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迎接新生兒中的奇葩——老來子

2019-11-04   親子溝通如何說

當一些中老年人一廂情願生下老來子後才發現,事情遠不是有錢有想法就能解決的。後悔,成為他們的情感心理主旋律。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引發舉國上下眾議洶洶的「67歲老婦生女事件」餘熱還在縈繞,環視周圍,竟發現中年夫婦又結瓜的事情早已悄悄蔓延開來。

60歲盛海琳女士在獨生女去世後,藉助試管生育雙胞胎女孩;

24歲天津港犧牲消防員龐題母親,兩年後生出龍鳳胎,新生兒取小名「思念」;

42歲高齡產婦吳夢身患重病,在上一段婚姻已有一子的情況下,不顧勸阻強行產子……

如果說這些消息都在遠方,僅僅是茶餘飯後談資。那麼,近段時間接連收到身邊人中年生子的消息,直衝眼球耳膜。

閨蜜58歲母親在兒子去世後,不顧勸阻一定要去國外做試管生兒子;

同單元鄰居48歲的枝兒二胎兒子剛三歲,大女兒大學畢業已經工作;

50多歲表哥二婚妻子的孩子剛過完周歲生日……

隨著計生政策的鬆綁,加上其他原因,在年輕人紛紛瀟洒不婚不育的同時,中老年女性的生育熱情,正在不斷被激發出來。可以預見,不久將來,一批老來子,將在各種眼光注視下,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尷尬悲催地存在於社會中。

老來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生育現象,並不罕見。

母親連生七八胎,老大與老么差距幾十歲,大侄子抱著小叔叔的場景,在幾十年前的城鄉街道並不鮮見。

即使現在,有些中老年父母的生育願望依然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認可:

失獨者。天津犧牲烈士的父母通過試管技術生育龍鳳胎,得到了消防官兵和大眾的熱烈祝福,那是一種精神的慰籍和情感的寄託。

再婚者。重組家庭希望有自己的親生骨肉,這也無可厚非。

豪富者。所謂「家裡有皇位」或「家裡有礦」需要繼承者。

救人者。長子女生病需要幹細胞救助,生一個同胞手足,為那個頻臨危機的孩子創造一線生機。

但是,顯而易見,中老年生子並不是一件值得積極鼓勵的事情,孕育生產過程的困難和風險極大,養育的成本也是中老年負擔不起的。然而,很多中老年女性明知不可為卻偏要為,拚死生下老來子,根本就是腦子進水。

為了生男孩。有的偷著生,連續生,直到生出男孩為止。有的在男孩去世後瘋狂執念,只為不能斷後。

經濟富裕。覺得自己有錢,請的起月嫂保姆,留得住志願照顧者,不擔心孩子後續養育的問題。

留個備胎。急忙趕二胎開放末班車,只為一個孩子太單,經不起風吹雨打,萬一有一天,不至於淪落為失獨老人。

給孩子找個伴。政策允許了,趕緊的。讓孩子在孤獨殘酷的人世間,多一個依靠,多一份溫暖。

顯示自己能生。山東棗莊78歲父親就覺得自己和老伴這麼大歲數了,居然能自然受孕,這是上天賜予的幸福,不接著都對不起自己槓槓的身體和尚未泯滅的激情。

當一些中老年人一廂情願生下老來子後,才發現事情遠不是有錢有想法就能解決的。後悔,成為他們後來的情感心理主旋律。

吳夢帶病產子十個月後,痛苦離世。留下年幼的孩子無助的丈夫痛不欲生……

棗莊黃先生生三胎後不但面臨著超生罰款,還有一直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兒女們關係的修復。

「60歲生雙胞胎女兒」的母親盛女士,勉力支撐了七年,老伴偏癱,花錢如流水,責任壓力讓她疲於奔命,直言後悔。

表哥五十多歲生下兒子後再度離異,只得搬請老母親去「看著保姆」,令年近九旬老母苦不堪言。

當今時下,生育一個孩子,已經不像農耕社會那樣「多雙筷子的事」,「一個也是養,兩個也是帶」。隨著婦女自我意識的增強和養育成本的不斷加劇,某些人的頭一胎都成為奢侈,多胎更是想都不敢想。除了年輕父母養育上的困境外,年邁父母養育上更多了一項精力不足,體力跟不上,壓力山大面前,深陷糾結後悔的境地。

更可憐的還是那個孩子。

通過畫面對比一下:

一個年輕父母用科學理念精心養育的孩子,一個被年邁父母寵物般養育的孩子;

一個與年輕父母相伴成長的孩子,一個半途淪為孤兒,或者成為年長手足累贅的孩子;

一個親子攜手在大自然攀登奔跑,在科技領域探索想像的孩子,一個在父母苟延殘喘中勉強度日的「小老頭」;

一個在美麗母親和優質父親帶領下,活躍於親子拓展中的歡快精靈,一個在被誤稱為祖輩的尷尬中,處處落敗被邊緣化的落寞身影。

一個自信樂觀,遊刃有餘的紳士,一個自卑內向,膽怯無能的習得性無助者……

生孩子不僅僅是一個父母的權利和私事,也是事關孩子未來養育成長的大事,更是牽涉到家人利益關聯的大事,尤其對孩子今後餘生的生存發展生死攸關。

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重考慮。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