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產後7天拿刀對準丈夫:除產後抑鬱,親源性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2019-08-24   心媽來了

上個月,在內蒙古通遼市發生了一起悲劇事件。一產婦剛生完孩子7天,就拿刀把自己的老公給砍死了。根據新聞報道,這名產婦情緒不穩,早上拿刀將家中的家具全部毀壞,警方前來調解時,她卻一言不發,在床上裝睡。晚上,就把刀對準了自己的丈夫。

仔細看了新聞報道,有幾個細節不容忽視。一是這兩個年輕人屬於閃婚,了解程度並不深,認識才一兩個月,女孩就懷孕了,然後順理成章地結婚。二是女孩是單親家庭,由父親拉扯大,母愛缺失;三是女孩報復心較重,曾對男方說「不讓我開心,必萬倍奉還」。在女孩親戚與別人發生糾紛時,女孩還憤憤不平地說「這親戚太兇,要是我,我就砍死他」。

事後,家裡的月嫂透露,兩人的矛盾挺多的,但也不是什麼大事,男方一直比較忍讓,手臂上全是咬痕,說「男孩太心軟了,咬成這樣也不生氣。」

一些網友認為,女孩是因為產後抑鬱,才導致悲劇的發生。到底是不是產後抑鬱,我們尚不能定奪。但是,除了產後抑鬱,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

實際上,很多心理有缺陷的成年人,歸根結底,跟童年的經歷有一定的關係。有的是童年遭遇不幸,有的是童年缺少父愛母愛,還有的是幼兒時期的負面情緒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和疏導。

有這麼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實際上,我們很多家長,平時更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等,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提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們不得不提一個概念——親源性心理問題 。

什麼是親源性心理問題呢?

所謂親源性心理問題,就是指因不良的家庭影響和不當的家庭教育而導致孩子產生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對孩子學習能力、情感、人格發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影響。

在學習方面表現為:學習分神、考試焦慮、學習適應不良等;

在情感方面表現為:空虛 、消沉等;

在人格發展方面表現為:冷漠 、暴躁 、自卑 、無端煩惱 、偏執 、敵對 、狂熱等

事實上,如果孩子真有上述這些問題,大多數人會認為孩子只是不專心學習、脾氣不好,並沒有當成是心理健康問題。

畢竟,這些問題在判斷指標上遠不如心理障礙 、心理疾病那麼明顯 , 對孩子的消極影響也沒有後面兩種那麼大,所以,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親源性心理問題並沒有足夠重視。

不良家庭教育,常見的一些問題

1、家長注重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輕視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關懷。

一些父母忙於工作,僅僅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缺乏對孩子良好興趣的培養和性格的塑造。想要孩子聽話或獎勵孩子,習慣於用物質去滿足孩子,缺乏心理層面的溝通,沒有從心裡層面滿足孩子的內心訴求。

2、過分看重孩子「有形能力」的培養,輕視「無形能力」的培養。

在孩子能力培養上,一些父母更注重有形能力,比如:學習成績和才藝等方面,能「看得見」的能力。對於「無形的、看不見的」能力卻不是很重視。比如,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獨立人格、個人精神追求等。

3、家庭關係緊張,不和睦,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有的父母缺乏良好的溝通方式,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打鬥,這種不良的家庭氛圍,導致孩子對家庭缺乏依賴感,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與人的相處時缺乏應有的信任感,甚至影響孩子對他人的態度。

要孩子健康成長,遠離親源性心理問題,孩子的「心理營養」不可少

孩子的心理營養,其實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是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所必須的營養成分。然而,家長尤其是爸爸媽媽,就是給予孩子「心理營養」的最佳人選。

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心理營養「呢?

實際上,這個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徵,所需的」心理營養「而所有不同。

第一階段(0—3個月):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滿足

這個階段的孩子,所有的需求都是通過哭來表達。餓了,睏了,熱了,尿了,要抱抱了,總之一個字,哭。當孩子哭了,說明TA是有需求了,這個時候,需要我們無條件地滿足。因為,在這一時期,父母對孩子哭聲的回應,正是對孩子心理產生影響的開始。

第二個階段(1—3歲):孩子需要安全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孩子已經慢慢學會獨立走路、吃飯和一些精細動作,尤其是一些孩子2-3歲就去了幼兒園,開始了集體生活。父母依然要和孩子有比較多的親子共處時間,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和安全感。

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不妨給他們一個愛的抱抱,一句鼓勵的話。當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安全的、穩定的心理營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緊密。

第三階段(4歲—12歲):孩子需要父母的信任和讚許

這一時期,孩子的認知能力大大增強,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這時他們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信任和讚許。 因為父母的信任和讚許,會讓孩子更有自信心,更勇敢。尤其是,當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父母的鼓勵和引導,會使孩子的思維判斷能力大幅度提升,這對孩子今後一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階段(12歲開始的整個青春期):孩子需要足夠的尊重

這一階段由於孩子正萌生自我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不再是小時候的「乖乖小孩」,有的孩子甚至叛逆。在青春期的孩子,不會什麼都聽從父母的,他們會有自己的思想,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是三歲小孩兒了,想要父母尊重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決定。

有些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擔心孩子早戀,擔心孩子學壞,在家裡安裝監控,偷看孩子的日記本等。雖說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孩子往往比較反感,就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尊重。

父母該如何做呢?

首先,親子關係大於知識教育,是孩子獲得「心理營養」的前提

大多數媽媽都是上班族,在幾個月的產假結束後,只好將孩子交給老人帶,有的因為在外地上班,孩子便在老家成了留守兒童。事實上,孩子過早地離開父母,一方面會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生疏,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緊密聯繫,這可能會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埋下伏筆。另一方面, 這會使孩子缺乏應有的安全感,導致做事畏手畏腳,缺乏自信,不利於孩子心理的發展。

因此,不管怎樣,要儘量安排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晚上下班後,儘量少玩手機,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即使在外地上班的,每逢放假時,能回家的儘量回家,盡最大可能去陪伴孩子。

其次,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是孩子獲得「心理營養」的源泉

一個家庭的家庭氛圍是否和諧 , 對於孩子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父母關係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試想一下,父母之間經常都在上演爭吵、冷戰、打架的戲碼,彼此關係緊張,那孩子的內心能快樂嗎?能有安全感嗎?

相反地,如果夫妻間和諧共處,彼此關愛,夫妻感情融治,孩子的成長環境也自然沐浴在愛的 陽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會比較健康。

最後,父母要平衡對孩子的物質給予和精神給予,更注重「無形」能力的培養

父母在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同時,要提供給孩子必要的精神支持,要多地關注孩子內心世界的需求,多陪伴、多溝通,讓孩子能夠保持與父母親密的交流。

在生活中,有的家長似乎走進了一個誤區,以為努力賺錢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以為給孩子買玩具買衣服,給我們上最好的學校等等,就是愛孩子,其實,殊不知,孩子有時候只是需要父母的一句理解、關心或者鼓勵的話,並不需要那麼多物質。

此外,給孩子精神上的關心,還要注意「無形」能力的培養。比起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了幾個興趣班,孩子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質、與人相處的能力、獨立人格、情商等顯得更重要。

因此,我們不要顧此失彼,給與孩子良好的物質條件重要,給與孩子良好的精神養分同樣重要,讓孩子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