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家裡已經說好了,到了商場不許買玩具,因為家裡的玩具多的都快要沒有地方了。但是到了商場,孩子站在玩具的櫃檯前就不走了,指著一個玩具,非得要買回家裡去。給娃講道理也沒有用,他還躺在地上哭鬧,打滾,家裡有一個這樣的熊孩子真的是太氣人了……」閨蜜麗麗發來信息,喋喋不休的和我嘮叨著。
麗麗的這種情況,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家長一句話說了好多遍,孩子如同沒有聽見一樣。
這也是很多家長會遇到的問題,給孩子講道理他們也不聽。父母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嘮叨著,和娃講道理,他們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孩子有時還會說,媽媽真是太煩了,每天嘮叨個不停。
身為家長,都想盡職盡責的教育孩子,總不能因為娃不聽,就不再去管教他們了吧。孩子不聽話,還討厭家長講道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你可能會發現,三、四歲的小寶寶,經常把老母親的話語當做耳旁風,說了好多遍,也好像沒聽見一樣。這是因為,家長過多的說教,讓孩子產生了牴觸。
所以說,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對於孩子來講,就是一件沒有用的事情。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媽媽氣憤的說,我家這孩子真的是不可救藥了,一件事情說了很多遍,也聽不進去。
事實上,就是因為家長說了很多次孩子才聽不進去的,娃不僅是對大人說的話不予理睬,還會和父母對著干。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也就是說家長越嘮叨,孩子越反感,還可能會有逆反的心理。
尤其是母親,做事情比較細心,對孩子的飲食起居,還有學習等很多瑣碎的事情都會親力親為。
比如說,娃做事情主動性不強,媽媽可能會一次又一次的提醒。這其實,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耐煩的焦慮情緒,時間長了就會把家長的話語當成是空氣。
我想說的是,一句話不在於說多少遍,而在於家長是否說到位,一味的嘮叨和說教,是沒有實質意義的。
表姐以前性格很溫柔,在沒有成為媽媽之前,她是出了名的好脾氣。但生完娃,尤其是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表姐一下子就變成了那個「最暴躁的媽媽」,眼睛瞪的很大,嗓門從一樓到10樓都能聽見的那種,神情也很兇狠,有次見到,把我都嚇了一跳。
我發現,她每天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幾乎都是在吼,做錯了,不聽話了,不寫作業了,都要被吼一陣子。
一次娃委屈的說,媽媽,你能不能小點聲,不要再和我大喊了?表姐說,我小聲說,你好像什麼都聽不到,只有我大吼的時候,你的耳朵好像才能聽到!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在媽媽發火之前的800次嘮叨,其實都不用去理會的,只需要在大喊的時候聽話,就可以了。
沒有哪一個孩子願意聽父母的嘮叨,正如我們大人一樣。在工作時,如果領導天天在你的旁邊,指指點點,說教嘮叨,我們也沒有好好工作的心情了。那麼,到底怎麼管教孩子呢?尤其是那種聽不見你說話的?
我發現,那些高情商的父母,真的很有辦法。她們會用故事的方式給娃講道理,一件事情,我們一直說教,孩子很難接受,如果講故事,孩子就會樂於接受。
比如,有的孩子不愛洗手,家長說,你不講衛生,容易生病,可能會拉肚子,也可能會生病,趕緊去洗手!娃可能對這種話不理睬,好像聽不見一樣,依然是我行我素。
高情商媽媽會怎麼做呢?她們會給孩子講故事。
有個小朋友不喜歡洗手,出去玩回到家沒洗手就去拿好吃的。吃完之後,晚上就拉肚子了,到醫院打針、吃藥,還是疼到半夜。好幾天沒能去幼兒園呢!
給孩子講完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場景。他就會提醒自己說,我要洗洗手啊,不然會像媽媽給我講的故事裡那個小朋友一樣,用髒手吃東西,肚子就出問題了。根本不用父母催了!
高情商父母還會跟孩子說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只會碎碎念「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的。
對於孩子來說,說簡單的話語,傳遞積極的信息,會讓娃更有執行力。比如家長告訴寶寶:吃完零食後,把包裝袋扔進垃圾桶里,做不亂扔垃圾的好孩子!家長這樣說,娃自然會乖乖聽話。
枕邊育兒寄語:
家長用正確的方式和平等的態度和娃去交流溝通,少嘮叨,多一些耐心和寬容,孩子自然不會忽略父母的話語,而是放在「心裡」了!你家的娃對於大人說的話也是像聽不到一樣嗎?如何解決的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