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過新年用漢語詞彙舒展心懷

2020-01-02     日本新華僑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 蔣豐

每當中日關係出現摩擦乃至緊張的時候,在中國的各大網站上都可以看見這樣內容的跟帖:「有本事,不要使用我們的漢字!」在我看來,這句話可能要表達的意思是:其一,對日本文化直接抄底,希望日本不要忘記自身文化的立身之本;其二,內心充溢著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漢字文化的驕傲,沉浸在「出口型文化」的光彩之中。

其實,日本人從來不否認來自中國的漢字給日本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許多日本人因此把中國稱為是日本的「文化母國」。同時,日本人內心中也有一種驕傲,那就是他們把中國的漢字做了本土化的改造,並且以適應時代的創新精神打造出一批「和制漢語」,然後反哺中國,不僅導致中國現代漢語詞彙中「和制漢語」詞彙占到28%左右,更讓這些「和制漢語」成為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的一條捷徑。

記得我當年留學日本時候的指導教授加藤祐三曾經批評過我,說他在和我討論每一個歷史物件的時候,我都喜歡說「這個,中國早已經就有了。」反過來,我也注意到日本人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把通過「拿來主義」得到的文化歸為己有。比如,日本人今天談到日本文字的組成時,就會說「我們的文字由平假名、片假名、漢字、羅馬字組成,每個都可以單獨書寫成句成篇,如果做不同的組合,可以用七種方式表達。」也就是說,日本人已經把漢字文化當做日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國對漢字文化的擴充與擴容主要表現在網絡上,時常不斷出現的網絡新詞給現代漢語詞彙增加了新的亮點。而日本對漢字文化的重視則表現在不斷重組,展露社情和心態上。

比如,談到過去的2019年,因為有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繼位、啟用新的年號「令和」,一些日本人就打造出來新的漢語詞彙——「令和喜歡」、「令變新發」、「改元一新」、「令和泰然」。因為從10月份開始消費稅從8%增漲到10%,在此之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搶購行為,也就出現在了諸如「增稅前踴」、「增稅爆買」的新詞彙。當然,針對增稅後的節約行為,也出現了類似「外食我慢」、「質素辛買」、「貧乏暇有」的新詞彙。有意思的是,2019年還是中國手機支付、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對日本社會衝擊最厲害的一年,因此日本也出現了「現金持無」、「電幣元年」等漢語詞彙。

面對到來的2020年,《日本經濟新聞》邀請1000名讀者用漢語詞彙舒展胸懷。結果,進入前十名的是:第一,心機一轉;第二,悠悠自適;第三,泰然自若;第四,一期一會;第五,前途洋洋;第六,七轉八起;第七,不言實行;第八,不撓不屈;第九,一念發起;第十,油斷大敵。

中國人讀到這些漢語詞彙,首先會因為它是用漢字表達而感到親切,其次會因為像「不撓不屈」這樣詞彙的語序改變而認定它是錯別字,再次就是對「油斷大敵」這樣的詞彙產生一種不知所云的茫然感。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中國的唐詩進入日本以後,日本人也紛紛模仿,把自己用漢字寫出來的詩叫「漢詩」。但是,他們在評價這些「漢詩」的時候,其標準之一是裡面是否具有「和臭」,也就是是否具有「日本的味道」。有的,則是好詩;沒有的,則進入差評。

日本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在《日本語》一書中提到過「漢字的非日本性」,另一位語言學家鈴木孝夫在《日本語與外國語》一書中探討過「日語漢字雙面神般的兩面性」。這裡,我不展開討論。只是想說:如今,日本人感覺最能夠表達心態的,還是他們改造後的漢語詞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EMraG8BMH2_cNUg_t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