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怒斥酒駕爸爸:羞不羞恥,我還能當你兒子嗎?爸爸回答獲贊

2019-08-29   心媽來了

前幾天,有一則視頻火了。山西太原一男子酒駕被交警查處,這位爸爸在進行酒精測試的時候,坐在一旁的孩子崩潰了,一邊大哭一邊開啟「說教模式」。

「爸爸,你說你羞不羞恥?都被拍上了!」

「你覺得丟臉不你?」

「我告訴你不要開車,你非要開!」

「這下好了吧,這下好了吧,我還能當你兒子嗎?」

爸爸一聽,趕緊道歉說「是了,爸爸也知道丟臉了,兒子。」

看了視頻後,網友除了給孩子點贊之外,對爸爸的回答也給予了一些好評。有網友說:雖然這個爸爸違法了,但感覺對孩子的家教還是不錯的。在視頻中,爸爸並沒有生氣,而是虛心地接受孩子對自己的教育,網友表示:看來這個爸爸平時在家裡與孩子的相處比較和諧、平等。

都說,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什麼樣的家長才是好家長呢?

之前有學校做了一項家庭教育提升工程,列了一個「好家長10項行為清單」

每天和孩子聊天

每周和孩子深談一次

每周與孩子一起參與一次活動

每周陪孩子散步一次

每周與孩子一起鍛鍊一次

每周做一次計劃

每周與孩子共讀一本書

每月到家校與老師溝通一次

每月總結一次

每學期帶孩子去旅行一次

如果家長能做到這10項,基本上了解了孩子每天在學校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心事,懂得如何陪伴、關心孩子。

家庭教育如何做呢?有這幾點啟示。

一、父母要學會如何成為好的父母,懂孩子,懂教育

沒有人天生就會教育孩子,都是在不斷學習、摸索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自己的成長過程。因此,我們要抱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多學習,多與懂育兒之道的人交流,學會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如何陪伴、關心孩子。

二、身教重於言傳,父母要做好自己的事,更要教會孩子做事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生下來只是一張白紙,他們從小就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你怎樣對待你的生活、工作、家庭,孩子就容易見樣學樣,日後他們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傳遞好的價值觀。比如,對長輩的孝敬,對鄰里親友的慷慨,對身邊人的尊重和關愛,對閱讀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公共秩序的主動維護,對工作事業的全力以赴,對幸福未來的孜孜以求和信心滿滿等。不要傳遞張家長李家短、小肚雞腸等不好的信息,畢竟,斤斤計較的家長培養不出大氣的孩子。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教會孩子做事。有一些家庭非常嬌慣孩子,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家長包辦、代勞本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利。家長替代了孩子應該有的勞動,孩子失去了手腦協調發展的機會,容易培養出嬌生慣養、生活能力差、獨立性差的孩子,甚至發展成為「巨嬰」。

三、父母要學會共處,常陪伴孩子,常與孩子交流

實際上,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好好說話,孩子是願意跟父母敞開心扉的。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往往是父母總是以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讓孩子臣服於自己,什麼都聽從於自己。孩子漸漸長大,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任由父母擺布的玩偶。他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肯定和信任。

因此,我們不妨收起家長的權威,不要高高在上,像朋友一樣,經常與孩子深入地聊聊天,聽聽孩子的心聲,多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內心的需求。孩子願意說,父母願意聽,這樣良好的溝通,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尤為重要,少了一些叛逆,多了一些理解。

四、家長要有平和的心態,不去比較孩子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家孩子」的故事,也許你也曾拿「別人家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要激勵自己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和努力,但是可能會事與願違。這種不恰當的比較,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更多的負擔和壓力,有的孩子甚至把「別人家孩子」視為心裡的一根刺。另一方面,會讓父母變得更加焦慮,然後又把這種焦慮,不斷地傳遞給孩子。

所以說,好的父母,要懂得承認孩子的差異性,認可自己的孩子是獨特的,這樣的話,就會對孩子多一些正視與尊重。只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而歡呼,孩子在你的讚揚和鼓勵中會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五、以「趣味主義」,對孩子因材施教

在這個快節奏時代,孩子承受著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使得學生長期處於一個高壓的環境中,學習變成了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情,因而一些孩子出現了厭學、逃學。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曾說「學習最好是 因自己性之所近」,而每個孩子的興趣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們發揮其所長。

因此,家長們不妨從孩子的興趣點著手,嘗試運用學習與興趣結合的方式,首先了解孩子,實行因材施教,再創造利於學習的環境,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形成興趣導向式的學習動機,往往會事半功倍。

六、注重「猛火燉」與「慢火熬」的育兒之道

歷來極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才有了「人生百年,立於幼學」的感嘆。

但是,現在許多家庭中走了一個誤區:擔心孩子 「輸在起跑線上」,急於求成,就強加給孩子過重的學習任務,但是,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有的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興趣班。

梁啟超說,為學之道,要極為注意「猛火」與「慢火」的時機。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幼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階段,若是上來就加以高溫猛火,必是對兒童天性的毀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七、營造和諧民主的家教氛圍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愛與鼓勵,而不是一味地站在高一等的立場上批評指責。我們可以嘗試著低下身子和孩子進行溝通,建立起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你會發現孩子能做得更好。

因此,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父母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主動傾聽他的意見、平等協商,這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