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溫馨提示:「秋凍」有講究!這幾種傳染病不能掉以輕心!

2023-10-14     園長幼師通

原標題:幼兒園溫馨提示:「秋凍」有講究!這幾種傳染病不能掉以輕心!

最近入秋,不少家長為了預防寶寶感冒,幫寶寶穿上了厚厚的衣服。但也有很多家長認為,老話說的「春捂秋凍」能增強孩子體質,因此,即使天氣漸涼,也仍舊給孩子穿著短袖、裙子。

幼兒園溫馨提示家長:秋天雖然是耐寒訓練的好時機,但「秋凍」也不應盲目,而需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科學進行。

四類孩子不宜「秋凍」

專家提醒,「秋凍」一定要因人而異,這些孩子不適合「秋凍」。

平時出汗多、反覆感冒肺氣虛弱。

面色發黃、消瘦、食欲不振脾胃虛寒。

肺脾虛弱的症狀明顯。

有慢性病,如抽動症、哮喘、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等。

孩子為何一換季就愛生病

1.氣溫變化大

入秋之後光照時間慢慢減少,晝夜溫差大,孩子若白天穿著輕薄,到了晚上就容易著涼。而一些體質偏寒的小朋友,夜晚可能會因為秋涼而出現失眠、頭痛,如果不注意滋補,可能會加重病情。

2.抵抗力下降

剛經過夏天的高溫天氣,換季時孩子的抵抗力容易下降,身體防線比較弱,這也就給細菌、病毒提供了攻擊的好機會。

3.細菌病毒活躍

夏秋換季時,天氣漸漸變得涼爽,再加上空氣乾燥,家中的廚房、衛生間等部分區域很適合細菌、病毒生存和繁殖。所以換季的時候,也就進入了細菌、病毒的活躍期,孩子感染的幾率會呈直線上升。

「秋凍」應循序漸進

專家提醒,小兒的體溫調節能力尚不成熟,在天氣忽冷忽熱時,比成人更易染病。

秋天雖然是耐寒訓練的好時機,但「秋凍」也不應盲目,而需循序漸進,科學進行。

首先,進行冷適應。

從入秋開始,父母就要逐漸培養孩子耐「凍」。飲食均衡,不盲目「貼秋膘」,多戶外活動,多接觸戶外空氣和陽光,給孩子增添「秋凍」的底氣。

其次,一定要把握「漸進」和「適度」兩個原則。

鍛鍊應循序漸進,不宜進行高強度、過長時間的活動,也不宜活動到大汗淋漓的程度,以孩子能耐受,微微出汗,然後逐漸增加活動量。

再者,注意適時增添衣物。

孩子穿衣應注意腹部、足部的保暖,不要穿得過於厚實、嚴密。但對於平素體質欠佳、反覆感冒或者穿衣比較多的孩子,先不要嚴格要求衣服與其他孩子厚薄相同,根據孩子的體質、運動量及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物,讓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寒露過後勿「秋凍」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氣溫偏高,氣候變化比較平緩。此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適當「凍一凍」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時節,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增加,一旦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寒露之後不宜再「秋凍」,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保暖。

「秋凍」可以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地過渡到秋涼,但是「秋凍」也不是隨便凍。要「凍」出健康,就要因人而異、循循漸進,要增強孩子體質不是簡單「受凍」,更重要的是在於堅持鍛鍊、合理飲食及穿著。

秋季,還要小心這3種常見病

1.肺系疾病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2.過敏性疾病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3.胃腸道疾病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幼兒園溫馨提示:

季節轉換,氣溫波動明顯加劇,晝夜溫差也增大,家長記得及時幫孩子增添衣物,還要做好傳染病預防。

秋冬是諾如病毒的高發期,尤其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如學校、餐館、醫院等地。雖然目前諾如病毒急性腸胃炎沒有特效藥,以補劑及對症治療為主,但也不必過於緊張,因為它為自限性疾病,病情輕微,愈後良好,恢復後無後遺症。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飯前便後要洗手;

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喝開水、吃熟食,不食不潔、無證食品;

在秋冬季腹瀉高發期儘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流通,每日開窗通風不少於2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多吃新鮮蔬果,多元化飲食;增強鍛鍊,改善體質;

除了「諾如病毒」

這五種傳染病也要警惕!

1、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俗稱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年齡為5-15歲,四季均有流行。

主要表現為腮腺腫痛,腫痛具有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狀如梨形或馬蹄形,邊緣不清,有觸痛,張口、咀嚼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部分患兒可伴有發熱、咽痛、全身不適等表現,部分患兒常伴有併發症。

患者是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唾液的吸入傳播,接觸患者2-3周發病。

預防建議:

房間開窗通風很重要。

早期隔離患者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且病程至少達9天後才能上學。接觸過腮腺炎患者需要密切觀察3周。

給予規範的腮腺炎減毒活疫苗或麻腮風三聯疫苗接種,免疫成功率可達70-90%。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咳嗽、打噴嚏等空氣飛沫方式傳播。

它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 可達39℃-40℃ ),伴有畏寒、寒戰、頭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接觸患者1~7天發病。

預防建議:

流感患者應及時就診治療,隔離至體溫正常後48小時才能複課。

室內應經常開窗通風,注意個人衛生,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等,避免飛沫傳播。經常徹底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

適當參加運動鍛鍊,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強體質。

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每年流行季節前(9-12月)接種一次,免疫力可持續一年。

3、腺病毒感染

由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結膜、泌尿道和淋巴結。主要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腺病毒引起者占2%~4%),其次為眼部和胃腸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多見於兒童。約半數患者為隱性感染。接觸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可傳染,接觸患者3-7天發病。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結膜分泌物、糞便及尿排出體外,經空氣飛沫、密切接觸及糞―口途徑傳播。

預防建議:

注意手衛生(飯前,便後用流動水洗手)、消毒、物品專用。

對於易感人群注意保護性隔離,做好個人防護,健康管理,避免過度勞累。

4、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於兒童。以發熱及皮膚和黏膜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徵,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發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傳染力極強。水痘患者是傳染源,自發病前1~2天直至皮疹乾燥結痂期均有傳染性,可通過接觸患者和空氣飛沫傳播。易感兒發病率可達95%以上。接觸患者12-21天發病。

預防建議:

房間定時開窗通風,儘可能的讓陽光照射,對接觸水痘皰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據情況分別採取洗、曬、燙、煮、燒消毒,且不與健康人共用。

隔離患者要皮疹全部結痂才能複課。對已接觸的易感兒,需要觀察3周。

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即可有效預防水痘,也能降低日後患帶狀皰疹的風險。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該病主要通過食物、飛沫和接觸傳播。

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症狀。少數重症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炎、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併發症。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以上症狀,要及時帶孩子就醫。

預防建議:

幼兒園一旦發現發熱伴有皮疹的孩子,應立即送診並對其接觸過的物品及時消毒。

確診手足口病患者要居家隔離至病程2周後。

對6月至5歲以下兒童接種手足口病疫苗是預防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方法。

園長幼師通服務平台 為中國學齡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資訊服務,致力於幫助托育園&幼兒園園長、教師專業化提升,為托育園&幼兒園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服務平台。

*聲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圖片均來自網絡,由園長幼師通服務平台小編因教學和研究需要轉載或選編的文章,重在分享優秀教育理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台留言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c8ee79220add33e55f3046672b601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