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每天做營養餐喂娃,孩子卻越吃越瘦?兒科醫生:喂養方式不對

2019-08-23   心媽來了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兒童醫院做兒保,正好碰到前面一家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著一個不到3歲的小女孩。

一進醫生的房間,這個媽媽就大倒苦水:「醫生,我家孩子不吃飯,孩子奶奶每天想盡辦法做飯,雞鴨魚排骨牛肉什麼的,每天都做不同的營養餐,但她就是不吃,人也很瘦,是不是身體出了問題啊?」

醫生:「孩子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比如有沒有喊肚子痛什麼的?平時精神怎麼樣?」

媽媽:「沒有聽到孩子說哪裡痛啊,一天精力也很旺盛,跑跑跳跳的。」

醫生摸了摸孩子的腹部,還用聽診器聽了聽心臟,做了簡單的檢查。

「你家孩子是自己吃飯還是家長喂?」

「她自己吃不了幾口,就跑去玩了,基本都是靠奶奶喂,有時候還要邊看電視邊喂,孩子才坐得住。」

經過一來一回的問答,醫生大概也了解得差不多了,下結論說:你家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喂養問題。」

最後,醫生開了一些開胃的藥之外,特別告誡了這小女孩一家,如果不改變孩子的喂養方式,那麼,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因此,我們要注意下面幾點:

一、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覺得「吃飯是自己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更「金貴」,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很多家庭都有人專門在帶孩子,有的是媽媽全職帶,有的是老人在帶。因此,大家對孩子的關注度更高,一家人就圍著孩子轉,醫生建議家長要放開手,別把注意力過分地放在孩子身上,吃飯這些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這麼大的孩子,會知道飽餓,家長別一味代勞,上演「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的戲碼。

二、停止喂飯,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的習慣

其實,大人給孩子喂飯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有很多壞處。大人代勞喂飯,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把吃飯和玩耍等同起來,容易產生「吃飯就是玩耍」的錯誤思維。

孩子一邊玩玩具或者看動畫片,大人端著碗在旁邊喂,孩子沒有一點吃飯的儀式感,高興了吃幾口,不高興了或者玩忘了索性不吃,所以經常陷入「孩子不吃——大人喂——孩子到處跑——大人在後面追——孩子更不吃」的惡性循環。一方面呢,大人覺得孩子吃飯是個很困難的事情,喂飯很累。另一方面呢,孩子覺得吃飯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此外,喂飯也不利於孩子精細動作的發育、獨立能力的培養等。

三、讓孩子與大人一起圍坐吃飯,營造一起就餐的氛圍

醫生建議,要培養孩子吃飯的儀式感,讓孩子和大人一起上桌吃飯,如果是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坐餐椅,但也是要靠在大人的餐桌旁邊,營造一家人一起圍坐吃飯的氛圍。讓孩子明白,現在是吃飯時間,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吃飯,而不是干其他事情。

四、規定每餐時間,最多30分鐘

孩子吃飯不認真,邊吃邊玩,家長就要注意,規定孩子每頓飯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到了30分鐘,如果孩子還沒吃完,也要收碗,等到下一頓飯的時間再吃。

五、讓孩子適當地餓一下,飢餓感就是最好的開胃藥

其實,不要擔心孩子會餓壞,醫生都說孩子餓幾頓沒什麼。孩子都很聰明,小孩子餓了知道哭,大孩子餓了知道說,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有飢餓感,不要覺得孩子一頓不吃就是天大的事。平時也儘量少給孩子吃零食,零食吃多了也會影響吃正餐。

六、家長要有正確的、良好的心態

實際上,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就是大人的問題。比如孩子的吃飯問題,一家人的意見要統一,不要爸媽不讓喂飯,家裡忍不住要喂飯。最好是,一家人達成共識,就算讓孩子餓一餓,也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產生分歧。

心媽有話說: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家長的問題,要改變孩子的喂養方式,孩子才能好好吃飯,才能愛上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