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丨醫療檢查檢驗結果跨省互認,難在哪?

2024-06-24     錢江晚報

近日,上海、江蘇實現本地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通、互認。

「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從2006年首次提出,到今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已走過18年。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以患者為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這標誌著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將全國加速。

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如何突破省域範圍,實現醫療檢查檢驗結果的跨省互認、甚至是全國互認,又將是一段新的「爬坡」。

圖源:視覺中國

互認互通仍需進一步打通

浙江麗水的陳平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前段時間,他帶著老家做的CT檢查報告,來到浙江杭州的浙醫二院求診。就診時,醫生的電腦中央跳出一個彈窗,提示該患者已於5天前在麗水市中心醫院做過同類檢查。而後,醫生直接從電腦上調取了這份CT檢查結果,看到了詳細的影像資料。

查看了檢查日期後,醫生結合陳平的病情,判斷上次的檢查結果可以參考,並為他開具了處方。

「一開始還擔心要重複做CT檢查,沒想到這裡的醫生能直接看到老家做的檢查結果,並且互認。不僅節省了時間,還為我省下一筆費用呢!」陳平感到十分欣喜。

無獨有偶,麗水老鄉余建亮同樣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經過2年的保守治療無效後,他想通過手術進行治療。於是跨省前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

可是,和陳平「絲滑」的就診體驗不同,余建亮在上海,光做檢查就費了一番功夫。「如果不同省份之間,也能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就好了。」

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是提高診療效率、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的重要一環。一段時間以來,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多個省、直轄市,陸續在本地範圍內,搭建起省級區域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平台,實現了不同醫療機構間的結果調閱和互認共享。

浙江共有436項檢查檢驗項目實現互認,累計互認數量超過3000萬項次;甘肅檢查檢驗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共接入二級以上醫院234家;廣東明確了114個首批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項目,福建也基本實現省、市、縣級公立醫院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報告調閱共享……

以杭州為例,依託城市大腦,在全國首創「醫檢互認」場景,構建了互認數字應用體系,讓醫療機構從「不易認」到「智能認」。杭州市衛健委規劃發展和信息化處處長何煒介紹,目前,杭州有427項檢驗檢查結果實現院際互認,基本覆蓋了80%以上的高頻檢驗檢查項目。

但由於不同地區醫療資源不同,檢查結果跨省互認互通仍需進一步打通。

跨省互認,難點在哪

首先,必須是數據打通。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俞新樂表示,全省互認的前提是實現了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的數字化,搭建起全省各級醫療機構相關信息傳遞的「高速公路」。那麼,跨省互認就要打破各省之間的數據壁壘。

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已有先行先試案例。三地已實現35項醫學檢查、9項醫學影像檢查的信息互認共享。截至目前,「青吳嘉」三地的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平台共接入醫療機構38家,完成「互聯互通互認」42.3萬人次、人次互認率93.76%。

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受訪者供圖

「三地建立了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台,能實現檢查檢驗數據的實時傳遞和調閱。」嘉善縣衛生健康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楊軍表示,該平台採用加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與隱私保護,同時通過標準化的數據接口,使患者在不同醫院的檢查檢驗結果得以迅速互認,避免了不必要的重複檢查。

今年6月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指出,要更好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協同落實重大政策措施,分類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此外,各個省份間醫療服務存在一定差異化。各地納入互認的醫療機構和項目是否有標準化的要求,醫療機構檢測的質量安全又該如何控制,這些都將影響互認互通。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地域、層級之間差別大,醫療機構的檢測技術和質量,每個地區、每家醫院可能都不一樣。還有檢查檢驗項目的標準,也會有差別,比如一張血的化驗單,報告的顯示格式、檢驗項目的名稱編碼、數據的參考值,都會各不相同。」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朱敏剛告訴記者。

記者留意到,在京津冀,公共衛生領域全面合作正有序推進。目前,京津冀三地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85家,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項目43項,覆蓋符合要求的二三級醫療機構、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及民營醫療機構。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的醫療機構達到239家,共享醫學影像檢查資料21項。

同時,三地衛生健康部門累計簽署20餘項合作框架協議,持續推進疾病防控、衛生應急等方面協同合作,通過業務交流、搭建共享平台等形式,帶動提升河北等地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促進京津冀三地衛生健康事業可持續協同發展。

打破「梗阻」建起「通路」

2022年3月,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制定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明確指出,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以質量控制合格為前提,以降低患者負擔為導向,以滿足診療需求為根本,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的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

這為檢查檢驗結果實現跨省互認奠定了基礎。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傑帶了《關於加快推進醫學影像「雲膠片」應用的建議》,呼籲加快推進醫療機構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進一步解決患者看病的難點、痛點。

在臨床工作中,張俊傑碰到大量患者跨省異地就診,攜帶的檢查檢驗報告都是來自其他城市、其他醫院的,不僅攜帶不方便,傳統的醫學膠片影像是靜態影像,信息量也有限。

「如果使用『雲膠片』,厚厚一疊影像報告就可以放在『雲』里,不僅原始膠片素材更豐富,而且清晰度更高。更重要的是,『雲膠片』有利於推動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進一步降低患者負擔。」張俊傑坦言。

2004年,張俊傑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進修,當地兩大醫療體系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坡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每個病人都有一張ID卡和健康檔案,就醫時插入ID卡,醫生可以根據不同的權限,調閱患者在不同醫院之間的醫療數據。」張俊傑說。

他認為,全國範圍的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可以從長三角地區做起,通過建設長三角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集中儲存醫療數據,醫生可以去調閱院外數據,讓患者看病更方便、更省錢。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建議,建立檢查檢驗結果全國互認的統一標準;搭建電子病歷平台,以電子病例全面鋪開為基礎,形成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則表示,為進一步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要建立檢查檢驗結果互通共享的信息標準規範,明確檢查檢驗互認的項目清單,形成檢查檢驗項目等編碼資料庫,建立檢查檢驗結果跨省互通共享的主索引數據服務接口,建立完善檢查檢驗結果的質量控制、授權訪問等管理制度。

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醫療機構、行業協會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打破技術、信任與制度的重重障礙。未來,我們期待在各方努力下,醫療領域的「信息島嶼」能夠連成一片海洋,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其中順暢航行,找到健康的彼岸。

(文中陳平、余建亮皆為化名)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bac080f3d26276e2e5bb9f18e6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