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保姆品牌优势的菲律宾

2019-07-24   治国评论天下

具有保姆品牌优势的菲律宾

在中国东南方向有一个长期被西班牙统治的热带群岛国家,并由此形成了天主教的信仰习俗。美西战争后,这块西班牙殖民地交给了美国管理,并逐渐普及了英语。这种信仰和语言优势让菲律宾可以输出有竞争力的保姆群体,形成了品牌优势。

1946年从美国手中独立建国时,其相对富裕程度不算低,来自其统计协调局的数据显示,1946年菲律宾人均名义GDP达到135美元,而到1953年,中国人均名义GDP才54美元,韩国是67美元,菲律宾是208美元,日本是222美元,可见,当时菲律宾的名义GDP在亚洲是不低的,当时谁能想到韩国经济后来会远超菲律宾呢?

继承了美国组建的菲律宾体制,1947年经济获得大发展,人均实际GDP增长37.1%,不知道这个数字准确吗?怎么会如此高的增速呢?1948年人均实际GDP增长14.5%,也是很高的速度,如果属实,二战后的日本也未曾有过如此高的经济增速。1949年人均实际GDP增长3.5%,经济增速进入正常化。

从1950年到1959年这10年,人均实际GDP增长46.27%,年均增长3.87%,增速不算低。1959年人均名义GDP达到262美元,相对1946年的人均名义GDP,增幅不大。按照菲律宾统计数据,人均实际GDP增幅已经翻番还多,达到1946年的2.37倍。

1960年人均实际GDP负增长1.6%,同年菲律宾货币大幅度贬值,人均名义GDP下降到200美元,下降幅度为23.7%。其后菲律宾货币又连续贬值3年,到1963年人均名义GDP为181美元。此后,菲律宾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了6年。到1970年,货币狂贬,人均名义GDP为197美元。从1960年到1970年这11年,人均实际GDP增长18.24%,年均约1.54%,对于非发达国家来说,这个增速是较慢的。这个经济增速可能比较真实,应该接近菲律宾当时的实际情况。

从1947年到1970年这24年时间,菲律宾人均实际GDP增长181%,年均4.4%,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增速。考虑到其人口近3%的增速,这意味着菲律宾实际GDP每年增速约7.4%。

1971年到1982年菲律宾人均实际GDP增长38.2%,年均2.73%,与同期发达国家人均GDP增速类似。不幸的是1983年到1985年发生了连续3年的人均实际GDP负增长,让人均实际GDP下降18.7%。

1986年到1990年人均实际GDP增长11.8%,年均2.25%,这还没有让菲律宾人均实际GDP恢复到1982年的水平,接着1991年到1993年又是连续的3年负增长,人均实际GDP下降5.1%。

1994年到1997年人均实际GDP增长11.2%,年均2.7%。这个不算高的增速被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拉低到负2.7%。这个负增长幅度较小,这次金融危机对经济落后的菲律宾影响不大。

1999年到2008年人均实际GDP增长29%,年均2.58%。增速依然不快。美国金融危机只是导致菲律宾2009年人均实际GDP负增长0.5%,相对正常年份的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较小,这依然是菲律宾经济落后的显示。

2010年到2013年人均实际GDP增长20.5%,年均4.76%,这对于近几十年的菲律宾来说,可是较高速度的人均实际GDP增速。这种不正常,可能来源于菲律宾经济体制的改革或现任总统的新政策略,不然不会凭空如此。

2013年菲律宾人均名义GDP为2794美元,人均实际GDP为6597美元,名义GDP不足人均实际GDP的一半,符合菲律宾经济发展水平。

这个面积29.97万平方千米的热带岛国,比我国广西面积略大一些,1946年有人口1843万,1970年为3685万,人口翻翻,年均增速约2.95%,这明显比同期中国人口增速快。1970年(人口增速从高峰阶段趋向下降的这一年人均购买力GDP为3313美元,这个转折阶段的人均实际GDP水平比其它非穆斯林发展中国家要高一些)人口增长3%,1971年为2.85%,从1971年开始人口增速逐渐下降。2001年为2.14,2004年下降到2%以内(人均实际GDP4838美元),2006年、2010年、2013年分别为1.835%、1.695%、1.652%,人口增速已经下降到高峰时期的一半附近,并且具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也许再过10年,人口增速会下降到1%以内。2011年人口过亿,2013年人口为11860万,人口密度为396人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日本,直逼韩国了,是中国的2倍多。这确实出乎意料,菲律宾原来已经是一个上亿人口的大国,2023年之后的人口数量会超过日本。菲律宾这样快速的人口增长情况,来源于其缓慢的经济增速带来的不富裕局面,随着菲律宾富裕程度的缓慢提高,生育率逐渐下降是必然趋势。

根据人均实际GDP增幅推算菲律宾1946年人均实际GDP为1179美元,这个收入水平是较低的,同年美国和英国分别为14747美元和8616美元,菲律宾只是美国和英国人均的8%和13.7%。

菲律宾1960年人均实际GDP为2757美元,只是同年美国的15.1%。其从1960年到2013年的人均实际GDP增速慢于同期的美国,虽然如此,其人均实际GDP依然在增长着,随着人类科技发展而增长,这是值得让人欣慰的事实。

菲律宾1960年之后的人均实际GDP增速低于人类科技发展所应该对应的经济增速水平,在不富裕的情况下,比如整体富裕程度低于拉美国家的情况下,只能实现如此不算高的收入增速,这显示了菲律宾是一个次拉美国家,或者说是总体富裕程度更低层次的拉美化国家。由于菲律宾人均实际GDP水平相对拉美国家明显低一个层次,自然应该被归入次拉美化国家行列。

菲律宾2014年生育率为3.06,2010到2015年生育率预测中估值为3.07。这样高的生育率,体现了菲律宾明显落后的经济体系,这其实也是次拉美化国家的一个标志。

菲律宾主体人口是南岛语系(我国台湾高山族人口就是属于这个语系)的马来族群,有一定比例的华裔,由于长期殖民统治形成的西方文化特点,与华人的文化差异不算大,华裔基本融入菲律宾人口中,这与泰国的情况有些类似。华裔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特殊性,是菲律宾最富裕的族群。

菲律宾中北部是其核心地区,这里是热带地区最适宜农业生产的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是热带气候的精华。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气候区拥有热带最稠密的人口分布状况,南亚与中南半岛也是这种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