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美式和中藥這兩種看似毫無關係的東西,登上了同一個熱搜:熱美式和中藥的區別。
很多人當成段子開玩笑了一波,表示「中藥可以刷醫保,但熱美式不行」。
也有「老實人」在認認真真回答:
熱美式就是涼了的中藥;
區別不知道,共同點是提神,累了睏了喝口中藥就清醒了;
熱美式糊苦,中藥酸苦,反正在我這兒都是一口悶,沒啥區別;
......
不得不說,大家對中藥都有著同樣的「控訴」——真的很苦!
只不過苦歸苦,還是有很多人掐著鼻子也要把它給喝完。畢竟作為在中國已經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中藥文化」,其地位和所帶來的功效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中藥會那麼苦呢?怎麼吃中藥效果最佳?速來,關於中藥,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一、
為什麼中藥那麼苦?
古時候,人們都喜歡用馮夢龍先生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去激勵自己,不懼吃苦,努力成為受人敬重的人。
然而,馮夢龍先生怎麼也不會想到,600多年後的今天,「吃得苦中苦」居然成為大家激勵自己勇敢喝下中藥的「佳句」!
不過話說回來,那麼多人都在吐槽中藥是苦的,難道所有中藥都是苦的嗎?
還真不是。其實中藥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的口味也有著不同的藥效。
總之就是,中藥五味,各有本領。
知道中藥的厲害了
那為啥每次喝中藥好像都是苦的?
首先,肯定不是所有中藥都是苦的,只是我們的味蕾不太喜歡它,所以容易放大對這種味道的「不良印象」。
其次就是,中藥大多數都是植物,而中草藥植物中很多都含有生物鹼這種成分。生物鹼多具苦味,甚至有些味極苦而辛辣,即使經過炮製,苦味也很難祛除。
加上我們喝中藥的時候基本都不是單藥,而是很多味中藥一起煎煮,因此很容易就碰上味苦的中藥。如果用量有些大,可謂是苦不堪言。
美式苦可以加糖
中藥也加糖行不行?
當然不行!
中藥再苦,也是在發揮它的藥效。
而在中醫里糖也是有藥性的,白糖性涼,紅糖性溫。有些中藥加了糖在減少苦味的同時,其藥效也會被減弱。
如果你實在是「吃不了苦」,可以試試下面幾個方法:
二、
中藥沒有副作用,多喝也沒事?
實不相瞞,我爸很喜歡研究中藥功效,我從小到大也沒少被他自己開的中藥方子折磨。
在他看來,中藥重調理,安全沒有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看到別人有好的方子,他也喜歡記下來,以防下次出現差不多症狀的時候,自己也能「照葫蘆」抓一劑中藥回來煎。
我爸前兩天開的「治牙痛」中藥
苦不堪言......
其實,是藥三分毒這種說法不僅指西藥,中藥也是同理。只不過兩者解釋「毒性」的方式不同。
西醫的角度看,毒性就是毒性,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功能或器質性的損傷;而在中醫看來,中藥的毒性是需要根據具體的人、具體的病,去具體分析的。
舉個例子,中醫認為「附子」這味中藥具有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同時它也是味有毒性的中藥。
對於一個大辛大熱的人而言,也許3克的附子就會導致中毒;但對一個大寒的人來說,可能10克、20克、50克附子,都不會產生毒性,反而是在救命。
所以說,中藥(中醫)更講究「辨證開方」,強調的是個體的差異,患病者的患病處、時節、表現不一樣,都會影響到醫生斟酌處方。
而中藥發展至今,早已有了幾千年的「臨床經驗」。中醫從業者對中藥的藥物毒性,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用藥範圍。所以對於中藥,最好是在中醫的診療指導下使用,最為安全。
那些認為中藥重調理,沒有副作用,或者盲目沿用藥方的人,小心吃虧的還是自己。
三、
中藥這些「熱知識」,你知道多少?
1
守好3個「中藥原則」
當然啦,要想最大限度避免中藥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除了要遵醫囑之外,我們在平時服用的時候,還需要守好以下3個原則:
無論是生病需要用中藥治療,還是單純想要調理身體,都應該聽從醫生的話,按照藥量服用。好了就該停下,不要長期過量服用。
不要隨便沿用別人的方子,中醫看病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好的方子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不小心用錯,分分鐘適得其反,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很多中藥和西藥不適宜同時服用,如果搭配不好容易產生不良反應,反害健康。
如果需要中西藥聯合用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而且最好間隔30-60分鐘,分開服用。
2
中藥煎藥「必學手法」
明代醫家李時珍說過:「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
這足以說明煎藥時用的器皿,煎藥的時間、手法等等,對於最終的藥效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李時珍還說過:「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
現在一般用有蓋的砂罐或者陶罐是最好的,因為它們的化學性質更穩定,不易和中藥發生反應。而且其受熱均勻緩慢,煎藥時水分就不容易蒸發,煎出來的藥汁更濃。
如果沒有,退而求其次可以用搪瓷器皿、不鏽鋼鍋。不過要注意煎藥時經常攪拌,防止糊鍋。
煎藥前用冷水浸泡30分鐘,可以使中藥材溫潤變軟,細胞膨脹,提高中藥有效成分的溶解率,煎出的藥汁會更濃。
而且冷水浸泡可以避免藥材直接加熱煎煮時,組織中含有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等因素導致有效成分流失。
加水量一般根據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
一般第一煎加水量高出藥面 2~3 cm,第二煎加水量與藥面齊平即可。小兒內服的湯劑可適當減少用水量。
火候指火力的大小、溫度的高低,可以分為「文火」、「中火」、「武火」三種。
輕煎(解表藥)用武火速煎。頭煎煮沸10-20分鐘,二煎煮沸5-10分鐘。;
中煎(一般藥)用武火,煮沸後改用中火。頭煎煮沸20-25分鐘,二煎煮沸15-20分鐘;
重煎(滋補劑)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頭煎煮沸30-40分鐘,二煎煮沸20-30分鐘。
說了那麼多,大家對中藥的認識應該更深了一些吧?
總而言之,要記住中藥是藥,並不是「人畜無害」,誰都能憑著自己的經驗隨意服用。只有在身體有需要調理、治療的情況下,根據醫生的診療建議,對症下藥,才不會損傷身體,同時發揮中藥的最大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