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魯豫有約一日行》邀請到了劉德華。在節目中,劉德華袒露自己已經吃素6年,魯豫問其原因,他說:「我老婆吃素,女兒也吃素,我一個人吃肉好奇怪」。
劉德華妻子朱麗倩吃素15年了,女兒出生後,在媽媽的影響下,也一直吃素。劉德華為了一家人保持一致,也一改自己的飲食習慣,堅持吃素,這一堅持就是6年。
很顯然,這跟劉德華的「共情能力強」分不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同理心。
不僅如此,劉德華在演藝圈也是公認的好人緣。他脾氣好,會替別人考慮,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連黃渤、張衛健、吳京等明星都公開感謝過劉德華。
同理心,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的立場和感受,體會別人的情緒和需求,然後把這種理解傳達給對方。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想別人所想。
要更好地理解同理心,我們首先要了解兩個概念,即: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
認知同理心:主要是以自己認知能力理解「他人的想法」。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想像能力,他們就可以想像別人的視覺。比如,《同情心》作者曾分享了自己一對雙胞胎子女的故事。
當孩子一歲半時,如果哥哥哭了,妹妹會試著安慰哥哥,並把自己的玩具狗給哥哥玩。但是,等他們在大一點時,如果哥哥哭了,此時妹妹不會把自己的玩具狗給哥哥,而是去拿哥哥心愛的玩具貓。
因為這個時期,妹妹已經知道,拿哥哥喜歡的玩具,哥哥會更開心。妹妹就是通過自己的認知,去設身處地理解和體會哥哥的情緒和想法。
情感同理心:主要是分享或反映他人的情感。
情感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不同,主要是分享情感。比如:當孩子在傷心地哭,你也會感到傷心,這就說明你產生了情感同理心。
實際上,認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常常同時出現。
關於同情和同理心,TED動畫短片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隻小狐狸掉進了地洞,他在下面大喊「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我完了」,然後,一隻大熊從洞口走了下去,和小狐狸一起體會洞裡的黑暗和無助,對小狐狸說:「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不是一個人」,這就是同理心。
而一隻山羊則在洞口,探進腦袋,對洞底的小狐狸說:「很糟,是不是?」,然後又問小狐狸是不是想吃自己手上的三明治。這就是同情。
大熊的這種做法,是理解和分享小狐狸的情感,讓小狐狸不再害怕。而山羊的這種同情和關心,只會讓小狐狸覺得自己的處境更糟糕。
同理心和同情心最大的不同則是,同理心是一種心與心的連結,是將對方的感受連接到自己心裏面。而同情心,只是一種情感回應。
所以,教育孩子光有同情心是不夠的,還要有同理心,感受別人的感受。只有具備了同理心(也就是共情力),才會擁有高情商。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做了一個著名實驗,叫「三山實驗」。道具是三座大小不同的假山模型,在假山後面放置一個玩具娃娃,然後讓一群孩子坐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玩具娃娃。然後實驗人員拿出4張圖片,要求孩子們從這4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圖是玩具娃娃看的『山』。
三山實驗的一部分
結果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在描述時,總是以自己的視覺出發,完全沒有考慮玩具娃娃的視覺。相反地,4歲以上的孩子,基本都能從玩具娃娃的視覺去描述。
無獨有偶。萊比錫大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提出:同理心(共情能力)是一種社會意識,這種意識來自於大腦中一種重要神經纖維連結,而這種連結在孩子4歲時才真正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孩子在4歲時,基本是具備了同理心。因此,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我們就要注意孩子同理心的培養。
在人際關係中,擁有同理心(即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我們都希望孩子不僅智商高,情商也要高,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遊刃有餘,很容易獲得成功,而且備受歡迎。
首先,要想得到「有同理心」的孩子,那我們自己得先成為「有同理心」的父母。
要想孩子有同理心,並不是時常告誡孩子"你要有同理心,你要去感同身受,你要去將心比心」,而是身為父母的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給孩子看。
《童話大王》著名作者鄭淵潔說,所謂教育,不過就是父母閉上嘴、邁開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比如,鄭淵潔想要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辛苦,好好地孝順父母。他是這樣做的:經常給自己的母親洗腳,帶母親散步、旅遊。孩子看在眼裡,這種好品質也刻畫在了心裡。他沒有對孩子說教,說你要怎樣怎樣,而是,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去感染、影響孩子。
鄭淵潔和兒子鄭亞旗
其次,接納孩子的情緒,重視「鏡映」的力量。
在心理學上,鏡映是一種表達同理心的方式,它包括描述你所看到的感覺。
比如: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抑鬱、憤怒或者是怨恨,那我們就給孩子呈現了一面扭曲的鏡子。相反,如果我們在孩子難過或者內心受傷時,能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用充滿愛的語氣跟他們說話,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被理解、被愛的。
簡單地說,如果我們能夠準確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給出回應,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地把自己從父母那感受到的信任、信心和愛,再「鏡映」給他人。
正如這一句話:記憶中自己如何被對待,日後也會情不自禁地這樣對待別人。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先不要急於說教,而是肯定孩子的情緒。
孫儷也曾在微博上這樣說:「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支持、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孩子情緒好的時候再說吧」
最後,父母要與孩子建立安定的依附關係,多運用「反饋式傾聽、開放式詢問」。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會尋求情感的聯結,而且在情感上依賴能夠關心自己和回應自己的人,尤其是父母。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這種安定的依附關係,將阻礙孩子同理心的發展,更會損害孩子與別人建立情感關係的能力,甚至可能發展出問題行為模式。
所以,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那就從好好跟孩子說話開始吧。
反饋式傾聽
所謂反饋式傾聽,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觀點,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再向孩子求證,進一步了解孩子隱藏的感受,從而幫助孩子合理、積極管理自己的情緒。
怎麼才能做到反饋式傾聽呢?
可以試試以「我知道……」開頭的句式。胡可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是運用「我知道」句式的高手。比如:在《媽媽是超人》里,兒子因為害怕,不敢去做某個遊戲時,胡可蹲下來溫和地說:「我知道你很害怕,媽媽在旁邊陪著你,我們再試一試」。
反饋式傾聽的重點在於,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用自己的主觀經驗去跟孩子對話。
開放式詢問
那什麼是開放式詢問呢?
實際上,開放式詢問是相對於封閉式詢問而言的。下面來看看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孩子氣沖沖地來到媽媽身邊。
孩子:「我再也不想和明明玩了,他拿著我的玩具卻跟其他小朋友玩,我自己都沒得玩」
家長一:「哎,那以後別跟他玩了,和其他小朋友說,自己在家裡玩也可以」
家長二:「明明拿著你的玩具卻不和你玩,你感到很傷心,對不對?你感覺自己被拋棄了, 對嗎?
很顯然,家長二的做法就是開放式詢問。比如:「你和麗麗一起玩,很開心,對不對?等我們回家睡一覺,明天再找她來玩,好不好?」
諸如此類的,都是開放式詢問法。這種溝通方式,其實就是在共情。
最後,我想說,同理心是一個可貴的品質,是聯結與他人關係的重要橋樑。如果,我們想孩子擁有這個品質,那麼我們就去愛孩子、善待孩子、做孩子的榜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