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梯安全的10條乘坐規則,每個孩子都應該牢記

2020-05-18   親子溝通如何說

原標題:關於電梯安全的10條乘坐規則,每個孩子都應該牢記

作者:桐桐媽

現在人們的生活是越來越離不開電梯了,特別是高層建築,電梯成為日常出行必備的一種方式。

隨著電梯事故不斷頻發,電梯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不,前幾天,一起兒童電梯事故又讓這個話題成了人們討論的熱點。

5月12日晚,在湖北孝感市某小區的電梯內出現了讓人不寒而慄的一幕。

據電梯內監控畫面顯示:

當晚兩名8歲男童,在沒大人的陪同下獨自乘坐電梯。進入電梯前,兩名孩子一直在嬉戲打鬧,進入電梯後,其中一名男童不停地扒拉電梯門,就是在電梯門關上的時候試圖將電梯門用手扒開。

這個時候,電梯突然停止運行,兩個男童一下子慌了,其中一個孩子不停地按樓層按鈕,可電梯依舊毫無反應,著急慌亂的孩子又開始拍打電梯。

被困電梯約20分鐘後,兩個孩子商量著如何逃生,於是乎他們一起用力拉開了電梯門,可是打開後卻是一面厚厚的牆壁。

隨後,兩名男童試圖從電梯門與牆壁的縫隙之間爬出去,結果, 其中一個男童的頭部卡在電梯與電梯井之間不足30厘米的縫隙里,身體懸空,十分兇險。

好在物業及時發現便立馬報警,經過消防員一個多小時的救援,才使得兩名男童被成功解救。

網友們看到視頻後,紛紛留言:

  • 「看得揪心,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如果孩子真出點什麼事,做父母的後悔都來不及。」
  • 「還好人沒事,還是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太少了!」
  • 「真得給孩子們上一節安全教育課,高層住宅的電梯井真的是深井啊,這個孩子算是幸運,如果掉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是啊,這起事件真的是不幸中的萬幸,萬一孩子有個什麼三長兩短,一個家庭也算是毀了!

要知道,這個孩子是被卡在三樓和四樓之間,電梯的位置距井底大概20米高,一旦發生墜落或者電梯發生升降,後果都不堪設想!

其實,被困電梯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會時有發生,只要不慌不亂及時求助耐心等待救援即可。

去年夏天,我們一家三口就曾困在電梯里不得出來,具體為何電梯突然失控打不開門原因至今未知。

當時天氣十分炎熱,狹小的空間讓我惶恐不已,倒不是擔心自己,而是怕孩子受不了。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按電梯里的求助電話,可按了好久好久都沒人接聽,見此,我立馬毫不猶豫撥打了報警電話來求助警察叔叔,可是電梯里的信號十分不好,通話起來幾次中斷,我努力地將重要信息告知對方。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和先生急的汗如雨下,孩子也從最初的好奇到後來悶的開始哭鬧,即便如此,我只是大叫了幾次希望能引起電梯外住戶的注意,也不敢去拍打電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發怒」就將我們一家人不知帶到哪裡。

所幸的是,110那邊及時將相關信息轉到消防隊那邊,消防車駛進小區時物業也得知了有人被困電梯,最後在他們齊心協力之下,我們一家三口終於被解救出來了。

說實話,在那樣的情況下說不害怕是假的,如何正確求救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說乘梯安全呢?下面,我將分直梯與手扶電梯兩種形式,與大家相關安全分享。

乘坐直梯的安全常識:

1、 請勿超載。當電梯因為超載發出報警時,請主動退出,超載會導致電梯無法正常運行,請耐心等待下一趟電梯。

2、 請勿靠門。站在與電梯門有一定距離的安全位置,以防電梯門突然打開造成跌倒。

3、 不在電梯里嬉戲打鬧。大動作容易引起電梯安全裝置動作,造成電梯停止運行,再者,也會擾亂他人。

4、 電梯不是逃生工具。一旦發生火災或者地震,電梯斷電會造成人員被困,喪失逃生或被援救的最佳時機,所以,危險時刻切勿使用電梯逃生。

5、 請勿用力擊打電梯門。很多人粗暴撞擊電梯門,導致電梯門突然打開,最後掉落至電梯井,這樣真的非常危險。

乘坐手扶電梯的安全常識:

1、 不逆行。很多小朋友會以此為樂,其實這樣玩耍真的很危險,容易摔倒。

2、 不攀爬。千萬不可攀爬手扶電梯外側,以防摔倒樓下。

3、 注意扶手帶出入口。一上一下的位置容易夾傷手指,請不要在此處玩耍。

4、 站在安全位置。站右側位置,不與他人強行擠在同一台階上。

5、 集中注意力。乘坐電梯時,不發獃不走神,小心鞋帶、裙擺、洞洞鞋等被夾住。

除此之外,家長應該避免讓幼童獨自乘坐電梯,即使是大孩子,也儘量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

如若電梯發生意外, 告訴孩子,直梯按電梯內警鈴,切勿擅自扳開電梯門,應該靜心等待救援,而手扶電梯則應該第一時間按紅色暫停鍵。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牢記這10條乘梯法則,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長大!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