要求。

它,檢驗的是自信。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喊了許多年,說了無數遍,實際情況如何?

領導幹部心知肚明,百姓群眾一清二楚。

了解情況靠「聽彙報,看報告,翻數據,查簡報」;調研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作決策是「盲人摸象」、「閉著眼睛捉麻雀」。這些順口溜,反映的絕不是極個別現象。

還有的領導幹部,在調研中存在著打招呼踩點、提前彩排、只聽成績不聽問題和意見、只收集材料不分析解決等「虛浮症」,導致領導幹部雙腳「踩空」,頭腦「發空」,問題「抓空」。我們把它叫做「盆景式」調研。

為什麼有的領導幹部不願見群眾?

歸根結底一個字:怕。

怕群眾半路攔住,上訪反映問題,當面說三道四,自己無法答覆,又說不出一二三來,掉價跌份,臉面掛不住。如果自己乾的又不怎麼樣,業績平平,拿不出門去,擺不到面上,更怕見群眾,或者無顏面對群眾。

還有的領導幹部只能照本宣科,不敢不會脫稿侃侃而談。更有的光會打官腔、說官話,凈說那些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廢話、空話,不會說群眾能聽懂、願意聽的話。久而久之,就功能蛻化了,連與群眾對話交流的能力和底氣,都沒有了。

這怕哪怕,主要是缺乏自信。

從報道中看出,這一路上,王忠林與外地遊客、與濟南市民,不時互動,滿面笑容,有的與書記互打招呼、互致問候,有的有可能是在提出意見和建議,但是氣氛顯然很愉悅、很和諧,顯然濟南的當家人充滿著陽光和自信。

這自信,來自於政績。

近年來,濟南這座曾被人稱之為「鈍感之城」甚至大縣城的歷史文化名城,發生了特別大或者說巨大的變化,濟南人由過去的自卑、自損、自黑,開始向自尊、自美、自豪轉變,發生了質的飛躍。發自內心愛濟南、油然而生夸泉城,成為社會主流,發生了質的飛躍。由於家庭原因,我每年都會多次到濟南,看望岳父岳母,從那些親戚的言語中,從那些校友的交流中,深有同感。

比如自從2004年煙台的GDP總量反超濟南後,濟南的經濟總量在山東長期處於「小三」的尷尬位置。時隔15年後,濟南終於在2018年回歸到第二。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據並不包括2019年年初剛剛劃歸濟南的原萊蕪市數據。加上萊蕪的數據,濟南的GDP已經比煙台多了1029.63億元。希望噴子們,看清楚啊。

比如,根據2019年5月17日,山東省委、省政府關於2018年各市擴大高質量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結果的通報,濟南市歷史上首次摘得全省綜合考核桂冠。據悉,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等次為「一等」,綜合排名第一;6個單項考核中,獲「推動高質量發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3個單項獎,獲獎數量居全省第一(與青島並列);「雙招雙引」考核等次為「一等」,考核得分排名第二。

由於歷史和政策原因,作為省會城市,雖然濟南給山東省的財政貢獻一直遙遙領先,一度高達三分之二左右,但是其主要指標(GDP、財政收入及其增幅等)和其他考核指標,卻長期處於與省會不相符的位次,被青島甚至煙台,壓的喘不過氣來。從這兩年的情況看,明顯形成了與青島你追我趕、各有千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態勢。這也是山東的一大幸事。

再如,喊了20年、忙了20年的濟南地鐵,終於在2019年1月1日、9月28日,分別開通了一號線、三號線,並依次比原計劃提前了12個月、15個月。

因怕影響泉水噴涌、唯恐失去泉城特色,加上包括有關部門批准格外謹慎、特別艱難等這樣那樣的客觀因素,濟南的地鐵雖然從1999年就提出,但是濟南的第一條地鐵即一號線,2015年1月9日才得到正式批准,7月16日才正式開工。

濟南地鐵的來之不易,濟南地鐵的今日成就,每一個真正的濟南人都能夠明白、都非常理解,也都讚嘆不已。

在朋友圈裡,見過濟南人發過這樣幾句話:

「濟南已經從混沌和迷惘中走了出來,濟南人的思想在不斷更新解放,濟南市的格局在不斷發展壯大,濟南的執行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濟南的美譽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並昂首闊步地開始了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家級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還有人這樣說:

「從拆違拆臨的戰略性勝利到創城第一的輝煌性碩果,從經濟指標的歷史性復興到治堵治霾的根本性改變,從軌道交通的轉折性圓夢到區劃調整的空前性實現,從營商環境的跨越性提高到人民群眾的突破性認可,濟南這幾年取得的成就是舉國矚目的,濟南正處於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最好的時期。」

更有人,在國慶節期間,轉發濟南歷下區的一個視頻時,留下了這樣的一段感慨:

「濟南真美啊,秋高氣爽,藍天白雲、五星紅旗,瑞莊美麗,城市乾淨……

這座古老的都市,變得時尚亮麗了,變得朝氣蓬勃了,變得活力四射了,變得令人驚嘆了。

一個人,改變一座城市的現象,在齊魯大地再次呈現。

一群人,共築一個夢想的美景,在省會濟南開始實現。」

這些話,發自肺腑,代表著濟南人的心聲,透露著濟南人的喜悅。

憑藉這些變化,有著這些工作,因為這些成績,靠著這些認可,王忠林和孫述濤(市長)、殷魯謙(人大主任)、雷傑(政協主席)等及幾套班子,就敢於真正走到群眾中間,就能夠確實與群眾共相融。

這自信,來自於真誠。

一個領導有沒有臭架子,擺不擺官僚氣,就看他對待群眾是否真心真情,互動交談是否實實在在。或者,乾脆說:會不會說人話,能不能說人話。

2019年6月12日,鳳凰網上有一篇文章《泉城崛起:改變濟南的十句話》,裡面歸納總結了王忠林的一些經典語句,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十句話是:

「不居第一不罷休,位居第一不止步」

「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落實」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睡不著覺怨床歪?!」

「沒有熟人,一樣辦事」

「企業吹哨,部門報到」

「外地能辦的,濟南也能辦,而且要辦得更好」

「跨越趕超靠招商,高質量發展靠招商,城市大變化靠招商。」

「誰砸濟南牌子,就砸誰的飯碗!」

「真正把省會龍頭舞起來、揚起來」

其中,「睡不著覺怨床歪」,是王忠林針對批評濟南市嚴重霧霾所說的一句話。當時,個別幹部工作不力,百般推卸,不從主觀找差距,總是客觀找理由,突出存在著「等著風吹、靠周邊城市幫忙、怨地形地貌」的思想。

這句話,一針見血,形象生動,真誠實在,令人捧腹大笑,卻也一語道破天機;令人擊掌叫好,卻也很快統一了濟南人的思想,各項措施相繼順利出台,各項工作立馬落地到位。2018年濟南市空氣環境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下降10.5%,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了52.6%。「藍天白雲,星星閃爍」成為濟南的常態。

這些話,群眾能聽明白,也願意聽。一個領導幹部有這樣的境界和水平,也就能夠深入到群眾中去,也就能夠與群眾拉家常,說真心話,談身邊事,最終實現情況明了、方案對症、行動迅速、效果明顯。否則,就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嗚呼,現在有多少領導幹部敢於、善於「直奔基層,直奔現場,直面群眾」呢?

它,體現的是責任。

領導幹部的職責是什麼?

有人說是「出注意,用幹部」。這恐怕主要適合於高層、上層。

對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城市而言,其主要負責人,主要任務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煉,推廣實施,促進全面。」這裡面,發現問題是基礎,也是前提。

只有知道問題有哪些,到底出在什麼地方,原因究竟是什麼,才能對症下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現在一些領導幹部單純依靠下面的彙報,了解情況,分析問題,結果時常被那些層層過濾篩選,有些片面甚至失真、虛假的信息,蒙蔽了雙眼,以至於做出的決策輕則不合實際、影響形象,重則給黨的事業造成重大損失。

也有少數領導幹部表面上也下去調研了,但是只走「規定路線」,沒有「自選動作」,大事小事「客隨主便」,走到、看到的是事先主人精心準備、認真包裝的「盆景」,聽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聽話。這樣的調研,其實際作用和效果,可想而知。

只有從辦公室走出來,從汽車上走下來,邁開雙腳,隨機隨時深入到普通市民中去,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才能掌握到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普通市民」是有一定含義的。

多年的新聞生涯,跟著領導到過許多地方和單位,經常發現一些似曾相識的面孔,發現一些滴水不漏的群眾,蓋因他們往往是當地機關幹部喬裝打扮的「演員」,以鄉鎮、街道幹部為主,最不濟的也是村兩委、居委會幹部。

想一想,這樣的調研會有多少水分?這樣的察看會有多少價值?

王忠林的這次步行調研,顯然是與眾不同的,顯然是打破常規的,顯然是深得讚譽的。

從濟南官方媒體的公開報道看,國慶節放假期間,王忠林基本上沒有休息,活動一個接一個,安排的十分滿檔。

(1)10月1日上午,先後在龍奧大廈院內南廣場參加濟南市升國旗儀式,參加省委組織的集體收聽收看國慶70周年大會、閱兵和群眾遊行實況;下午,陪同省委書記劉家義來到濟南華山歷史文化公園,與群眾一起參加遊園聯歡活動。

(2)10月3日上午,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調研。

(3)10月5日上午,調研「中疏」工作。

(4)10月7日上午,重陽節走訪慰問老人,到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調研,到濟南托馬斯實驗學校調研。

那為什麼10月5日,要到這裡調研呢?

核心就是:「中疏」。

前面說過了,這個區域,是濟南老城核心區,也是最能代表濟南的精華地方。

濟南的名勝古蹟,如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芙蓉街、曲水亭街、泉城廣場,都集中在這裡。濟南的大商業,如恆隆廣場、世貿廣場、寬厚里、紅尚坊以及齊魯醫院等,均在這裡匯聚。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也在這裡辦公。

其中,省人大所在的地方,不僅是清王朝的山東巡撫大堂,袁世凱曾在這裡發號施令,而且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珍珠泉,就在其大院內。

當地人把這裡統稱為「明府城」,其始建於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相當於明朝時期濟南城市的範圍。這裡有100多處泉水,大多隱藏在居民院內,形成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

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這個片區相當於我們北京的前門大柵欄、故宮、中南海、北海公園、景山公園、什剎海、王府井等。

在中國,繁華就意味著擁堵不堪,水泄不通;精華就代表著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明府城片區,同樣如此,也未能擺脫這樣的困境。

據當地媒體報道,今年國慶節期間,有人到趵突泉公園,轉了三圈,竟然沒有看到或者看清楚這個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泉」,更不要說拍照了,遊人如織,難於上青天。

進出難、停車難,是這片區域最突出的問題。

2018年五一期間,我來到濟南,曾有同學相約在恆隆廣場的四季明湖吃飯,結果開車到了趵突泉公園北門附近,不到800米的距離,竟然走了40分鐘,等車位又是將近半個小時。

滿頭大汗,無可奈何。

人太多了,車太多了。

幽默風趣的濟南人,多年前,曾經有這樣一個自黑的段子:

「人生,就像大明湖,到哪裡都有出口;

生活,就像泉城路,開進去就不能調頭;

心情,就像黑西路,堵得慌,從來就沒有舒暢過;

愛情,就像濼源大街,順時激情四射,堵時撕心裂肺;

事業,就像共青團路,總有紅燈在你前面,闖吧,沒有膽量,不闖吧,心裡急;

理想,就像省政府,聽說過,也路過,就是沒有進去工作過!」

上述幾條路,都集中在這裡。

這幾年,濟南的道路擁堵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一舉甩掉了「首堵」帽子,2018年已經退出了全國十大擁堵城市行列。要知道濟南是在沒有限號、限牌、限行的情況下取得的,是硬碰硬、實打實、不摻水、不玩招的成績。

與全市總體情況相比,泉城路、明府城附近的交通擁堵狀況,沒有特別明顯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濟南城市面貌的進一步提高,隨著大明湖、五龍潭的免費開放,節假日來這裡觀光旅遊、購物的更是火爆十足,人碰人擠油油,車挨車似蝸牛。

濟南的「中疏」,勢在必行。

2003年6月26日,在濟南舉行的山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就通過了省會濟南的總體城市規劃框架,確定濟南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為「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十字方針。

幾年來,這十字方針逐漸得到具體落實和真正體現。

高新區的突飛猛進,唐冶新區的不斷成熟,火車東站的建設啟用,章丘的撤市改區,萊蕪的區劃調整,自貿區的獲批設立,讓「東拓」碩果纍纍,效益大增。

醫學中心的異軍突起,高鐵西站的景象繁忙,央企城的漸漸形成,新型賣場的接踵而至,會展中心的投入使用,文化設施的規模聚集,讓「西進」成效顯著,未來可期。

南部山區的定位明確,管委會的有效運轉,歷史問題的堅定處理,各項政策的出台到位,總體規劃的發布實施,讓「南控」效果初現,信心增加。

攜河發展的戰略創立,先行區的橫空出世,橋隧道路的加快推進,重點項目的落地開工 ,讓「北跨」夢想成真,再造乾坤。

就老城區而言,雖然部分棚戶區的拆遷改造、城區道路的拓寬修整、環線交通的網絡格局、拆違拆臨的空前舉措等,「中疏」也有較大變化,也有較大進展,但是相比「東拓」、「西進」、「南控」、「北跨」,還沒有真正破題。尤其是對明府城、泉城路,這個區域、這樣區域來說,更是如此。

解決「中疏」問題,成本更高、阻力更大、周期更長、見效更慢。

只有責任感特彆強、事業心特別重,敢擔當、能作為,並深愛著這片土地的人,才會去碰它、動它、干它。

畢竟它是「潛績」,不是「顯績」,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在任期間,有可能見不到一點效果,甚至還有可能出力不落好。

相信,王忠林利用放假期間調研老城區的「中疏」問題,一定是有備而來,一定是胸有成竹。

也相信,經歷了3個小時的實地考察,王忠林的體會,一定比聽彙報、看材料,更深刻、更具體,一定會進一步增強了改變現狀的緊迫感、使命感。

更相信,濟南的「中疏」一定會邁出更紮實、更有力的步伐。

濟南人會從王忠林的雙腳上,感悟到「中疏」的發令槍即將打響,猜測到補齊「中疏」短板的持久戰即將拉開。

這兩年,濟南市勤勉盡責、提速增效、擔當作為的氛圍格外濃厚,無論是央媒報道還是來客評價,無論是官方考核還是群眾口碑,都異口同聲。

堅持不懈地查處懶政惰政和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和人員,切實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拿地即開工」、「不見面秒審批」、「容缺承諾」等為代表的「濟南速度」,叫響全國。

「出彩型」幹部的推出,選拔360名左右年輕幹部的穩步推進,讓濟南的活力更加飽滿。

這些都是責任,也都是力量。

它,展現的是希望。

王忠林,節日期間步行調研「中疏」一事,顯然引起了當地官方媒體的重視,按照領導重要活動的模式,發了消息,進行了報道。

但是,沒有透露群眾和網民事後的反響,也沒有對王忠林在現場與市民、遊客的互動內容,進行具體反映。

與此同時,今日頭條上一個名字叫「鐫刻的時光」的頭條號,當天22:35,以《步行7公里:濟南市委書記這是要幹嘛?》這樣一個有點標題黨嫌疑的方式,進行了發布。後又將題目改為《濟南書記真有力量 步行7公里搞調研》。

結果,不到24小時,閱讀量就達到66萬,評論數236個,點贊686個。估計也給此號增加了上千個粉絲。

閱讀量遠遠超過當地官方新媒體的數量,是他們的10倍還要多。

網民在後面的評論留言,充滿讚譽,充滿期待,充滿急切。

有的感概:「7公里的步行,3小時的調研,凝聚著王忠林對濟南深沉的熱愛,聚集著王忠林對事業強烈的負責。濟南正在崛起,泉城正在復興。」

有的深思:「為老王點贊!濟南需要實幹型領導,要像繡花一樣精細打造好泉城核心景區,進一步提升濟南美譽度和吸引力。」

有的回味:「那天,12點半左右,我在大明湖那裡見到王書記了,還打招呼了。步行3個多小時,夠辛苦了,也真厲害。濟南有這樣敬業的當家人,沒有幹不成的事。濟南大有希望!」

有的表揚:「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王忠林書記做得好極了,支持,點贊!」

有的感動:「王忠林書記您好,大家看見您都喜歡您,您給大家帶來的是暖,暖人心,謝謝您。」

有的歡樂:「這是我們的好書記,親行,親踐。」、「為民親民不擾民,為王書記點贊!」、「接地氣的好書記!」

有的呼籲:「趵突泉,大明湖,急需要大巴停車場,留住外地的旅遊團,大刀闊斧的干,像拆違拆臨一樣!痛一陣,利百年!」

有的反映:「王書記,得想辦法解決一下大明湖,趵突泉周邊地區逢節必堵,停車難的問題啊!」

有的認為:「泉水景觀的沿線,應當建一些商業設施,像茶館兒茶社啊,相聲評書,山東快書等等,讓遊客能夠駐足消費。感覺泉水景觀帶的縱深不夠足。圍繞泉水展開的特色項目還不夠多。」

有的建議:「周六、周日,景區機關單位應當免費停放外地來濟旅遊的車輛。」

有的建言:「西護城河好好規劃一下吧!把五龍潭與大明湖連成一片,配套設施一塊建好,才是大濟南的泉水特色。」

也有的盼望,王忠林能到北園大街以北的地方去看看,那是濟南目前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市容市貌比較一般、群眾意見較為集中的區域。

更有一個「真橙一生」的濟南網民直言:「首先我點贊,希望下次調研前不通知,帶幾個人坐坐公交車,從省中醫到動物園吧,會經過泉城廣場天橋汽車總站等地方,當然自己開車更好,沿途的風景不會擔心因車速過快而看不清楚!」

另外,還有一個網民這樣說道:「挺好的,滕州還留著她的印記。現在夜晚走在滕州的路上,整個心情都好了。」

滕州是隸屬於山東棗莊的一個縣級市。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王忠林曾在那裡擔任過5年的市委書記,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老王不挪窩,滕州變成新加坡」,是當地至今還在流傳的一句話。

現在的滕州近170萬人,GDP、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占整個棗莊市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

我把「鐫刻的時光」頭條號文章,轉發到了住京老鄉群里。

一位來自滕州的老鄉說:「在滕州的時候,王忠林經常晚飯後與夫人,一起沿著城河散步遛彎。老百姓看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

這66萬的瀏覽量,閱讀者無論是濟南的市民還是其它地方的,獲取方式無論是粉絲訂閱的還是網民轉發的,都說明王忠林過節不休息,步行調研濟南「中疏」的舉動和內容,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得到了大家的重視。

這236條的留言,無論是拍手叫好還是傾訴心聲,無論是提出建議還是牢騷調侃,都是肺腑之言,都是關心支持。

這近7公里,考驗的是實力,檢驗的是自信。

這約1.4萬步,體現的是責任,展現的是希望。

這3個多小時,描繪的是意蘊,顯露的是城運。

10月11日,在濟南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王忠林提出要按照「心頭要有責、眼裡要有活、胸中要有數、手上要有招、行動要有力」的標準,當好民營企業的「店小二」。

這五句話背後所揭示的含義,所呈現的本質,是否也與這樣的零距離接觸群眾、原生態調查研究,密切相關或者異曲同工呢?

如果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能少些虛浮症,真正地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邁開雙腳、騎上單車、坐上公交,勇敢地走到群眾中去,才能真實地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

這樣一來,我們的改革一定會更接地氣,我們的城市一定會更加繁榮,我們的百姓一定會更加幸福。

但願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但願這樣的領導越來越多。

這是國家之幸,人民之福。

備註: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俺有麼說麼》和鳳凰網山東綜合,作者龍崗,已經獲得本人授權。圖片來自於濟南日報、《愛濟南》客戶端、《天下泉城》客戶端、歷下區官方微信公眾號、天下第一泉官方微信公眾號及網絡。如有冒犯,請留言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Ckzm0BMH2_cNUgEV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