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數3聲,你要是再不起床,晚上就不許看電視」、「穿鞋有那麼難嗎?整天磨磨蹭蹭,我真是煩死你了」,每天對門的劉姐大聲斥責女兒圓圓的聲音,哪怕隔著門,也能讓上下樓的鄰居聽得一清二楚。
其實大家都想不明白,今年才4歲且平日裡細聲細語的小姑娘,怎麼面對爸媽時,宛如進入叛逆期,越是催促她做事,她就越磨磨蹭蹭。
用劉姐的話說,原本她和丈夫還擔心女兒這做事磨蹭的性子到了幼兒園肯定會被老師批評,畢竟哪怕是穿鞋,孩子也能花幾分鐘才穿好。有時候,她一邊催促、責罵,一邊為了不耽誤時間,只能親自動手解決。
然而,她特意向老師說明情況,希望老師能給女兒多一份耐心時,老師卻很肯定地說:「圓圓做事不拖沓啊,吃飯是班裡最快的,穿衣服、鞋子也非常利索。」這下子,劉姐徹底懵了:「怎麼我叫她做點事,她就拖拖拉拉呢?」
而當老師了解到,她因擔心女兒不聽話,基本都是用「命令式」的語氣交代的情況後,連忙勸說到:「圓圓媽,你要注意與孩子溝通的語氣啊!一直以命令的強勢語氣,孩子自然會不自覺反抗!」
其實,像圓圓這般只會對父母表現出做事拖拉的行為,美國心理、家庭治療師安德烈婭·勃蘭特早就通過對許多孩子進行調查、研究後,在其撰寫的《你生氣,為什麼不明說?》一書中指明,這是孩子對父母做出的「被動攻擊」。
從心理學角度可知,所謂的「被動攻擊」,也叫隱形攻擊或消極抵抗,即一種用來表達憤怒,但表面上看不出敵意的手段。如平日裡媽媽讓孩子穿鞋、寫作業,他並不會明確說「做」或者「不做」,只是一直磨磨蹭蹭,一會兒發獃,一會兒上廁所或做別的事情。
在家長看來,似乎只是一種孩子做事拖拉的不好習慣,然而這已經是「被動攻擊」的範疇。即孩子不願做某件事情時沒有使用語言表達,而是用行動進行表達。
至於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對家長的消極抵抗呢?安德烈婭·勃蘭特指出,當人對於某件事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直接的衝突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時,就會以被動攻擊作為應對的方式。
而如果說成年人也喜歡用這種應對方式,來處理人際關係或其他問題,主要來自童年經歷、成長環境影響。
根據《Buss-Perry攻擊性量表》對1000多名幼兒園、小學在讀的孩子進行調查得出的結論可知,長期生活在父母強勢控制下、得不到父母和周圍人的認可、自卑內向、人際交往不和諧、需要掩蓋負面情緒等原因都是導致孩子選擇被動攻擊應對的原因。其中又以父母教育不當為主因。
既然孩子出現這種無聲的反抗,即故意做事拖拉,整日出現「磨洋工」的舉動主因是家庭教育,便提醒了家長們,可以通過改變教育方式,來解決或避免孩子做出被動攻擊。
首先,以身作則。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射出父母的好與壞。」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管是模仿還是學習的第一對象便是長期相處的家長,同時也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自信開朗、積極向上、做事利落高效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做好正確的示範,這不僅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模仿對象,也能在教導孩子時更具說服力。
畢竟,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情,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呢?
其次,培養、提高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幼兒情緒自我調節研究調查報告》、《學生學習情緒調查報告》等來自國家教育部或專業教育機構的調查、研究結果都證明了培養孩子擁有情緒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它不僅關乎學業成績,在生活、人際交往,甚至是未來的工作等方面都有極大影響。
而培養、提高孩子擁有情緒控制能力,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首先需要家長引導孩子認識情緒,了解悲傷、高興、不滿等情緒感受。之後就是讓他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既不會一直深陷悲傷也不會高興過頭,在最短時間內達到冷靜、理智的狀態。
同時,家長還需要教會孩子懂得如何正確宣洩自己的情緒。如對家長的安排感到不滿要直接說出來,彼此做好溝通,而不是採取消極態度,故意拖延、不做好等無聲反抗。
最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根據安德烈婭·勃蘭特的觀點,當孩子處於自卑、心理壓力太大時,對自我價值、期待是非常低的,所以他們選擇消極對待。
因此,家長們在養育孩子時,一定要注重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如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讓孩子擁有自行選擇的機會、適當的示弱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不吝於誇獎等。
哪怕孩子只是作業獲得了「優」、幫家長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己整理書包或房間等,家長都應及時給予肯定與誇獎,如此才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不斷增強自信心。
枕邊育兒寄語:
哪怕孩子只是表現出做事磨蹭,家長不應只從言語上催促,而是通過現象了解本質,認識到孩子做出這些舉動的真實原因。畢竟,他們採用被動攻擊進行無聲反抗,往往就是提示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