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崔道斌 ‖ 縣長家的喜宴(小小說)

2020-01-09     作家世界


縣長家的喜宴

文/崔道斌

縣長家的喜宴,並不是縣長家的喜宴,而是我的縣長家的喜宴。這麼說吧,在我們鄂西北農村,人們常常稱呼內弟為縣長。

內弟也就是老婆的弟弟,在我們農村鄉下,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叫舅官。老婆的弟弟叫小舅官,老婆的哥哥叫大舅官。當然,這個稱呼萬萬不可當面稱之,只有舅官不在場時,與人閒聊諞泡方可稱之。否則,人們會說你是個苕。

舅官,舅官,大小是個官嘛,於是人們就自然而然聯想到了過去本地最大的七品芝麻官,也就戲稱舅官叫縣長。

「姐,元旦你們回來吧,老爺子六十大壽,我們計劃置辦幾桌酒席慶賀一下。」這不,內弟為老爺子慶生做壽置辦酒席,自然就是縣長家的喜宴啦。

鼠年元旦,時逢老丈人大壽,內弟內妹一合計,決定給老爺子籌辦幾桌酒席慶生。於是,元旦前夕,內弟打來電話相告。

在我們農村鄉下,男女結婚是紅喜事,高壽的人仙逝的喪事叫白喜事。紅喜事指結婚做壽,一般包括婚喜、滿月、喬遷、做壽等等,因為古時遇上喜事時,門口都會高掛紅燈籠和紅綢,所以用紅代之;而白喜事正好相反,一般是指喪事,遇上喪事一般會掛上白燈籠和白綢,所以稱為白喜事。紅喜事白喜事,併到一起,統稱紅白喜事。

「老爺子大壽,你準備送些什麼禮物呢?」老婆笑靨如花,問我。

「封個二千元的紅包唄,既簡單方便又大方氣派。」我乾脆利落,回答。

「嘁,老爺子又不差錢,送紅包給錢,一個字,俗!不如帶上看得見的禮物,既可表示心意,又能讓老人家暖心。」

「那就買棉襖棉褲棉鞋棉襪吧,讓老爺子穿在身上,暖在心裡。」

「這主意好,但是記得讓你丈母娘也要暖心呦!」

周末雙休,我陪老婆從楚城到唐城,逛了軍翔武商又逛鼓樓華洋堂,跑細了腿,累酸了腰,終於掃貨成功,老丈人和丈母娘從頭到腳,每人一套棉襖棉褲棉鞋棉襪。

縣長家的喜宴,內弟作為第一責任人,履職盡責,當仁不讓。提前一周,或打電話,或發微信,或登門拜訪,盛情邀約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姑爹舅舅和表叔,外加平常有人情往來的同學好友,還有左鄰右舍,估算也有大幾十人。

籌辦做壽喜宴,可是個忙活事兒。你看,內弟內妹忙得團團轉,忙得就像一對狗獾子。預定酒店,買煙買酒,買米買菜,油鹽醬醋,五香佐料,等等。

哦,對了,忘了告訴你,老丈人居住地在麻城。這麻城屬於荊門市的一個鄉鎮,這裡置辦酒店,人們為了節儉,大都由主人家選定一家酒店,然後酒店負責擬定菜譜,主人家照單釆購食材,全權交由酒店烹飪加工入席,主人家按照酒席桌數支付酒店烹飪費和場地費。

縣長家的喜宴,擬定在鼠年元旦當天盛大開席,喜宴設在麻城鳳凰小區農家樂酒店。元旦前夜,我攜老婆和二寶驅車兩小時,撥冗而臨,既當主人又當客人。

喜宴當天,陽光正暖。上午九點三十分,客人陸續光臨。你看,那是大爸大媽,與拄著拐杖的大姑爹大姑媽,相攜而來,雖步履蹣跚,卻春風滿面,來到鳳凰農家樂酒店,便被迎候在酒店門前的老丈人,熱情洋溢地扶進包廂雅坐敘舊。

我呢,傻啊呵站立旁邊,熱情有加地同七大姑八大姨打著不冷不熱的招呼。正感無聊無趣之時,恰好被內弟拉至前台禮房入座。幹嘛呢?原來內弟讓我和他姐擔當帳房先生,我負責寫禮記帳,老婆負責收錢回禮。

哦,對了,忘了告訴你,這麻城的風俗習慣與我們鄂西北還是有些不一樣。比如說回禮,就是凡來上情赴宴的客人,必須每人奉送一份物品作為回禮,回禮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一盒餅乾,兩包香煙,三個蘋果,四個鵝蛋,均可作為回禮,寓意有來有往,來而無往非禮也。

大舅張富貴禮金500元,啤酒一件。老婆報帳收禮,我寫禮入帳。禮畢,遞上一支香煙,奉送一份回禮。今天,隨同大舅父大舅媽蒞臨喜宴的,還有表哥表嫂和表侄子,一家五口人齊展展的前來作客聚會。一家有喜百家賀,親朋好友喜相逢,既熱鬧又有面子。

午時十二點,宴會廳已經是賓朋滿座,煙霧繚繞,嘰嘰喳喳,熱鬧非凡。支客一聲「開席」,端菜的大姑娘小媳婦們一哄而上,托盤端菜,魚貫穿棱,一會兒就將十幾個熱氣騰騰的盤碟火鍋端上了桌。這時,支客發表祝酒辭,主人家當眾講禮,然後分發筷子開吃。於是乎,杯觥交錯,酒酣耳熱。

「各位來賓,大家吃好喝好,三親六檔,都是貴客,酒店裡備有麻將和撲克,下午大家各拉相好,自由組隊,切磋娛樂,晚上六點再開宴席,不見不散!」約莫半小時後,支客又發話了。

縣長家的喜宴,中午十二席,晚上八席。忙碌數天,盤點禮薄,共計收禮42筆,現金九千七,啤酒、飲料若干。待客二十席,每席花費三百元支出六千,煙酒及零星支出三千,收支相抵,剛剛搞了一個平胡。

縣長家的喜宴,終於曲終人散。內弟一聲嘆息:忙忙碌碌六七天,兩頓酒席底朝天,雖然收入近萬元,終了空手把家還。

唉,你說這慶生祝壽的喜宴,該辦還是不該辦呢?


作者簡介:

崔道斌,男,漢族,1966年9月出生於湖北保康,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政工師,現供職於國網湖北省保康縣供電公司,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襄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保康縣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保康縣作家協會會員、保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保康縣融媒體中心特約通訊員。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有作品在《中國水利電力報》《中國水利報》《中國電力報》《國家電網報》《華中電力報》《湖北電力報》《湖北日報》《襄陽日報》等網絡文學平台發表。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uzojia00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D89om8BbDmBVZuPvW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