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身高與遺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根據醫學界的普遍觀點,父母的身高基因,也就是先天遺傳影響身高的占比只有70%左右,剩餘的30%後天因素甚至能直接影響先天遺傳的身高發育空間。而這些後天因素最主要包括家長的養育觀念、方式等。
「中國兒童生長發育健康傳播行動·武漢站」的活動上,專家們講述了不少典型的身高發育遲緩案例,尤其是其中三個,在場的家長中,至少有50%以上都無意中踩入「雷區」。
第一個案例是一名叫小剛的11歲男孩,若是按照爸爸180厘米、媽媽162厘米的身高,他必然不是只有130厘米,但現實是遠低於標準的155至160厘米。而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家完全不理會小剛經常玩手機、iPad到11、12點以後才睡。也正因為經常熬夜,使得他的生長激素從未達標,最終導致他成為了全班男生里最矮的一個。
而第二個案例中,每天都能保證早睡早起的10歲女孩萌萌卻與小剛一樣,身高遠遠沒有達標,目前只有102厘米,比標準身高矮了30至40厘米左右。
主要原因就是家人過於溺愛,萌萌從小就十分喜愛吃高熱量、高糖量的食物,如炸雞、巧克力、蛋糕等,再加上她也十分不喜運動。
所以,萌萌的體重一直處於嚴重超標狀態。雖說每次體檢醫生也建議家人控制她的體重,不過每次看到她嘴饞的模樣,還是沒能狠下心。
於是,被其他小朋友調侃為「小胖墩」的萌萌不僅身高發育緩慢,甚至還有了干骺端提前閉合的趨勢。
第三個孩子小勛則是因為爸媽過於「心大」,或許是因為爸爸擁有185厘米的身高,媽媽也有170厘米,再加上又是地道的黑龍江人。所以,爸媽便認為哪怕沒有特意補充營養也不愁長不高。然而,長期缺鈣的情況下,12歲的他只有110厘米,連標準身高的最低值137厘米都未達到。
從上述幾個真實案例不難看出,不少孩子之所以未能達到標準身高,並非是先天因素影響,而是家長陷入錯誤認知內,養育方式不當,使得孩子錯過了最佳長高時期。
錯誤認知一:父母個子高,孩子就一定不會矮
不少自身個子比較高的父母堅信自家孩子一定能接收到自己的良好基因,再加上如今生活條件也不差,不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孩子必然不會矮,所以從不特意關注孩子的身高問題。
不管是飲食、運動、睡眠等沒有上心管理,當孩子度過了青春期,不僅比同齡人矮,且沒有達到父母的理想身高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錯誤認知二:父母覺得自己矮,放棄關注孩子的身高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身高比較矮,繼而悲觀地認為孩子的身高也不會高,進而選擇了「躺平」,放棄關注如何讓孩子長高的事情。
其實,根據醫學臨床研究可知,在孩子骨骼發育時期,只要骨骺未閉合,通過管理飲食、作息、運動等都有可能讓孩子的身高突破遺傳限制,有望長高10厘米以上。
錯誤認知三:忽略生長激素或盲目使用生長素
生長激素作為垂體前葉生長激素細胞分泌的蛋白激素,是身體發育的必須品。不僅能對內臟、皮膚、肌肉等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對骨骼、身高等發育也是起到直接影響的作用。
根據大數據調查顯示,身高未達標的孩子裡,除了先天因素及健康影響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長陷入養育誤區,且調查中,至少有69.7%的家長不了解孩子發育規律,進而耽誤了孩子的正常發育。
兒童專家認為,營養是幫助孩子更快、更好發育的基礎之一,是否能長到理想身高,科學合理的飲食,保證營養均衡等極為關鍵。
因此,家長們要注意合理的飲食搭配,保證補充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
如魚蝦、瘦肉、禽蛋、豆製品、牛奶等,以清淡的烹飪方式,避免高油高鹽等重口味。
如果不知道怎麼做,可以試試對照《兒童長高食譜》給孩子安排膳食。我家用這套書3年多了,孩子每年的身高增長都在10cm以上,做體檢,醫生都誇我會養孩子,長的真高!
書中提供的204道營養又美味的增高美食,孩子喜歡吃,長的更快。對家長來說,也是好事情。因為食材很簡單,在菜市場就能買到。
我給孩子買的是4本套裝,有722道精美食譜,包括長高的、補鈣、補鐵、補鋅的,還有營養早餐,面面俱全。
剛開始給娃準備,我有些慌亂,總怕自己做不好。後來發現,還有可以掃一下看視頻的功能。
聽說這是出版社獨家開發的,畫質清晰不卡殼,放在手邊,不會做了就看一下視頻,很方便!即使是不識字的老人,操作起來也能輕鬆學會,真的太貼心了!每天15分鐘,給孩子做一道好吃又能長個子的美食。
枕邊育兒寄語:
身高是了解孩子骨骼發育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且先天因素也受後天養育方式的影響,這些都提醒著家長們,若是想讓孩子長得好、長得高,逃出養育誤區,採用科學、正確、適宜的方法進行養育極為重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