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一位醫療整形界的工作人員講述了自己一位同事的不幸遭遇。
小麗的好友婷婷稱,「小麗是一家醫療美容醫院的整形專家,她自己想做自體脂肪面頰填充術。」
沒想到,手術中突發意外,送去醫院搶救仍是無力回天,小麗的死亡醫學證明(推斷)書顯示:死亡原因麻醉意外。
只是簡簡單單的麻醉,為何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看完新聞,相信不少大眾心裡也很疑惑,畢竟人的一生,難免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去醫院,每個人也都經歷過自己、朋友、親戚大大小小的手術過程。
而在很多手術前,為了讓身體減少痛苦,更加順利,我們都要經歷至關重要的一步——麻醉。
那麼,為什麼麻醉會出現意外?麻醉是否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麻醉藥會讓人智力下降,影響記憶力嗎?一起來看看吧!
一、
源遠流長的麻醉歷史!
說起麻醉,很多人以為這門學科和技術是外國人率先使用的。
實際上,在現代麻醉方法於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前,我們在臨床上應用麻醉藥與麻醉技術就有過輝煌的歷史了。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創造了原始醫學:「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國上古時代勞動人民千方百計尋找治病止痛良藥所進行的探索。
《列子·湯問篇》和《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扁鵲實施外科手術的事例。
根據我國文獻記載,最早施行全身麻醉術的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
他為兩個患者治病,「令其飲藥酒而昏迷3日。雖行剖腹、探心手,而患者無疼痛。」
公元2世紀,華佗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
據《後漢書·華佗列傳》和《三國志·華佗列傳》中記載:「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四五日創(瘡)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說明早在1800多年前,華佗就已經能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了,而麻沸散是華佗由多種中草藥研製而成,比西方麻醉劑乙醚的發明早了約1300年,也早於中世紀歐洲的止痛或催眠藥物。
三國演義中的華佗
而現代麻醉術的開端,應該是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綜合醫院圓頂大廳公開演示的一場手術,這場手術中使用的麻藥叫做乙醚。
雖然這次手術並不是第一次使用麻醉藥劑,但它是公開展示且成功的一場手術,從此改變了全世界醫生治療患者的方式。
Morton作為主刀醫生,他有這樣一句話廣為流傳:「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酷刑;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乙醚麻醉畫《1846年的乙醚日》
這個實驗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在醫學界傳播開來。
第二天,麻省總醫院的另一位醫生喬治·海伍德也用乙醚幫助一位患者進行無痛手術,移除了病人肢體里的腫瘤幾周後,他在使用乙醚麻醉的情況下又完成了腿部截肢手術。
於是,這種麻醉藥劑紛紛在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流傳開來,到了1847年,更多麻醉吸劑被研製出來,比如一種叫氯仿的麻醉劑,它在維多利亞女皇第八個孩子出生時得到了成功的運用。
自此以後,外科手術和麻醉學仿佛坐上了火箭一般,開始了飛速的發展,並且造福了無數人。
二、
使用麻醉藥物有風險嗎?
「使用麻醉藥物到底有沒有風險呢?」、「我這個手術,不打麻藥行不行?」……
因為現代有很多人宣稱「用麻藥不好「,於是在醫院裡,很多醫生都會被患者這樣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麻醉藥物是如何產生效果的。
首先來說麻醉藥,它是指能讓人感覺消失,特別是痛覺消失以利於進行手術的藥物。
一般來說,麻醉藥分為全身麻醉藥和局部麻醉藥,臨床應用的全身麻醉藥,可以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廣泛的抑制,此類藥物有麻醉乙醚、氟烷等。
類似的原理,大概就是直接讓大腦昏迷過去,接受不到任何神經信號,但身體各個器官卻依舊正常運轉,像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局部麻醉藥,顧名思義就是使身體的一個部位或者局部區域失去感覺,但是患者還是有意識的。
這一類藥物有鹽酸普魯卡因,鹽酸地卡因等,它們能阻斷身體各個部位神經衝動的傳導,效果非常不錯。
就拿生活中常見的拔智齒來說,醫生都會給牙齒周圍打上麻藥,這樣拔牙的時候就不會感到疼痛,但這不影響你手腳活動、胡思亂想。
因為麻藥作用於神經系統,那麼麻醉藥物會不會影響人的健康、智力、神經發育、記憶力呢?
首先,因為麻藥是直接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確實會讓身體有一些「恍惚」:比如醒來之後大腦迷迷糊糊,身體有一小段時間感受不到知覺等等。
但是,麻藥對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是暫時的、可調節的,影響微乎其微,就像你吃了一顆苦瓜以後,只要不繼續吃,只能感受到幾分鐘苦澀的味道。
而且,麻藥這種藥物代謝都很快,也不用擔心藥物會在體內永久存留並永久發揮作用。
世界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和《柳葉刀》都發表過多篇關於麻醉對小兒智力發育的研究,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
接受過全麻和沒接受過全麻的小兒相比,在8-15歲時記憶/學習、運動/處理速度、視覺空間功能、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或行為方面的得分沒有顯著差別。
其實,現代麻醉學經過逾百年的發展,加上麻醉醫生越來越系統、規範化的培訓,臨床麻醉的安全性已得到極大地提高。
近幾年,國內術中麻醉死亡率降到十萬分之一以下,在大型三甲醫院裡這一發生率甚至更低。
但是,3歲以下小孩存在「333原則」,即3歲以下兒童行過3次以上手術,每次手術時長大於3小時,可能會影響小兒的記憶及認知,所以如果不是急診或限期手術,建議小兒3歲以上再進行手術治療。
看完這些,你對麻醉有了解了嗎?
三、
為何麻醉會出現意外?
開頭新聞里,小麗手術的過程細節因為沒有詳細披露,我們暫時無法得知麻醉意外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就單獨來講講,為什麼對人體並無大礙的麻醉藥,會導致如此嚴重的致命後果。
所謂「麻醉意外」,通常是指有資質的麻醉醫生按照規範進行操作及實施麻醉的情況下,由於藥物、病人、儀器設備、周圍人員、環境等因素,給病人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從而導致病人傷殘、組織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的現象。
比如說,病人的健康狀況與麻醉意外有著直接的關係。
如果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由於身體耐受能力差,對藥物的敏感性高,在正常麻醉操作流程下就可能出現呼吸功能和循環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意外。
還有,當病人面臨複雜的大手術時,由於手術時間過長,出血量較多,麻醉藥物用量大,在手術中也極易發生意外。
病人對一些使用的麻醉藥有著獨特的過敏性,也是意外發生的原因之一。
就像有些人喝牛奶沒事,但是對於乳糖不耐受的人來說,喝牛奶就會導致胃疼一樣。
但這種情況,醫生都會在術前做好測試,以防出現意外,所以不需要擔心。
除了病人,負責麻醉的麻醉醫生到底靠不靠譜,專業不專業也是決定因素。
平時,許多人只重視手術會不會成功,知道主刀醫生很關鍵,殊不知,任何一位在手術室里的醫生,他都是不可或缺,極其重要的。
如果出現麻醉意外,醫生個人的臨床經驗、操作技巧、理論知識、責任意識、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等均能明顯影響對病情的判斷以及處理措施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意外的發生,除了主要取決於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以及技術操作這些因素外,還有醫院的醫療環境也至關重要。
這些主要包括手術場所的儀器設備、救治和應急條件,這些常常成為麻醉意外的隱患。
不管是醫生還是醫院,只有具備了相關資質,才可以執行這些高專業的手術;如果是沒有資質的醫院或診所,大家一定不要貿然去做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
最後總結一下,不管進行的手術是大是小,麻醉類別是全麻還是局麻,一定要找具備資質的醫院。
而新聞里的小麗之所以發生意外,現在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家美容診所只有局麻資質,並無全麻資質。
因此,大家不管就醫還是美容,一定要事先查清楚醫院相關的職業資格,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釀成嚴重的後果,最後遺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