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這些年,育兒領域一直在傳遞一個理念,閱讀對孩子的至關重要性。確實,閱讀的介入,有助孩子大腦的活化,與孩子文字、認知和語言能力發展密切相關。幼兒時期培養的認知、語言能力會影響孩子日後課業學習和終身學習。而且,當閱讀的書籍與社會情境相關,對孩子的社會智能和情商也有積極影響。
重要歸重要,現實歸現實。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陪孩子共讀了3年,大大小小的繪本書買了差不多200本,但孩子就喜歡聽我給ta讀,自己獨立看就沒有多大興趣「,「只要有圖畫書,絕不看文字書;只要有人講故事,絕不自己看書。」 這些問題背後,無疑透露著父母深深的困惑和焦慮。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明明共讀很有興趣,到自主閱讀時就不行了呢?
清華大學幼教系對親子閱讀做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家長自我定位不恰當。我們大多數父母在跟孩子共讀時,又是讀,又是唱,又是模仿,父母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聽眾。這只是滿足了父母的表現欲,實際上孩子的參與度並不高。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共讀了幾年,上了小學還是要父母講故事,或者是也沒有很愛閱讀的感覺。這其中就是父母和孩子在閱讀中,定位不恰當。說到底,孩子才是親子共讀的核心。
沒有配合孩子閱讀的發展歷程。孩子的閱讀發展歷程,大致分為3個時期。閱讀發展早期(6個月-2)歲,翻書、看圖畫。這個階段,孩子通常未必會從第一頁開始看,甚至喜歡反覆看某一頁的某個圖片。閱讀發展中期(3-4歲),聽故事。閱讀發展後期(5-6歲),嘗試文字期。
由此可見,孩子的閱讀是分階段的,而一些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每個閱讀歷程期,都是給孩子講故事。所以,一些家長在閱讀發展早期就給孩子講故事,經常會有挫敗感,抱怨孩子不專心。
事實上,講故事只是口語互動的行為,跟真正的閱讀,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共讀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如果不管孩子的發展規律,一味地講故事,其實這樣的共讀質量是非常低的。
除了上面2個原因,我更想說的是,育兒之所以會焦慮,會急於想要孩子達到某種能力,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我們忽略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
我們身邊不乏有很多牛娃,中班大班就能自主閱讀,拿著圖畫書或者橋樑書(圖畫書到文字書的一種過渡書)可以認真地看上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但這並不代表每個孩子自主閱讀的年齡都必須提前到中班大班。
自主閱讀其實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閱讀不僅是大腦視覺區、聽覺區的活動,還包括了語言的提取、背景知識的提取、因果判斷和推理、情緒的攝入等腦部區塊同時活動。
因此,關於兒童閱讀啟蒙的通識研究中,0-6歲間的閱讀定義為——前閱讀階段,也被稱為「偽閱讀」。也就是說,孩子能否理解書中的故事,能看懂圖片還是文字,這些都不重要。普遍認為6-7歲才是孩子真正談得上閱讀的年齡。但是,這個階段的閱讀也只能稱為初始閱讀,因為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的最大收穫是學習如何閱讀,而真正要能夠從學習閱讀轉向閱讀學習,則是8歲以後的事情。
在了解了孩子閱讀發展規律之後,是不是焦慮感減輕了不少,可能有的人會說「既然孩子真正閱讀年齡是在6-7歲以後,那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是不是可以不閱讀了?」
實際上,孩子的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積累。任何質變都來自於量變的積累。那0-6歲,可以做什麼呢?當然是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打好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根基。
下面我將通過4個方面,來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希望給在孩子閱讀方面比較迷茫的家長一些啟發。
真正的自主閱讀,是孩子一個人和書獨處。在家裡怎麼做呢?簡單來說,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情境布置,增加視覺上的刺激。
教育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家中藏書500本的家庭,平均能將孩子的教育向前推進3.2年。
除此之外,家中藏書量越高,爸媽本身的教育程度對孩子的受教育水平的影響越小。意思就是說,哪怕爸媽只是小學文化,但家裡有很多書,孩子在這種書香氛圍中長大,孩子最後受教育程度與那些父母受到高等教育的孩子相比,差異並沒有那麼大。
其實,這就是給孩子營造讀書的儀式感。有的家裡是有孩子專門的小書房,如果沒有,事實上,只需要1平米,就可以給孩子搭建一個讀書角。一個厚墊子,幾個抱枕,一個落地書架,一個立式檯燈,一個角落,就是孩子溫馨的讀書環境了。
書一定要放在孩子輕易可以夠著的地方,如地面、孩子的房間或者孩子玩耍的區域。先是讓孩子對書產生興趣,進而才能拿起來翻閱。如果家裡連一些書都沒有,又怎麼期待孩子會自己主動去拿起來書來翻閱呢?
看到這裡,有很多家長又會說了,「孩子又不認識字,能讀到什麼?」但孩子能翻來翻去,說明他從書里看到了讓他感興趣的東西,不識字,他可以讀圖,不讀圖,他還可以體驗到一頁一頁翻書的感覺,這都是孩子自己在和書相處、和書建立「關係」。這其實就是孩子自主閱讀的開始。
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書,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困惑。選書,要遵從三個原則,一是配合孩子的年齡,二是要從目標出發,比如,這個階段應該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重點選一些這方面的書,這個階段要上幼兒園了,就重點選一些入園準備的書。三是要考量孩子的興趣。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有自主選擇意識了,可以把選書的決定權儘量還給孩子,讓孩子去看自己感興趣的書。在興趣的驅動下,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更容易養成。
當然,在選書上,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對閱讀難度的合理設定,分級閱讀。分級的好處,利於增強孩子閱讀的信心。根據孩子的年齡,找到一些繪本進行分級。不要盲目追求獲獎繪本,那些獲獎繪本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孩子閱讀中期到後期的過渡期,推薦橋樑書(Easy Reading Books),顧名思義,就像一座橋樑,是介於圖畫書和純文字書之間的一種圖書類型。這種書文字淺顯易懂,句子長短適中,故事兼具趣味性和關注孩子日常生活等特點,是從親子閱讀轉向自主閱讀很好的過渡方式。
陪孩子親子共讀,要明白關鍵一點,不在於讀了多少本書,而在於怎麼讀。怎麼才能提升共讀質量呢?對話閱讀、把講故事的意義最大化都是很好的選擇。
所謂對話閱讀,就是父母和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就所閱讀的故事進行對話。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通過一些提示性語言讓孩子參與其中,針對孩子的回應給予回饋。
以繪本《給老鼠一塊餅乾》為例,感受一下「對話閱讀」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步:提示。「你覺得小白鼠接下來會要什麼呢?」
這一步的提示方式,其實很多,比如:完成、回憶、開放性結尾、什麼/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為什麼/如何、發散聯想。
第二步:評價。「是的,我覺得它會再要一塊餅乾。」
第三步:擴展。「它為什麼想再要一塊餅乾呢?」
第四步:重複。「小白鼠想再要一塊餅乾喝牛奶。」
當然,在共讀中,上面的方法可以靈活使用,也不一定非要每次都按部就班地完成四個步驟,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的能力適應。記住整個事情的目標:讓孩子幫助我們講故事,在這個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這是講故事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習才會發生。
研究發現,和閱讀能力息息相關的有三大技能,口頭語言技能、語音意識與文本意識。前面我們講了,給孩子講故事,更多地是與孩子口語互動。如果在講故事的同時,既鍛鍊到口語能力,又鍛鍊到語音和文本意識,就再好不過了。
雖然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與閱讀相關的大腦區域還不成熟。但是,這個時期是語音意識發展的關鍵期,可以通過讀韻文、講童謠故事、玩文字遊戲、唱有韻律的歌等來獲得。
同時,孩子的文本意識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獲得發展。當父母指出書本中突出的字體時,會增加3到5歲兒童看文本的時間以及文字識別率。
心理學上有一個「相似而又不同」效應,指的是,人在處理某種東西時,會跟原有事物很相似。反射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其實非常明顯,孩子始終會第一時間選擇自己已經習慣接受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都在觀察和效仿父母。
試想一下,你每天在家隨時都在玩著手機追著劇,卻指望著孩子每天自己乖乖地看書,可能嗎? 如果孩子眼中的爸媽,都是愛閱讀之人,那孩子自然也會受到薰陶。
寫在最後
所謂育兒,不過是父母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孩子的改變。通過自身的改變對孩子「施加影響」而已。如果孩子是一粒種子,那麼家長就是土壤,如果孩子是一朵鮮花,那麼家長就是下面的根莖。所以,與其把力氣用在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上,不如把力氣用在如何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