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千萬別做這些事,否則後果更嚴重!很多人卻不知道

2022-07-20   健康160

原標題:中暑千萬別做這些事,否則後果更嚴重!很多人卻不知道

一到夏天,"熱死人"這句話成為許多人的口頭禪。

原本以為這只是個玩笑話,但放在最近全國很多城市的高溫天氣,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連續多日的紅色與橙色預警信號,看著都令人一陣「燥熱」!

不僅如此,#全國多地因熱而死亡#的相關話題也衝上熱搜,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7月10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連續收治了3名熱射病轉診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嚴重,多器官衰竭,雖經全力搶救,但最終不幸去世。

7月6日,一名49歲的男性患者被送往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他在車間工作時突然昏倒,入院時體溫40.7℃……

熱是如何致人死亡的?中暑如何急救?有沒有什麼防備的方法?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

古人是如何應對高溫的?

從古至今,人類就一直在和「熱」這個字作鬥爭!

神話故事記載中,很久以前天上是有十個太陽,炎熱的天氣,導致家園被燒毀,莊稼也被焚壞,還有許多人都被熱死了。

後來有個叫后羿的小伙子,他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於是他就用弓,一支接一支地把箭射向太陽,射掉了多餘的九個太陽,從此天氣不再炎熱!

當然,現實肯定不可能有人把太陽射下來,那古代人是如何抵抗高溫天氣的呢?

首先是比較玄學的心態,在沒有空調、風扇這些的年代,古代人也是又熱又燥。

於是他們留下了「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的消夏「佛系」心態。

接著是穿,不管是居家還是出門,衣著打扮輕薄透氣是王道。

兩宋時期,散熱透氣、輕薄舒適的紗衣,成了最流行的夏裝。「越紗裙染鬱金黃,薄羅依約見明妝。」宋代詞人賀鑄的描寫,道出了當時追求輕薄舒適的夏裝風尚。

而男性則比較直接,宋代名畫《槐蔭消夏圖》中,一高士在綠槐濃陰下,坦胸赤足而臥,閉目養神,正在悠閒地掏耳朵,「滿屏」都寫著:看我多涼快!

《槐蔭消夏圖》

還有吃的、用的,古人在物質、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早在周代,人們就開始用冰窖儲存冬天的冰塊,以備天熱的時候使用。

當下熱播劇《夢華錄》里,也有趙娘子開店因為天氣炎熱要買冰消暑,卻被商行刁難的劇情。

有了冰,古代吃貨們也爆發了無窮的創造力。

唐代宮廷里有一種名叫「酥山」的夏日特飲,在唐章懷太子墓《仕女圖》和唐代壁畫《野宴圖》中就有記載。

這種叫「酥山」的冰飲,最底層放著冰,上面覆蓋著奶油、酥油,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一點也不遜色於現代的網紅冷飲。

衣食都解決了,也該對住「下手」了。

為了涼快,古人可謂腦洞大開,自製了降溫與顏值雙在線的「空調房」。

唐玄宗時期修造了著名的「含涼殿」,殿內外設置了許多水車,流水激起扇葉轉動,冰涼的水汽和冷風就被送入殿內,堪比當代的「中央空調」。

如此看來,我們為了「降溫」,也是費盡了心思。

二、

為什麼人會被熱死?

當今社會,發生活人被熱死的事情,真的有點匪夷所思。

實際上,不僅是國內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全世界各地,熱死人的情況不勝枚舉!

央視網曾經發過一個消息,某年的時候,印度多地持續遭受熱浪襲擊,有些地方氣溫甚至突破了50攝氏度,結果導致至少36人死亡。

還有在歐洲,地理書上一直都是這樣介紹那邊的氣候:終年受盛行西風影響,受海洋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小……

但是哪怕溫度剛過30度,歐洲人似乎也受不了,總會出點事!

比如英國,幾乎每年都會有人因為炎熱而死亡。

歷年報道英國高溫死亡的新聞

那麼,人為什麼會被熱死呢?現在就聽小編好好說一說!

通常情況下,30℃左右是人體感覺最佳的環境溫度,一旦溫度向上浮動,人體就會發出相應警報。

比如口乾舌燥、皮膚熱辣辣的、流汗等等。

中國氣象局醫院副院長董倉榮被採訪時曾說:「根據現有的研究數據表示,不同階段的溫度,人體會有不同的預警!」

35℃時,人體開始啟動散熱機制,此時淺靜脈擴張,皮膚冒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到了36℃,身體開始發出警報,出現不適的情況。

一旦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的排汗系統已經難以確保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也會加快速度,輸出比平時多60%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

到了更高溫的時候,我們的人體散熱系統就會開始超負荷運轉,加重心臟功能負擔,若是心臟功能不健全,人體很容易出問題。

散熱系統超負荷運轉,我們也會容易大量出汗,這樣就造成了人體微量元素流失,電解質平衡紊亂,細胞內外壓力不均,從而導致細胞水腫,最終危害生命健康。

身體為了散熱,還會讓毛細血管把大量的血液像海綿一樣吸到表層,這時內臟就會出現短暫性缺血,如同打仗的時候,所有的士兵都去城門了,城裡卻一個人也沒有!

現在,大家明白了嗎?

三、

「熱病」不止熱射病,還有……

上文已經說過了,在高溫環境下,人的體溫調節功能很容易出現障礙。

當產熱大於散熱,就會引起循環系統和器官功能紊亂,使得體內熱量蓄積過多,產生一系列中暑症狀。

而根據症狀的輕重緩急,「熱病」也分為很多類型,不僅僅是熱射病。

首先是輕症,當高溫環境持續一段時間後,室外工作者很容易出現全身疲倦乏力,大汗、口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

當體溫升至38.5℃左右,脈搏加快,血壓下降,噁心、嘔吐,嚴重時還會出現高熱、昏厥、痙攣,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輕症中暑。

出現這些情況,一定要讓患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移至陰涼通風處;如果有自我意識,則第一時間用涼水濕敷身體,安靜休息,喝些含鹽清涼飲料;嚴重時,馬上送醫院急救。

最近頻頻上熱搜的熱射病,是屬於中暑嚴重的一種情況。

這種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然後變得「無汗」,同時還會發生意識障礙、肝腎衰竭、血管內凝血等器官損傷,嚴重甚至致死,即使存活也有近30%的機率會存在神經方面的後遺症。

發現這種情況,千萬不要給病人喝水,喂任何東西,第一時間將病人移動到陰涼地,迅速用涼水擦拭身體,給病人降溫,同時儘快撥打急救電話,得到專業醫療救助。

夏天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喜歡運動,例如爬山、夜跑、打球等等,也會因此引發熱病,常見的是熱痙症。

它通常發生在人進行劇烈運動且大量出汗時,此時身體中的鹽分和水分隨汗液一同流失,從而導致肌肉中的含鹽量低,引發肌肉疼痛或抽搐。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時而發作,且患者意識清醒,體溫一般正常。一旦出現,馬上停止一切活動,靜坐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飲用稀釋,清爽的果汁或運動飲料,痙攣緩解後停止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熱衰竭,相對另外幾種熱病相對比較溫和,它是經由幾天的連續積累發展而來,並非突然發生。

熱衰竭的症狀包括眩暈,頭痛,噁心嘔吐,大量出汗,臉色蒼白,體溫稍高或正常,極度虛弱或疲倦,肌肉痙攣,昏厥等。

如果發現以上症狀,要多注意補充水分、鹽分,停止繼續高溫環境工作,如果症狀持續下去,需要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救助。

最後,不僅要學會應對熱病,平時也要注意降暑。

首先就是多喝熱水,記得遵循要少量多次的原則,飲料、飲品這些切忌不能多喝,它們是代替不了白開水的。

其次還可以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比如:西瓜、苦瓜、西紅柿、黃瓜、綠豆等。

出門的防曬工作也要做好,記得擦好防曬霜,帶好太陽傘,避免在12:00-15:00太陽最熱烈的時間段出門。

還要注意作息時間,保證睡眠,讓自己抵抗力更強,平時帶好防中暑藥品:藿香正氣口服液、十滴水、仁丹等;

有車的朋友,車子暴曬後必須注意通風降溫,輪胎需要時刻關注避免爆胎、更不要單獨把孩子或者寵物放在車裡哦。

最後,喜歡開空調的朋友要注意了,空調的溫度最好與室外保持6℃~7℃的溫差,一般在24℃~26℃之間為宜,不要貪涼,小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