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一、什麼是幼兒園課程審議
審議是指通過對特定對象或現象進行深入考察、討論及權衡以作出一定選擇的活動。課程審議作為課程開發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指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進行反覆討論和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並最終作出恰當的課程變革的決定及相應的策略。課程審議是社會民主的產物。更是教育民主的特徵之一。還是教師專業自主的重要表現。課程審議意味著參與教育過程的相關人員對課程及其實施具有決定權,尤其是教師對課程的實施進程擁有根本的決定權。
幼兒園課程審議以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及建設為目的,也就是對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過程及相關情境進行深入考察、討論和分析,以便對相關的內容、策略等作出選擇。我國幼兒園課程不是國家課程,一般不採用行政手段強行統一。因此,幼兒園對課程有很大的決定權。當前,很多幼兒園正在進行園本課程的建設。這樣幼兒園課程審議就成了幼兒園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參與課程審議也就成了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之一,成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課程審議在我國幼兒園工作中到處可見,可以說,毫無課程審議過程發生的幼兒園幾乎是不存在的,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幼兒園課程審議的意識性、合理性尚待加強。
二、誰在審議幼兒園課程
幼兒園課程審議的主體,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性質的幼兒園課程中,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教師、保育員 園長、家長、政府行政人員、專家、社區人員等都有可能參與幼兒園課程審議。其中,教師是幼兒園課程審議的主要力量,教師之間的審議是幼兒園課程審議的主要形式。分析幼兒園課程審議的實踐,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幾種不同的情況,
從目的性、經常性的角度看,幼兒園課程審議有以下三種情況。
(1)啞口實踐
教師之間極少交流,分配教學任務甚至相關科目後,各自完成任務,互不了解,互不關心,課程實施過程中當然也就不會有配合和整合。這種情況雖然是極少數,但的確存在。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同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幼兒園的人際氛圍等因素有關。
(2)偶爾為之
教師之間有一些課程審議的現象,但出現頻率很低,目的性不強,還沒有意識到課程審議對課程實施及課程建設的作用。
(3)經常發生
課程審議成為教師的一種經常性活動。教師能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課程審議,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課程審議已經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在課程審議過程中專業才智得到充分激發,思想也會碰撞出火花。
從參與者的角度看,幼兒園課程審議有以下四種情況。
(1)班內審議
課程審議主要在班內教師間進行。在很多幼兒園裡.保育員也參與課程審議。
(2)班際審議
課程審議不是局限在班級內,而是發生在幼兒園的不同層面。有時是年級組內的審議:有時是研究組、學科組或領域組內的審議:有時是綜合性的,由園內眾多人員參與審議。有些教師甚至有意識地讓幼兒參與課程審議,幼兒對某些課程內容、活動形式、活動材料甚至活動規則具有發言權和決定權。下面是某園大(二)班的H老師和X老師及大(三)班的W老師之間的課程審議片段。
教師H:我的想法是既然出去一次,就儘可能讓幼兒多看、多聽,充分發揮調查的作用,不要局限在看「河流」上。
教師X:我認為不是不能看別的,而是要突出重點,分清主次。看被污染的河流是計劃中的主要內容,只用了6分鐘,而看奶牛場卻用了11分鐘,看老年活動室也用了9分鐘 看埋電纜用了15分鐘,在路上隨意走走看看也用了不少時間。是不是?
教師H:我認為自己還是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雖然看「污染的河流"只用了6分鐘,但達到了調查的目的。我設計的活動目標是"讓幼兒感知河流被污染的情況,並知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河流被污染的狀況,也聞到了氣味,還看到了兩個排污口,我想目的已經達到。
教師W:其實,你們可以沿著河走一走,也許還可以發現其他污染源。
教師X:也可以從當地居民那裡了解河流原來是怎樣的,污染以後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什麼影響。
教師H:當時我只注意讓幼兒感知河流污染情況,沒有考慮那麼多,時間也到了10點25分。其實可以再深入一點的。我的目標是不是太死板了?
教師X:是的。根據昨天的情況,你在那時返回是合理的,孩子又累又渴,應該終止活動,主要問題是整個上午的時間安排不合理。
教師H:我真的覺得應該充分利用每一次參觀的機會,讓幼兒多看一些東西。
教師W:多看是不是要以完成教學目的為前提?外面的東西很多,隨意讓幼兒看是永遠看不完的,我們是老師,我們和家長帶幼兒出去是不是應該有點不一樣?
教師H:是的。
從上述課程審議片斷中可見,教師的認識由不一致逐漸趨向一致。當然,教師的認識並不是任何時候趨向一致都是合理的,也並不是所有的課程審議都能導致教師認識的一致,這裡有一個標準的問題。
(3)園際審議
幼兒園之間不定期或定期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審議。不同幼兒園的教師組成旨在解決課程問題的專業發展共同體。幼兒園之間通過課程審議可以優勢互補。
(4)社區人員參與的審議
課程審議的參與者不限於幼兒園的幼教工作者,社區人員也可以參與。其中包括社區專業指導人員(教研員、幼教研究人員等)家長及其他社區人員。這些人員給幼兒園教師帶來新的視角、新的知識、新的資源,也可能會給幼兒園教師帶來新的挑戰、新的困惑。社區人員與幼兒園教師之間觀念的一致性水平決定了這種審議的成效。以下是社區人員參與課程審議的案例片段。
教師G:幼兒用紙盒建成摩天大樓後,覺得紙盒的顏色不好看,有的小朋友提出在大樓上刷顏色。但大樓太高了,幼兒怎麼也夠不著,就著急了,我站在邊上也急了,就對他們說:可以把樓房放倒,這樣就可以蹲著塗。小朋友很快給樓房塗上了美麗的顏色。
教師D:我怎麼就沒想到用這個辦法呢?社區參與者:我覺得這樣做並不是最好。教師G;是不是包辦了?
社區參與者:好像不符合你們正在實踐的實習場的「逼真性」原則。
教師D:什麼是逼真性?
社區參與者:在生活中你們見過哪個樓房是建好後放倒再裝飾的嗎?實習場是模仿生活的,與現實相似的。
教師G幼兒會不會把工作當成遊戲?
社區參與者:其實,真和假對幼兒來說,可以很快加以轉換,幼兒一直在真實和想像中跳躍。實習場強調真實是基於真實情境中問題和挑戰的真實性。在比身體更高的物體上刷顏色,幼兒以前沒有碰到過,是現實的實習場給定的。它是一次挑戰,一次教育機會,一次很好的鍛鍊。教師的建議可能剝奪了這個機會。
教師G:好像是的。
教師D;這樣是不是也有安全問題?小朋友站在高處刷顏色可能會覺得不平穩。
社區參與者:他們不但覺得不平穩,還會覺得房子會移動,需要其他幼兒合作來按住房子。教師的作用就是安全保護。這樣給房子刷顏色,幼兒能記住很長很長時間。
教師D;是不是我們對實習場的原則把握得不夠准?社區參與者:建議對每一條原則舉例說明,就舉自己班級的實例.這樣有助於理解。
教師G,讓我們再想想。
三、幼兒園課程審議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師是課程審議的主體。教師的學識特點決定了課程審議的特點。教師的學識具有明顯的實踐性,是一種「實踐性學識」它既是依存於有限語境的經驗性知識,也是異常豐富、生動、充滿彈性的功能性知識,比之研究者的「理論性學識」缺乏嚴密性和普適性。教師的「實踐性學識」是特定的教師在特定的課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兒童為對象形成的知識,是作為「案例知識」加以積累、傳承的。教師的「實踐性學識」具有個人性質,是基於每一個教師的個體經驗和反思而形成的,這種經驗的傳承也是以接受者的實踐經驗的成熟作為基礎的。
教師的學識特點決定了圍繞實踐情境和實踐問題展開的課程審議是教師交流思想、表達觀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嚴格地說,不能引發教師反思和深入學習的課程審議不是有效的課程審議。幼兒園課程審議的目的不是爭勝負、比高低.而是對實踐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引發反思,形成新的思想和策略。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實踐性學識,以理服人,並在此過程中形成更為豐富、系統的實踐性學識。
幼兒園課程審議主要是針對課程實踐中的問題展開的,也是以解決這些問題為目的的。幼兒園課程審議是幼兒園課程開發的重要環節,也是幼兒園課程問題得以解決課程決策得以形成的過程。幼兒園課程審議能引發教師對自身工作和思想的深入總結,也能引發教師對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
幼兒園課程審議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據。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為自己深信的觀念和行為辯護,但辯護的過程不是空洞的喊叫,而是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提供論據,這樣對理論的學習和對實踐的深入總結就成了幼兒園課程審議的必要條件和基礎。正是有了這個學習和總結的過程,課程審議對課程建設的作用才得以彰顯,對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才得以實現。
因此,幼兒園課程審議對參與者來說就是一種學習,就是一種專業成長的途徑。
園長幼師通服務平台 為中國學齡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資訊服務,致力於幫助托育園&幼兒園園長、教師專業化提升,為托育園&幼兒園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服務平台。
*聲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圖片均來自網絡,由園長幼師通服務平台小編因教學和研究需要轉載或選編的文章,重在分享優秀教育理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台留言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