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2019-12-15   治国评论天下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高句丽平原王在位早期,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文帝册封为“高丽王”。589年四月,隋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590年,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大军。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文帝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qiān),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持续不断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mò hé)先发制人攻击隋在河北的军事驻地。


第一次征伐高句丽。

598年,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hóu)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杨谅的军队去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感到无法攻克高句丽,杨谅决定与周罗睺的海军会合。

周罗睺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重重。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周罗睺与姜以式的5万高句丽海军在渤海交锋。由于周罗睺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败于高句丽。

据《隋书》记载,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而与隋相比,高句丽军队伤亡很少。杨谅只好撤退,此次战役是隋文帝仅有的一次大败仗。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待之如初。

这样的情况对于高句丽来说,可以称为大捷了,但是隋朝人口众多,国力强大,这种失败并不致命,隋朝还可以继续组织战争。

这次战争显示高句丽是很强大的,虽然强大程度不如隋朝,但是想要轻易征服高句丽还是困难的。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路途遥远是其一;这带来后勤供应紧张,估计这能削弱隋军10%的力量。人生地不熟是其二;这容易陷入对方的伏击,估计这能削弱隋军20%的力量。运气不好是主要的;无论陆军或水军都是运气不好,这可能削弱了隋军一半的军事力量,对隋军具有致命性打击。高句丽处于守势,有坚城可守,这要求攻击方要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才能获得胜利。由于上面列出的几个因素,已经让隋军力量大减,而高句丽本身比较强大,30万受到严重削弱的隋军,估计也就是相当于正常情况下的10万隋军力量,相对高句丽军队,已经不占优势了,并处于明显劣势,这是本次隋军败仗的原因。

不良气候对战争双方的影响是不同的,往往对进攻方的影响大一些,对防御方的影响较小,总体上看,不良气候会遏制进攻,进而有利于防御,不良气候总体上或相对是有利于防御方的。古代打仗的良好气候条件是少雨的暖和时期,有时运气好了,可以出现这样的理想情况。但是隋文帝的这次进攻战争,却没有那么幸运,遇到了多雨的情况,这对军队行动是很不方便的。那么大规模的军队,在人口稀少的辽东地区,各种建筑物很少,大部分军人连避雨的地方也没有,被雨淋湿。地面也很潮湿,晚上也休息不好,这容易导致军人疲劳困顿,加上经常淋雨,容易得病。这么多军人集中在一起,疾病容易传染,估计很有可能是夏季流感流行,在那种缺医少药且疲劳的情况下,流感显得很致命。

在夏季的渤海或黄海区域,平常应该是风平浪静的,此时的大风,只能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或强热带风暴,到渤海虽然已经不是台风了,但是风力依然很强大,这依然对隋军的水军具有很大的毁灭性。这种不幸产生的概率是不小的,毕竟隋军的水军会长期待在海上,时间一长,比如几个月的夏秋季节时间,遇到这种强风的几率就大了,在水军的长时间行动过程中,只要遇到一次这样的强风,就基本可以摧毁这些水军了。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最主要的台风发源地,这里每年的夏季与秋季的半年时间内平均要产生10个左右的台风,以及若干不同强度的热带风暴。这些台风或热带风暴产生以后,总是向西、向北移动,来到东亚或东南亚的沿海区域,主要是在东亚地区登陆,比如主要在台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登陆,这导致附近的海域在夏季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古代的船只来说,遇到台风就是不归之路,可见,台风现象严重阻碍了东亚地区的海上交通发展。由于东亚地区海上交通规模很小,这不利于东亚船只的进化,导致东亚船只在古代社会的前期或中期,不太发达,抗御风暴的能力较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导致东亚的海上交通严重落后于地中海区域、北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这其实也是开凿大运河,而难以利用近海航运条件的原因。

这种对于古人非常可怕的台风也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肥沃土地,被开发的较晚。过几年来一次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对东南沿海人口是巨大威胁,对沿海的渔业发展也是巨大威胁。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前进,东南沿海地区才逐渐被充分开发,渔业才逐渐被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真正成为好地方,这才是具有天气预报以后的事情。古人夏秋季节时刻在担忧着这种来自海洋的强风,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强风是居住在沿海地区最可怕的事情。

冬春季节东亚的沿海地区海域会有来自陆地的寒潮风,这种风的风力虽然没有台风大,但是已经对海洋上的古代船只构成致命威胁了。这种寒潮风,冬春季节每年大约也会有10来次,这种寒潮风进入北方海域的机会比较大,这也是阻碍东亚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几乎是一年四季,在东亚海域,都有遇到强风的机会,这是阻碍东亚海上交通发展的主要客观原因。

第二次征伐高句丽。

为了征伐高句丽,隋炀帝做出了极大努力,规划修建通往海河的运河,为征伐高句丽奠定物质基础,这是真正的大手笔,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才能做得出来。608年,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直达涿州(天津市),完成运河北段。涿州便成为东征高句丽的人员与物资的集中地,涿州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汉族核心区域的北端,是距离高句丽(辽东等地区)较近的地方,成为征伐高句丽的后方。运河的开通,意味着征伐高句丽的难度大为下降,消灭高句丽应该不成问题。

隋炀帝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运河可以通达的海河下游区域。据说一共动员了大约113万的作战部队,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军人与后勤或运输人员估计在300万附近,运河的开通为这种超大规模的人员汇集带来可能性或便利。612年,隋军开始从海河下游区域出发。由于人数巨大,全部军队用了40天才出发完毕,行进的军队排成的队伍绵延400千米。

高句丽婴阳王将军队撤到辽河一带。那年的辽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开始解冻了,当隋炀帝到达的时候,辽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炀帝下令在辽河上修建了3座桥梁。隋炀帝所修的桥还没修到对岸,高句丽就对隋发动了进攻,并有效地击退了隋炀帝的第一次进攻。隋炀帝最终将桥修好,隋军过桥包围了辽东城。

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做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这似乎与昆阳大捷的王莽军队类似,王莽军队的类似规定是刘秀军队胜利的根本原因)。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这就延误了战机,这是隋炀帝犯的最大错误。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隋炀帝没拿下辽东城。看到有些内容说,高句丽守城军队利用隋军的这个弱点,几次诈降,均获成功。待到隋军攻城军队获得大进展的时候,或辽东城将要被攻破时,守城军队就诈降,此时隋军就停止攻城,把情况报告隋炀帝,让隋炀帝做决策,高句丽守城军队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修复损坏的城墙等防御设施,这是辽东城难以被隋军攻破的主要原因。

隋炀帝改变策略,在同高句丽在辽东周旋的同时,派海陆军攻打高句丽的首都平壤,计划30多万陆军和20万海军参与攻打平壤。这50多万人的军队,也是罕见型的大规模军队,虽然高句丽很强大,正常情况下,仅用这批军队消灭高句丽就应该不成问题。

先是出现了一个问题,隋的海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也就是说,这50多万人的军队被分散了,且是较小规模的一部分军队先露面了,这确实是隋军的重大失误,这次失误被高句丽很好的利用了起来。高句丽发现隋的陆军没有到达,及时充分的利用隋军的这次破绽。按照正常情况,高句丽应该集中兵力迅速攻击这部分先到达的隋朝海军,可能是高句丽难以集中足够的军事力量攻击这20万人的海军。在高句丽不能集中军队攻击这部分海军的情况下,高句丽就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分散这部分海军,然后寻找歼灭机会。

高句丽的婴阳王采取了完美的诱敌深入策略,先是示弱,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军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隋朝海军将领以为高句丽军队并不强大,带领10万人的军队开始攻平壤。隋军主动分散力量,又一个重大失误。为什么不孤注一掷,带领全部水军(20万人)进攻平壤呢?

当隋军来到平壤的外围城堡时,发现大门敞开,墙上也无人把守。进入城堡后,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为了谨慎起见,隋军将领下令暂不分散军队收集高句丽军营的物资。当隋朝军队来到一个寺庙后,遭到了高句丽的伏击。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取胜,然后就撤逃了。这次隋朝军队将领真的以为高句丽不行了,于是开始收集外围城堡各种物资。这是多么完美的示弱啊!风险很大啊!如果隋军不继续犯错误,平壤就这样的轻易丢失了。可见,这更可能是被迫的,仅仅这10万军队,高句丽也难以应付。因为高句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集结到原来的战争前线(辽东城附近)或狙击深入敌后的隋陆军。

正当隋军分散寻找物资之时,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高句丽先遣部队对隋朝军队进行了伏击。事实很有可能是,高句丽在平壤附近的军队,也就是这么多了,也就不足一万人了,高句丽的军队几乎全部上原来的前线了,在辽东地区。隋炀帝应该从一开始就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高句丽,一路从后面攻击平壤。估计,高句丽的问题就会较快解决了。上百万军队,集中在一个地方,大部分军队无事干,白白浪费着自己的力量,这确实是重大失误。隋炀帝后来的亡羊补牢的兵分两路策略,在正常情况下,效果应该是不错的,解决高句丽问题,不会困难。

10万人的隋军,完全分散的在平壤的广大地区四处寻找物资,这是这支军队的最致命的失误,这是一次更为彻底的军队分散。有可能是三五一群,几十人一群,上千人一群的情况就很少。这些分散的军人,只携带着最基本的武器,部分军人甚至没有携带武器。军队如此混乱,如此分散,遇到几千人规模的一支装备齐全,保持阵势的高句丽军队,只能陷入被屠杀的命运。隋军不知所措,难以集聚,开始向海边撤退,据说10万隋军仅有几千人成功退出。这是海军,估计没有战马,这导致隋军信息传递不便,这应该是隋军没能集结起来,高句丽几千人的军队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之一。第一次单独行动失败后,其将领决定等陆军到达后再围攻平壤。

隋炀帝派出的陆军在路上也出了问题。在国内行军,隋军后勤很有保障。进入高句丽境内,隋军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军队的伏击。后勤部队遭受伏击,是长距离深入敌方遇到的基本问题,这也是一般难以采取长距离深入敌方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自己携带食物。这加重了士兵的负担,许多士兵为了减负,扔下所带的食物。等隋军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隋炀帝在这个事情上的决策明显失误,这些深入敌后的军队应该编入大量后勤人员或车马,专门负责物资运输。或者用海军运输物资,随时供给深入敌后的大规模军队。或者完全不需要从陆路进入敌人后方,完全走海路进入敌后,海军运输陆军进入敌后。

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有一条青川江,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数千隋军被淹死。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隋军发动猛烈进攻。据说隋炀帝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这是由于人生地不熟带来的悲剧,几千人被淹死,应该不至于影响30万隋军的战斗力,最主要的危害是,这30万隋军被河水截成两部分,导致力量分散。就是两边各有十几万隋军,其战斗力应该也是很强大的,估计问题出在吃饭方面上,隋军此时已经处于饥饿状态,这会严重降低战斗力,这是导致被河水分成两截的隋军被歼灭的主要原因。估计问题还出在阵势大乱方面,古代军队打仗,阵势非常重要,阵势一旦混乱,军事力量会大幅度下降,容易因此而溃败或被歼。

阵势就是有组织的军人配置,主要包括军队队形以及各兵种的恰当分布或配合,以及恰当的军人分布密度。军人分布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明显影响战斗力。有弩兵、有盾兵,弩兵要与盾兵紧密配合,才能让攻击能力与防御能力达到较佳配合。阵势还包括军队基层组织的不混乱,军人附近的军人应该是自己熟悉的队友,这样才能让大家平常的训练发挥较好效果,如果军队的基层组织混乱了,大家就难以进行较佳配合了,这会明显影响战斗力。高句丽放水淹死几千隋军的效果之一是,打乱了隋军的阵势,此时高句丽军队突袭阵势混乱的隋军,战果当然会明显有利于高句丽军队。此时隋军并不是背水一战,背水一战只适合有阵势的军队,这样才会出现背水一战的良好效果。

从第二次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可以看出高句丽军队采取完全正确的决策,进行了完美的抵抗行动。而隋军却有一系列严重错误,运气总是在高句丽方面,这是隋军没有取胜的原因。隋朝出动极大规模的军队攻击高句丽,从军队多多益善的战略角度看,是正确的。但是,古代信息传递或交通不便,军队规模一大,就难以驾驭了。按照隋炀帝的军事才能,隋炀帝没有能力驾驭这上百万人的军队,隋炀帝可以御驾监督,但是应该放权,让有能力的将领全面负责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要尽量少干涉这次战争。悲剧的是,隋炀帝过度干涉或领导了这次战争,战争目标过多,比如,还设想以德服人的策略,这导致了隋军的惨败。

第二次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对隋朝影响巨大,一次近30万人,一次10万人的成建制的军队损失,加上攻城的死亡军人,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队被歼灭,这对隋人的震撼是极大的。这极大的降低了隋炀帝的威信,导致隋朝失去民心。军队成建制的被歼灭,会导致将领的大量死亡,加上隋炀帝继续发动与高句丽的战争,这让各级军队将领很恐惧,与其在高句丽死亡,不如铤而走险,自立为王。第二次隋与高句丽战争的隋军的高死亡率,加上随后发起的对高句丽后续战争,促使隋朝健康男性很绝望、很恐惧,产生了是在高句丽死亡,还是在自己家乡死亡的对比,遇到灾害,这些健康男性铤而走险已成必然。终于,第二次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失败,与后继的与高句丽的战争继续,共同酿造了国民思想领域的乱世大环境,促使国民产生一种乱世情节,加上必然产生的天灾,汉族区域的又一次乱世到来了。

第三次征伐高句丽。

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国内谋反,隋炀帝担心两面受敌,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叛乱。

第四次征伐高句丽。在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后,隋炀帝于614年又攻高句丽。虽然隋炀帝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军供给线的切断,隋炀帝始终不能拿下辽河。婴阳王将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了婴阳王的请降并撤军。

第三次战争隋朝没有多大损失,第四次战争,隋炀帝已经调集不了多少军队了,只有不太多的军队前往高句丽参与战争,损失不大,效果甚至比第二次战争还要好。

高句丽应该算是农耕人口,客观上对汉族区域的威胁不大,不值得与高句丽发生大规模战争。最佳策略是,加强与高句丽接触区域的军事力量,适当的进攻高句丽或防御高句丽。隋朝大规模进攻高句丽的时候是高句丽政权形势较好的时候,可能也是高句丽最为强大的时候。隋朝应该等待机会,待到高句丽发生问题的时候,比如,出现王权纷争的时候,与南部的新罗发生战争的时候,隋朝都可以借机进攻高句丽,效果会较好。当然,隋朝强硬的朝贡外交战略是隋与高句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主要原因。隋朝是一个高度强大的朝代,不会像唐朝或汉朝那样与周边和亲,也不会与周边平等相处,隋朝要求政治名义上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