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

2020-04-05   治国评论天下

明朝建立

1368年1月23号,明太祖(1368年~139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1371年8月,傅友德攻克成都,平定四川。1372年5月,邓愈率明军平定广西,1372年7月,冯胜平定甘肃。1382年1月,明军在云南大败残余元军,4月,蓝玉、沐英攻克大理,平定云南。


明太祖画像

明朝初期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并设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诸将为公侯。朱元璋嫉恶如仇,不讲情面,掌握大权的功臣或各级官吏,偶有失误,就会受到严惩。而朱元璋却依然让这些功臣掌握各种权利,促使这些功臣拥有犯错的机会,这导致这些功臣的命运很不理想,较少有善终,并且牵涉了很多官吏,一次可以达到上万人被牵连,甚至几万人。这确实是明显的悲剧,对这些功臣来说是生命的付出,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名誉的巨大损失。朱元璋杀功臣,明显降低了人们对朱元璋的评价,如果朱元璋没有这个污点,按照其贡献或能力表现,完全可以与刘秀相媲美,拥有令人骄傲的完美帝王形象。

朱元璋的残忍性格可能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困苦的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加上元朝时期的暴政带来的草菅人命环境,给予当时的汉族人口很大的残忍性,可以说,本性温和的汉族人口在元朝暴政的熏陶下,残暴程度可以与元朝统治者类似了。

在元朝大环境的熏陶下,宋朝温柔的杯酒释兵权现象不会发生了,当然,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大概也没有要夺功臣权力的意思,只是为了狠狠的惩罚犯罪的官员而已。

1370年,杀中书左丞相杨宪。1373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1380年,胡惟庸案发,左丞相胡惟庸被诛。1385年,郭桓案发,由于涉案人员甚多,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被诛,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瓛诬告谋反,史称“蓝玉案”。此案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杀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亦被赐死。1395年,冯胜被杀。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这种严厉吏治,促使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明南京皇宫内,在“御花园”内种满蔬菜,使得皇宫自给。

元末的战乱导致汉族地区人口大量减少,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农业生产逐渐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人口稳定增长。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

国民分为军户(弓兵、校尉、力士)、匠户、民户(马户、陵户、茶户、柴户、阴阳户、医户)、灶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设立这种制度的时候,应该没有降低其社会地位的目的,只是后来的长期运行中,才导致了这种局面。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局面一旦产生,这自然成为明朝明显不合理的地方,是极为不公平的,极为不应该的。并且也产生了极大危害,明显降低了明朝中后期的军事力量,对明朝的灭亡需要负一定的责任),不得应试。这种户籍制度状况,比新中国的户籍制度要复杂一些。

编成里甲,规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证制度。普通百姓只要走出出生地百里之外,就得持有官府开具的通行证,否则就以逃犯论处。新政权从乱世中建立,这对于迅速走向社会稳定是有帮助的,长期看,自然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