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磨蹭?慢吞吞的行為中傳達出怎樣的心理密碼?

2019-05-17   親子溝通如何說

孩子磨蹭自有磨蹭的道理。解決磨蹭,需要家長用愛包容,用耐心幫助。

所有雞飛狗跳暴跳如雷,都是無能的表現,於事無補。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常常收到家長朋友的留言,對孩子磨磨蹭蹭的行為十分光火又無可奈何。

依依媽:「我家孩子不催促的話,一碗飯能吃一個小時。」

家裡有礦:「每天早晨起床到幼兒園,就是一場兵荒馬亂。」

富豪一噸之母:「每天寫作業,就是一場催促與磨蹭的對決。我就納了悶了,半篇生字幾道題,怎麼比登天還真難啊!」

的確,家有大班或者小學低年級孩子,磨蹭,幾乎成了常見病多發病,能活活地把家長逼瘋氣死。不信你走進這樣的家庭,就會聽到分貝越來越高的咆哮,看到一張張氣急敗壞的臉,暴跳如雷的身影。真是不上學是母慈子孝,一到上學雞飛狗跳。

這個局怎麼破?

其實不是沒辦法,就看家長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和操作如何了?

孩子的磨蹭是人生髮展階段必然出現的正常現象。龍應台曾寫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是的,我願意登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她5歲的手指。」作者為什麼要用一輩子時間等孩子把蝴蝶結紮好?因為他才五歲,他的小肌肉群還沒有發育完善,手部靈活性還沒達到自如程度,大人感覺舉手之勞的事情,在孩子們那裡,宛如我們面對一個精密的高級機器那樣,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原諒,包容孩子的遲緩慢騰騰,是對幼小生命的尊重。

孩子的磨蹭是缺乏練習。很多孩子作業磨蹭,穿衣吃飯遲緩,收拾書包手忙腳亂。是因為缺乏專門刻意練習。《賣油翁》用一句話揭示了奇巧技藝的成因:「無他,唯手熟爾。」很多家長在學齡前注意了對孩子在寫字,計數,穿衣,吃飯繫鞋帶等動作的專門訓練,孩子對這些已經達到不看就能做得很好的地步。但很多家長沒有注意這一點,繪本讀了不少,外出觀光很多,孩子的大腦很豐富,嘴也很流利,但忽視了手部練習。

早教,未必是報一大堆班,買學區房。拿出專門時間,幫孩子把漢字筆畫,數字,乃至如何收拾書包,穿衣系帶練得行雲流水般嫻熟,讓孩子在人生最早的實踐中遊刃有餘,就是最好的早教。

孩子磨蹭是因為缺乏具體動作規範。最喜歡看閱兵式。鏗鏘有力的步伐,整齊劃一的動作以及昂首挺胸的氣勢,令人震撼然後敬佩。我們知道,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參演官兵長時間刻苦練習的結果。為了糾正一個動作,教練嚴格要求,士兵們在烈日下要重複練習成千上百次。如果我們把孩子從起床,穿衣,洗漱,吃飯,到收拾書包,一系列動作規範化,視覺化,加以反覆練習,孩子達到唯手熟爾的標準,是不是就不用為孩子的磨蹭大光其火了?

孩子磨蹭是因為自我支配慾被剝奪。起床吃飯上學,本應該自己負責的事情,卻被家長包攬,不停地催呀,催呀。別人的事與我何干?況且反正有媽媽爸爸操心,我就做一個磨道上的驢,聽喝就是了。

厭煩導致逆反對抗。我曾經惡作劇般把我家奶奶一個早晨的話偷偷錄了下來,回放一聽腦子都炸了。早晨兩三個鐘頭,奶奶的嘴幾乎就沒停過,「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去廁所」,「快洗臉」,「快刷牙」,「快吃飯」,「快把粥喝了」,「快穿外衣」,「快繫鞋帶」,「快背書包」,「快拿水壺」,「快關好門」……如此喋喋不休的聒噪,正常人也會被逼瘋的。而我不也是每天這樣做的嗎?又能少嘮叨幾句?這樣的聒噪下,孩子還自覺?不暴跳就已經是好涵養了。

孩子磨蹭目的卻是一個需要家長重視的問題。但不能僅僅是一個喇叭催促,而是要想辦法,從養育的角度改進。

建議一:理解包容孩子的慢吞吞。不要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迅疾熟練,要給孩子慢慢吃,慢慢來的機會,讓孩子用自己的節奏,親自感受生活,適應環境,認知事物,練習動作。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耐心等待,就是最大的愛。

建議二:多帶孩子進行有關練習。把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分解動作,刻意練習,達到熟練。

建議三:給孩子明確的時間概念。比如規定每天的睡覺時間,準時入睡。作業,洗漱,遊戲和閱讀都要在之前完成。完不成就要停掉。到興趣班上課,必須幾點幾分從家裡出發,到點就走,毫不猶豫,沒吃飽,沒穿好,對不起,沒人等你。有的家長準備了時間沙漏,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時間限制,這個做法很不錯。

建議四:把責任還給孩子。起床穿衣洗漱等動作,都是為了按照規定時間出門去上課。如果孩子磨蹭拖拉,在一次警告之後,不再開口,就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遲到,誤事了,自己接受應有的懲罰。一次不行兩次,用不了三次就乖乖改過來了。用自然懲罰法,激發孩子的責任意識。別焦慮,小孩子遲到幾次,挨幾次批評有何大不了的?

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很多時候,家長的督催未必是孩子有多麼磨蹭,而是反映了家長內心的焦慮和恐懼。還有的家長好像不嘴裡說點什麼,就沒有盡到責任一樣。所以,與其對孩子磨蹭心焦如焚,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過於焦慮和緊張了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就是,由於刺激過多,過強,過久引發的逆反效應。民間也有一個對孩子「打皮了,罵嫌了」的說法,就是越是要求得多,孩子越不那樣做,誠心跟你對著干,看你怎麼辦?

孩子磨蹭,自有磨蹭的道理。

解決磨蹭,需要家長用愛包容,用耐心幫助。

所有雞飛狗跳暴跳如雷,都是無能的表現,於事無補。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