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段子「孩子和媽媽的關係就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平時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孩子,一旦涉及到學習,瞬間就變成了「魚的記憶」,不是對知識點丟三落四,就是同一個知識說了好幾遍還是記不住,讓家長們頭疼不已。
反觀身邊那些學習好的孩子,他們學習和記東西更容易,似乎沒有費多少精力,就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其實,這就是孩子之間記憶能力的差異。我們都知道,記憶力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是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關鍵。就連英國哲學家培根都曾說過,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記憶,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我相信,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記憶好、學習好,但是對於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記憶力卻知之甚少。
事實上,孩子的記憶力主要是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裡形成的,父母則是影響孩子記憶力發展的關鍵人物。
雖然說,記憶力會受到基因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孩子大腦的可塑性,只要我們使用正確的方法,也是可以培養和提高的。
其實,記憶就是一個對信息進行編碼、保存和提取的過程。研究發現,記憶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大腦更擅長圖像記憶
也就是說,當把事物想像成一個生動的畫面時,我們更容易記住。而且,聯想的畫面越是稀奇古怪,越不容易忘記。
第二個特點:大腦更擅長邏輯記憶
這就是說,大腦更傾向於記憶有邏輯關係的東西。比如,有三張識字卡,分別是,猴子、帽子、杯子。要讓孩子記住這三件東西,比起強行記憶,更好的方式是幫助孩子建立邏輯關係,把猴子、帽子、杯子串聯成一句有邏輯的話。猴子帶上帽子,去水杯里找水喝。這樣,孩子就能記得更快更牢。
第三個特點:大腦更擅長順序記憶
意思就是,大腦更容易記住有序的事物。舉個例子來說,你家裡有兩個抽屜,一個抽屜里擺放得井井有條,一個抽屜里雜亂無章。這時,你要去找某一件物品,相信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肯定是在整齊抽屜找東西更快。其實,人的記憶也是一樣,記憶越是有序,找到它們就越容易。
父母「積極闡述」的談話風格,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孩子的大腦》作者阿爾瓦羅·畢爾巴鄂,是大腦可塑性研究和腦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他認為孩子記憶力的發展與親子談話有密切關係。因為敘述一個人的生活和講述假想的故事,有助於構建和組織孩子的記憶。
事實上,孩子自己也會編故事,讓自己記憶。在孩子一兩歲時,就能簡短描述那些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事情,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記住。比如,帶孩子去了一趟動物園,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一直在說「熊熊在揮手打招呼」。這下,孩子會一直記得熊熊和它的問候。
那父母究竟要怎麼跟孩子談話呢?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曾歷時20年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童年時期的一種特定類型的談話風格,有利於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後的記憶與學習能力的發展。
這種特定的談話風格,就是「積極闡述」。具體的做法是,父母大量地敘述故事,將事件整理排序並且強調已經發生的細節,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趣的或者積極的時刻。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我不會這種談話風格怎麼辦呢,但這項研究同樣表明,任何父母都可以通過練習來形成積極闡述的風格,且這種風格可以影響孩子的記憶力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到「積極闡述」呢?那就要把握這3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幫助孩子建立順序
我們上面說了,孩子養成良好記憶力的秘訣之一就是秩序。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記憶是無序的。雖然孩子能夠記住很多事情,但這種記憶是以分散的方式存儲的。
比如,3歲的孩子,可能會記得周末發生的一些事情,但是,如果你讓他區分周六和周日發生的事,就會比較困難。因為在孩子的腦海里,通常沒有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所以,讓他們回憶過去發生的事就比較慢。
因此,當我們跟孩子談論過去某件事情時,最好是有條不紊地有序進行,將事件與事件之間串聯起來。這樣的話,孩子就會開始按照順序記憶東西。
比如,我問孩子上次去動物園都乾了什麼啊,我就按照時間順序,引導孩子去回憶。「我們先去買了門票,進去了動物園,然後沿途看了熊貓、猴子、大象⋯⋯最後,在出口處,買了草莓味的棒棒糖」。幫助孩子做這樣有序的思維梳理,能夠讓他們的記憶更加靈活高效。
第二個關鍵:引導孩子善用細節
孩子的記憶里只有一般想法和印象,幾乎沒有細節。腦科學家認為,如果孩子能夠記住小細節,那麼,他們將擁有更加明晰的記憶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照相式記憶」。
比如,和孩子一起回憶上次她過生日的情景,她記得吃了蛋糕,吹了蠟燭。告訴孩子「沒錯,蛋糕上有草莓,還有佩奇⋯⋯」
幫助孩子回憶每件事情的細節,可以增加孩子所有記憶的清晰度,也將記憶更加牢固。
第三個關鍵:適當的延展,幫助孩子找回大腦深處的記憶
有一些過了很久的事情,孩子已經不記得了,我們在平時跟孩子的談話中,可以把最近發生的事情與過去的事情相結合,幫助孩子「恢復」記憶,讓孩子記憶的空間範圍更廣,更靈活。比如,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白天發生的事情,然後發散延展到以往的事情。
長此以往,孩子的記憶就能越來越有序,越來越牢固。
提高孩子記憶力的幾個小技巧
第一個技巧,分組記憶。
通常,孩子在學習中,會遇到一些雜亂的信息,如果死記硬背,不容易記住,就算記住了,也很容易忘。我們可以教孩子把信息進行分組,轉化為有意義的內容,便於記憶。
我在6月寫了一篇關於孩子記憶力的文章,也分享了分組記憶的重要性。當時,為了讓女兒記住我的電話號碼,11個數字,她不容易記住,我就把電話號碼,分為4組,138/xxx/xxx/xx,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孩子記憶的難度。
第二個技巧,建立聯結。
很多孩子記不住東西,並不是真的記憶力不好,而造成他們記不住的主要原因是,事物之間並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就像一盤散沙,孩子記不住也屬正常。
我們可以教孩子一個方法,叫作「聯想記憶法」,把這些沒有邏輯關係的事物用一個方式串聯起來。
比如,孩子要記住鯊魚、飛機、海洋、餐廳、籃球、沙漠6個詞彙,就可以這樣聯想:一隻鯊魚開著一架飛機,飛機掉進了海洋里,海洋下面有一家餐廳,餐廳里有一個籃球,鯊魚拿走籃球投向了一片沙漠。
把這些毫不相干的詞彙串起來,是不是更容易記住了?
第三個技巧:巧用諧音
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經常要記一長串的歷史和地理知識,死記硬背覺得特別難記,然後把這些詞彙編成「諧音段子」,一下子就好記多了。比如,戰國七雄,分別是趙、魏、齊、秦、燕、楚,改編成「趙薇喊齊秦演出」,瞬間就記住了,是不是容易多了?
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個寶藏,能不能「挖」出寶,全靠父母怎麼去培養。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把握好孩子的童年時期,改變親子對話方式,形成「積極闡述」的談話風格,再告訴孩子一些提高記憶的小技巧,讓孩子輕鬆擁有好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