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剛生了孩子,作為一個新手媽媽,顯然有些焦慮,經常跟我討論育兒問題,「姐姐,你說怎麼做才算對孩子好呢?」
我想,可能很多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焦慮。
確實,要把孩子養好教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像我們在做一筆持續幾十年的長期投資,我們肯定都希望最終的結果是好的,是有收穫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別著急,我們先來看看這項長達37年的研究,會幫你找到答案。
史丹福大學教授、發展經濟學家羅斯高,原本是應邀來研究中國未來經濟,但是,他認為,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並不是經濟上的問題,而是教育上的問題。
因此,羅斯高團隊花了整整37年時間,提出了著名的「1000天假設」,核心思想就是說,一個人的大腦、認知能力、智力水平,90%是0-3歲時期的發育決定的。
在出生的頭三年,大腦的神經突觸發展的速度最快。這三年,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關鍵的時期。
我們常說的,三歲看大,無不道理。
如果0-3歲時,在孩子教育上有缺失,可能會讓家長們在以後花更大的代價去彌補,同時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無獨有偶。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James也認同這一觀點。
他提出:一個國家和家庭對下一代的投資,投資「0-3歲」這一階段,其回報率是最高的,然後隨著孩子長大,呈逐漸遞減。
James算出了一個投資回報比,大家可以看一下:
0-3歲,你投入1塊錢,可得到18塊的回報; 3-4歲,你投入1塊錢,可得到7塊的回報; 小學,你投入1塊錢,可得到3塊的回報; 大學,你投入1塊錢,可得到1塊的回報; 而成年後,你的投入回報將是負數
因此,在孩子3歲之前,對他們進行投資,是最有價值的。
當然,這裡的」投資」並不單純指經濟上的投入,而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孩子的早期教育、高質量的陪伴等。
《詩詞大會》冠軍武亦姝,號稱詩詞界的才女,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13的好成績(她所在的上海總分是660分)。我們很多人只看到武亦姝的成功,羨慕她的優秀,卻忘了她背後,有一個高質量陪伴的爸爸,每天下午4點半就關掉手機,全身心地陪女兒學習。
但是,有一些爸媽雖然陪在孩子身邊,但是手機不離身,追劇、刷朋友圈,孩子就自個玩自個的,這樣的陪伴質量,其實是很低的。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跟心爸心媽一樣,是上班族,沒辦法全職陪伴孩子。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下班後的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陪伴的質量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陪伴的時長。
高質量陪伴的一個重要前提:儘量遠離手機等外界干擾,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什麼是遊戲力?
遊戲力是一種基於玩耍的養育方式,用遊戲與孩子溝通,這不僅能夠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還能夠輕鬆化解各種育兒難題。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0-3歲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陪玩。實際上,孩子不需要刻意地教導,我們只需要引導孩子去玩,讓孩子在玩耍中去獲得新知。當然,這也是學齡前認知啟蒙最好的途徑。
可以說,遊戲力可以用於養育孩子的各個方面,一旦形成「遊戲式」的思維定式,遇到難搞的事情,如孩子不肯吃飯、不肯刷牙等,你吼、鬧、打都不管用,你和娃做個遊戲,很多衝突一下子就輕鬆化解了。
下面,就具體說說怎麼運用「遊戲力」?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01 生活篇: 遊戲力,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在《媽媽是超人》里,張歆藝和包文婧母女一起吃飯,包文婧想讓女兒喝口湯,還哀求說「就喝一口」,但是,女兒根本不理睬。然後,張歆藝端著水杯,說了一句「來,我們乾杯吧」,結果,包文婧女兒立馬舉起了盛著湯的碗喝了幾口。
後面,儘管包文婧一直逗女兒吃飯,但女兒就是不吃。這時,張歆藝說了一句」小豬佩奇也是這樣吃的「。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女兒愉快地把食物放進了嘴裡。
這個方法,我也用過,確實有效。
我家心心有時候吃飯也不乖,我就對她說」佩奇也是這樣吃的哦,我們像佩奇那樣吃吧「,然後,我又模仿小豬佩奇吃飯的動作和聲音,心心一下子興趣就來了,模仿小豬吃飯。
就連馬伊琍都在微博分享過用遊戲力解決孩子不洗澡的問題。
又比如這樣:
當然,我們還可以舉一反三,不光是吃飯、睡覺、洗澡,遇到孩子不配合的難題,我們都可以通過遊戲、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愉快接受,然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02 啟蒙篇: 遊戲力,讓孩子的啟蒙教育更容易,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現在的爸媽都很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但是對於一個學齡前的孩子,你一本正經地花很多功夫去教認字認數,他們怎麼都學不會。但是,很多不經意間的東西,孩子卻一學就會。
因此,在給心心做啟蒙的時候,我悟到一個道理:不要一本正經地教學,讓孩子在玩中,激發興趣,接觸到新知識,更能達到啟蒙的效果。
最近,孩子喜歡看《小豬佩奇》,除了用小豬佩奇引導孩子吃飯外,我們還用它來給孩子做數學啟蒙——小豬佩奇跳泥坑。
我當「豬媽媽」,心心當「小豬佩奇」,我們把紙剪成一個個的小形狀,當成是」泥坑「,在上面標有1-10的數字,然後就開始玩跳泥坑的遊戲了。
我們剪的數字泥坑
我說:」佩奇,跳到3號泥坑。
心心佩奇就拿著3號「數字泥坑」蹦一下。
如果跳錯了,我們就學著小豬佩奇一家那樣躺著笑。
心心對這種遊戲很感興趣,然後在又蹦又跳的過程中,輕鬆地認識了1-10的數字。
除此之外,我們還玩「數字躲貓貓」遊戲。
我寫上一排數字,然後用夾子把其中一個數字遮擋起來,還故作好奇地問:「心心,哪個數字躲貓貓去了啊?」
孩子找到後,我還會略微「浮誇」地說,「哇,心心會魔法嗎?藏起來的數字都被你找到了呢。」
03 性格篇: 遊戲力,對培養孩子性格、能力養成等方面大有幫助
比如,一個朋友家孩子平時不愛搭理人,我建議她用遊戲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跟孩子玩「裝死」遊戲,媽媽躺沙發上,孩子來叫媽媽的時候,媽媽故意不理睬,等孩子叫了好幾遍後,才跟孩子說話。
然後,抱著孩子告訴他:「你看,你叫媽媽很多次媽媽才理你,你心裡是不是很難過?所以,以後當媽媽或者別人叫你的時候,你也要及時回應哦」那以後,孩子不愛搭理人的習慣改變了很多。
《遊戲力》這本書的譯者李岩,曾說過,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也經歷過分離焦慮,他應對的辦法就是,用遊戲力,進行角色扮演。
孩子上幼兒園了,過了第一天的新鮮勁後,第二天在幼兒園裡就哭。晚上,他們就來角色扮演。李岩演「小孩子」,孩子演「爸爸」。
結果,第二天,真實上演了頭一天的遊戲。李岩說:「我黏著孩子,而孩子給我講要上班的道理。最後,拉鉤,親一親,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著老師進去了。」
孩子的分離焦慮問題解決了,也有一些獨立能力了。
遊戲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具體實操的方法,更是讓我們擁有一種新的態度。而這種新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在育兒路上更加從容、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