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進醫院看病就抽血?抽完的血到底去了哪裡?該揭秘了

2022-10-13   健康160

原標題:為什麼一進醫院看病就抽血?抽完的血到底去了哪裡?該揭秘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感覺現在只要一進醫院看個病,總是會被叫去先抽個血。

像有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本來只是想打個針拿個藥,結果需要做個血常規。

還有些感覺八桿子打不著的病也是如此,比如來看個腰疼,結果醫生還是讓我去抽血。

像有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本來只是想打個針拿個藥,結果需要做個血常規。

還有些感覺八桿子打不著的病也是如此,比如來看個腰疼,結果醫生還是讓我去抽血。

可能查完血後,發現還是該吃藥的吃藥,該打針的打針,似乎查和沒查結果都一樣。

咱也不知道

咱也不敢問

這不免讓人疑惑,不抽血就看不了病了?而且有時候還被抽了不少血,到底這些血抽去哪裡了?甚至還有人覺得抽血化驗就是醫院為了創收而規定的無用環節......

那麼,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來「揭秘」一下。

一、

看病抽血真的有必要嗎?

抽血不是目的,而是驗證手段。

其一是為了更精準獲取病因,更明確知道到底是哪裡生病了。

實際情況下,醫生在平時接診時,依靠問診、體格檢查以及醫生的臨床經驗,往往可以做出一個簡單的判定。

但問題就在於很多疾病症狀相近,這個時候難以給出最終準確結論。

就拿大家認為的小毛病感冒、發燒來說,有時候可不是那麼簡單。

因為患者的感冒或發燒到底是普通感冒病毒還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亦或是合併細菌感染等情況,而驗血就是醫生獲取這種「客觀依據」最普遍手段之一。

還有肚子疼和頭痛等這類「痛」的問題,引發原因可太多了。

除了沒人疼

全身哪都疼

比如肚子疼,可能是闌尾炎、胃腸炎、腸痙攣,也有可能是膽結石、腎結石、腸梗阻等等......

而不同病因引起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可能是用消炎藥,也可能是手術,還可能用解痙藥等等。

那麼為了確診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畢竟誰也不想把病看錯,患者一定更不想。和查尿、做彩超、做CT一樣,查血也是為了確診後才可以對症用藥。

其二,是為了確認能否進行下一步治療操作,減少風險。

就拿我們熟悉的拔牙來說,去到正規牙科診所或醫院,抽血化驗這一步是為了減少風險,排除禁忌。

拔牙本身就是一個有創性的小手術操作,有感染的危險。

驗血可以有效地了解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況,避免交叉感染的危險

還可以檢查出凝血功能不佳等問題,提前做好治療,免得拔牙後出現失血過多等問題。

嗯!有道理!

那麼其他更大的治療、手術操作也是同理。

血液是能反映體內機能、健康狀況最常用和敏感的標本。抽血化驗則能夠在較小的負擔下,檢查出人體內的很多問題,是輔助醫生診斷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

為什麼要抽那麼多管血?

關於「被抽好多血」的爭議主要是由下面這兩種情況引起的:

一次檢驗要抽多管血,還放到不同顏色的管子裡;

有些人隔斷時間就要抽次血。

一次檢驗要抽多管血,還放到不同顏色的管子裡;

有些人隔斷時間就要抽次血。

抽多了,難免讓人擔心血本無歸。

1

抽多管

首先,這是和做檢查的項目有關,不同的項目要求不一樣。

不同的檢查項目,需要用到不同成分的血。有的需要全血、血清、還有需要血漿的,因此無法用同一管血完成所有的化驗。

另外,還有些血液不需要抗凝,有的血液需要抗凝,在需要抗凝的血液中還存在不同的抗凝程度要求,因此需要抽多管血單獨分離來檢測。

為了區分采血管的用途,國際上採用不同顏色的管帽來標記,這裡面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可是大有含義。

另外,抽多管血反而科學又省時。

如果同一管血液在不同的化驗室之間拿來拿去,很容易發生污染,影響檢查結果。

比起一次性抽一管血,再由醫護人員用針筒將血放入不同試劑的試管中,其實直接把血抽進不同的血管里,反而節約了時間和人力,又能保證血液不會被針筒污染。

2

抽多次

機體的各項指標都是保持著動態平衡的狀態。

疾病的出現便會會打破某一種平衡,導致出現化驗指標的異常,所以醫生需要通過這些化驗指標來診斷疾病和指導治療。

給大家舉個栗子

比如在心血管科常用到一個藥物叫華法林,這個藥物常常用於心髒瓣膜置換手術後的患者,以及心房顫動,需要抗血栓的患者。

這是一個抗凝血的藥,吃得太多會引起出血,太少了起不到作用。

那麼就得依靠抽血化驗的指標「凝血酶原時間」來作為判斷調整用量問題,於是需要一直抽血複查,定期化驗。

三、

驗完的血會回收嗎?

抽血通常都是抽一小管,但化驗往往用不到那麼多。

於是有人會覺得剩下的血液會被回收利用,甚至還可以通過再加工用於輸血用途?

事實並非如此。

1

儲存以備複查結果

檢驗科的醫生化驗完血液樣本後,一般會保存患者多餘的血液,以備複查驗血。

這是因為患者的檢驗指標若是存在明顯的異常,醫生很可能會複查結果、防止出錯。

特別是在出現一些危及生命的臨界值時,比如嚴重的貧血,嚴重的低鉀或者高鉀,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化驗科醫生則要對結果負責,會複查檢測結果。

再者,有些患者可能會對檢查結果有疑問,也可以通過剩餘血液進行複查。

2

嚴格銷毀,有登記

一般保存7天左右後,對於化驗完的血液標本,醫院會按照醫療垃圾進行嚴格銷毀。

這些血液需要經過高壓滅菌、化學處理消毒之後,通過統一的垃圾轉運站集中處理掉。

我國在醫療垃圾這一塊的管控非常嚴格,每日需要處理的醫療垃圾都需要稱重記錄。

至於會不會被回收,再加工用於輸血用途?

其實完全不必擔心。

日常獻血的血液量都是在200-400毫升,而抽血化驗的血液量都不足50毫升,再剔除化驗使用血液量,根本不能滿足單次血液儲存量。

其次是不同人的血液不能直接混合。因為人體的血型不一致,如果兩個不同血型的人血液混合到一起會引起溶血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道不同不相為謀

總而言之每一樣血液檢查所得的數據,都是有著巨大的價值。

因為現代醫學是一門循證醫學,又稱實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

它的核心是在臨床診療中,對病人的診治以客觀的科學依據為證據,慎重、準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並結合醫生本人的臨床經驗,同時考慮到患者的意願,三者因素綜合考慮,制定每個患者的具體診療護理措施。

希望今天的揭秘,能解答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