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一檔日本的節目,確實讓我大跌眼鏡。裡面有一個「媽寶男」火了,簡直就是現實中《都挺好》蘇明成的升級版。
這個「媽寶男」今年33歲,畢業於日本名校東京大學,本是一個高材生,但他畢業後,沒有進行和社會接觸的工作,而是成為了一個家教,通過網絡在自己家裡上課。每個月收入7萬日元(約人民幣4540元),顯然,這個收入在高物價的日本是不夠用的。
他的媽媽每個月都會接濟他2萬日元(約人民幣1296元),還承包了全部的生活起居費用,衣服都是媽媽先替他挑選好,他滿意的話,媽媽就去付款。
節目組問他對「啃老」的想法是什麼?
他的回答是:「啃老也沒什麼不好,這是一個團隊的關係。」
心理學家稱:日本少子化嚴重,讓很多媽媽產生了「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她們想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其實,我想說,孩子「媽寶」,根源都在於媽媽過度溺愛,不願意放手,不讓孩子有自立的機會,實際上反映出了媽媽在心理上對孩子的過度依賴。
媽媽應該怎麼做?奧斯卡獲獎動畫《鷸》就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小鷸從小要靠媽媽喂食,在媽媽的呵護下漸漸長大。有一天,媽媽決定不再喂它,而是把食物放在海灘上,要小鷸自己出去吃。
小鷸雖然有些害怕,但他還是踏出了第一步。結果,海浪襲來,媽媽沒有去拉走小鷸,而是讓它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風浪。
因為經歷了一次海浪的衝擊,小鷸很害怕,不再敢出去覓食,而媽媽也拒絕繼續喂食。在媽媽的鼓勵下,小鷸最終還是勇敢地走了出去。
這一次,它發現,外面的世界並沒有那麼可怕,海浪來了也會褪去。從此之後,它不再害怕外面的世界,能夠自己覓食,然後獨立地存在鷸群之中。
動物都知道要讓孩子去面對風浪,去獨立成長。有一句古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很重要,但是教育的方法更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有個朋友說,我們這一代父母挺不容易的,接觸的育兒信息太多,正說的反說的都有,讓人無所適從。一種聲音是,孩子需要父母親密的陪伴,來獲得更多的安全感,發展健全的人格;另一種聲音是,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獨立性,不然長大了難以適應社會,會造成「公主病」「媽寶男」。
確實,「獨立」和「親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關鍵要素。仿佛大家都覺得這是兩個對立的詞,常常疑惑到底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實際上,「親密」和「獨立」並不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往往搞反了,變成了父母和孩子「生理上親密無間」,但和孩子的心理反而是「孤立」的。
心理上親密,指的是情感上的連結,是一種牢固的安全感,是孩子心理知道「爸媽永遠會在那保護我」的踏實和篤定。這種情感的建立,並不是要每天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而是給孩子足夠的精神養分,包括理解、尊重、鼓勵等。
生理上獨立,想必不難理解,就是該孩子自己做的事由孩子自己去做,尤其是一些分內的家務事,我們可以鼓勵、幫助孩子獨立成長,但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孩子在2歲後,自我意識開始出現,這時候,獨立意識也就萌芽了。2歲孩子在生活技能、運動技能和語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2-6歲階段,我們就要多關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飯、刷牙、穿衣服、整理物品、簡單的家務等。
孩子6歲以後,差不多該上小學了,其實,這個時候是父母和孩子真正分離的起點,孩子求學生涯的開始。我們在這個階段,要重點關注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孩子做完作業後,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事,不是爸爸媽媽的事,你要默寫,我可以幫你讀,我只是輔助你的。」即便是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也要讓孩子有這樣的意識,自主學習能力是從這裡開始培養的。
9歲的時候,是孩子獨立而執著的年齡。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我們在家要允許孩子獨立發表意見。即便孩子的有一些言論比較幼稚或者不理性,我們首先是要讚賞孩子能夠獨立思考,然後以成年人的經驗給孩子分析個中緣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壓孩子的想法,搞家長一言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脫離父母,樹立自己的形象,獨立是孩子整個青春期一直在追尋的東西。一個孩子在整個青春期所做的一切,都在尋找自我、界定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獨立的價值觀。
獨立的價值觀是指,對生活、世界有自己的判斷、原則和底線。當然,獨立的價值觀不是靠父母壓給他的,而是跟孩子做朋友,用心地交流、溝通獲得的。
現在很多媽寶男和公主病的孩子,背後都會有一個不懂得放手的媽媽。她們喜歡一邊抱怨著孩子不獨立甚至無能,一邊卻繼續事無巨細地包辦代勞。孩子不夠獨立,實際上是媽媽不肯放手。
母愛其實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但並不是所有的母親都真正明白這個含義。母親的第一大任務,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建立足夠的心理親密連接;而第二大任務就是,當孩子有能力時,我們要慢慢分離,體面地退出。
其實,「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這句話也是在描述母親的角色,所謂「退出」,並不是退出對孩子的關愛,而是慢慢調整關愛的方式。死活不放手的愛,不是真正的母愛,那叫占有欲。
心理的親密關係是孩子願意走向獨立最重要的基石。那怎麼做到心理親密呢?我想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這是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
我們知道,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有5個。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地接納;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讚美、認同;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在這5大心理營養中,安全感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尤其重要,因為孩子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在心理上真正獨立。當孩子從媽媽溫暖的子宮出來,新的環境、新的人、新的生存技能的學習,這一切都會讓他覺得非常無助。於是,他們會用自己的哭聲、肢體動作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來尋求幫助。
這個時候,父母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他慢慢就會明白,他的聲音是會被聽到的,他的交流是被重視的,他的需求是有價值的,他可以依賴他的父母來尋求安慰和幫助,他可以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這種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愛和信任的基礎,也是孩子邁向獨立的底氣。
有一些父母會擔憂一旦和孩子太過親密了,會不利於獨立性的培養。其實,孩子對於獨立的需求,就像我們呼吸、吃飯、睡覺那麼自然,只不過有時我們忽視了這些需求而已。
比如:一個1歲的孩子想要搶過你喂他的那個勺子,這就是他想獨立吃飯的需求,但我們卻誤讀為「不好好吃飯,老是想玩勺子」。
再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在繁忙的早晨堅持要自己嘗試把鞋子穿上,你想幫忙他反而生氣了,這就是他想獨立照顧自己的需求,但我們卻誤讀為「越來越不聽話了」。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獨立的標誌,獨立不是到了20歲就突然會的,獨立是從小到大慢慢發展的。相反地,是我們自己進入了一個慣性思維:覺得孩子還小,他們什麼都不會,他們需要我,我要替他們做。 於是,當孩子展現出最初想要獨立的意願時,反而被貼上了「不乖」、「不聽話」、「很調皮」的標籤,重重打擊了孩子對於獨立的渴望。
當然,尊重孩子獨立的需求,並不意味著一下子就放手,而是陪伴在孩子身邊,一邊鼓勵一邊放手。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剛開始肯定是爸爸雙手把著方向盤,慢慢地放開一隻手,接著再放開另一隻手。如果摔倒了,爸爸會第一時間過來安慰我,並鼓勵我繼續嘗試。其實,這和我們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性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放手,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真正明白「心理親密,生理獨立」的意義,讓孩子在愛和信任的前提下,走向自己獨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