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吳姐頻繁向我們「吐槽」,而內容主角居然是她的4歲半兒子小熊。如他不想寫作業,竟跟爸媽說老師沒有布置任何作業。若不是第2天吳姐送兒子去幼兒園,老師問起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情況,她還真被瞞住了。
不過,那時她也只是以為孩子貪玩才撒謊,便只是叮囑兒子「下次不要再撒謊了,媽媽可以陪你寫作業,很快就寫完了」、「爸媽都不喜歡撒謊的孩子」等。
然而,接下來小熊不僅沒有改正,反而變本加厲。如把薯片、糖果拿回房間偷偷吃掉,吳姐問起零食去向,他則十分淡定的推脫「爺爺吃了」。而爺爺原本就寵愛孫子,自然不會反駁。不過,在孩子又一次偷吃零食時,被吳姐當場「抓獲」。
還有小熊為了買一款幼兒園門口便利店裡的奧特曼玩具,竟謊稱幼兒園購買圖書,每一個孩子需要交100元。而當吳姐從幼兒園家長群了解真相後,感到十分氣憤。沒想到她和老公都是老實誠懇的人,兒子小小年紀卻已經滿嘴謊言。
「你真是謊話精,到底嘴裡有哪一句是真話」,吳姐怒罵兒子。可是小熊竟有些委屈地反駁:「我以前不想寫作業,撒謊騙你們,你們不也沒多說嗎?現在只是想買玩具,又有什麼區別?」
一時間,吳姐又無奈又不懂如何辯駁,但她真的非常擔心兒子以後會成為「謊話精」。此外,對於兒子時常撒謊的情況,吳姐還有一點疑惑,那就是「老師居然誇他腦子靈活、智商高,只是缺少正確引導」。
其實,以眾多專家研究結論可知,孩子愛撒謊並非代表著他的品性有問題。若家長未能將孩子撒謊的初衷、目的,以及屬於哪一種級別的謊言等了解透徹,不僅會對孩子造成誤解,輕易否定他的人品道德,對他的心理造成傷害,而且還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方式的選擇。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專家們在500名2至5歲的孩子說謊時使用腦功能成像技術觀察大腦活動區域的變化,發現了他們在說謊時,大腦需要調動7個腦區的活動,尤其是負責語言記憶的顳葉及負責理性思考的額葉,它們的活躍度非常強烈。
再對比他們說真話時只調動了4個腦區的狀態,進而專家們認為學會並擅長說謊的孩子除了大腦皮層更活躍外,腦容量也更大,即他們的智商更高。畢竟,說謊的過程需要大腦處於亢奮狀態,不斷思考、反覆推敲,力求語言表達更完美,不會被對方識破。
而根據李康教授在其撰寫的《兒童為什麼會撒謊》里提到,孩子的謊言以目的不同可分為5種類型。即第1種為「白色謊言」,一般出現在2至3歲,目的是為了應對大人的互動做出客氣的回應;第2種為「橙色謊言」,也就是3至5歲時,為了達到買玩具、零食等目的討好大人而撒謊;第3種是「藍色謊言」,出現在5至7歲期間,很可能是為了小團體而撒謊。
到了7至9歲所撒的謊是第4種謊言,也就是「黃色謊言」,如受到誇獎時,故意說自己不努力等。而第5種謊言,即「黑色謊言」則需家長們格外警惕,因為這種幾乎出現在9歲或以上的謊言通常是孩子為了自己的言行、目的,意識明確的編造謊言。
從上文不難看出,如果孩子還未達到「黑色謊言」的級別,其他謊言與道德無關,更不能成為判斷孩子善與惡的絕對標準。
不過,就像李康教授、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班杜拉等也都向家長們建議,當發現孩子出現撒謊的情況時,也應採取正確、合理的教育方式進行引導,做到既發揮了說謊可開發智力的目的,也保證不會讓孩子成為「撒謊精」。
首先,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如果一個人被「貼」上某種詞語名稱,那麼他就會通過自我印象管理,讓自己的行為舉止與該詞語所含意思一致,這就是心理學里的「標籤效應」。
也就是說,當家長評價孩子是「愛說謊的撒謊精」,那麼孩子出於「標籤效應」,以及對家長的信任,那麼他便會努力達到這個評價。故而家長在教育孩過程里種切勿輕易用負面詞彙定義孩子。
其次,言傳身教,不要做錯誤示範。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若父母不想孩子撒謊,那麼父母應從自身做起。」正如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身上出現的錯誤,可以從父母那裡找到。」他們都指出了父母言行對孩子具有大而深遠的影響力。
所以,家長們如果不想孩子成為句句謊言的「撒謊精」,分不清善意謊言與惡意謊言的區別,那麼在與孩子相處時,就要做好言傳身教的事宜,不要做出「嘴裡沒一句真話」的錯誤示範,以免孩子「有樣學樣」。如為了逃票,謊報孩子的年齡,又或是明明是自己起晚了,當著孩子的面打電話跟領導謊稱生病等。
再次,肯定「正確謊言」,糾正「錯誤謊言」。
所謂「正確謊言」,就是指孩子無意識的謊言。如出於孩子豐富且天馬行空想像力的事情,常見的有「我今天吃了大象那麼大的麵包」、「我看到了獅子那麼大的蝸牛」等,這些不切實際的話語看似謊言,實則是孩子發揮想像力的表現,它們值得被肯定與鼓勵,利於孩子勇敢、大膽思考。
而「錯誤謊言」便是李康教授所指的「黑色謊言」,如為了買玩具謊稱買學習資料,甚至偷拿家長的錢不肯承認等,這些已經涉及品德問題的謊言,家長們切不可縱容,應及時教育、糾正,告誡孩子不可再犯,必要時可做出一些懲罰加深孩子的印象。
最後,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
在孩子說謊原因調查中,為了獲得家長信任而說謊是幾大原因之一,可見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才能避免他們因未達到家長的預期或犯錯而害怕被家長責罵,繼而選擇撒謊。
Tips: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也能利於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進而利於彼此溝通,孩子可以坦然告訴家長所思所想,獲得更好、更合適的教育。
枕邊育兒寄語:
可能許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說謊便立刻責罵,並用「撒謊精」、品德有問題來評價孩子。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說,很可能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現實相背離的情況罷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分清孩子的謊言類型,與孩子一起成為優秀、品行良好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