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归来的余话
读写升级出品
浙江省中考命题权下放到了各地、市。台州市所命的作文题──《这事,想起来就____》,横线上可填写“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感叹不已” “脸红”“后悔不已”……,这是个半命题作文,范围较大,但要求很明确:是写事的作文,后面横线上所填的词可以作为所记事件的中心。如果能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揭示横线上所填词的原因, 将其上升到一个生活哲理,作文便有了一定的深度。这个题目,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写,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写好。
努力作文
通过阅卷,我发现作文的实际状况并不能容人乐观:一类卷如凤毛麟角:大多数应试作文题材雷同,构思如出一辙,毫无新意可言。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因为半命题型作文, 范围较大(事实上只要是写事就满足了作文题的要求),给许多学生以套题的可趁之机,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阅卷归来之后,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要在以下三个字上下功夫:“真”、“实”、“新”。
一、写“真”事。所谓的“真”就是写真事,抒真情,阐述自己的真实思想。按理说,不管是真有其事,还是想象中有其事;只要符合艺术真实的规律都是可以。为了写出好作文,我们还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为什么你要求学生写真事呢?
写真事,更容易写出好文章。因为它是真实的,就不存在学生虚构中常易出现的庇漏。不会把自己脸红写成“红得像熟透了的西红柿”(自己的脸怎么看得到?)。
因为它是真实的,写作过程中更容易进入积极的写作状态:因为它是真实的,学生便敢于对材料进行裁剪,而不像虚构作文时,处处担心出现逻辑错误,因此左交待右交待,将大量篇辐用于事件的叙述,而使作文变得拖沓冗长,事件不再是作者思想的载体,而成为一篇为写事而写事的蹩脚的文字。
写作文要摘下虚假的面具
因为写真实的事,很容易重现当时的情景,写作者也会因为进入特定的情景而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和对事件进行评论的愿望。于是作文中所必须运用的抒情和议论方式不再是作文题目的要求,而成为作者表达对世界看法的自觉的内在的要求。作文因为有了感情的浸润而显得丰盈,因为有了哲理而显得深刻、独特。作文者更会因为自己的观点得到发表, 甚至得到读者的认同,而强化了写作的欲望。作文变成了自觉行为。 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写真事,首先当然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其次要教会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其实学生没材料写并不完全是因为缺乏材料,而是缺乏发现材料的能力,正如某人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要把一些实打实的写作技巧教给孩子
二、教“实”技。将写作基本技能落到实处。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一些写作技能,能写一些实实在在的文章。从本次中考应试作文看来,存在以下问题:不能完整叙事;主题与题材之间若系若离,材料不能为主题服务;材料取舍不当,当详不详,当略不略;记事平铺直叙。拖沓冗长,缺少描写或者缺少恰当表现中心的描写……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三年的训练,还不能让每位同学都写好一篇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呢?就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读得太少。学生忙于应付各门功课的学习,忙于应付各种练习讲义,即使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家长、教师也不乏视其为洪水猛兽之人。偷偷摸摸阅读的,是各种言情武打小说,光明正大阅读的是各种作文选。古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人说,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心中须有一、二百篇好文章。没有广泛的阅读,哪能酝酿出自己的作品?此外,古人还说:“效法乎上,得乎中;效法乎中,得乎下。”因缺少美好精神食粮和正确引导而将糟粕当作美味下咽的, 肚子中装满了武打、言情,中学生作文的这类人,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二是写得太少。两星期一篇,三年下来60篇作文不到,而且其中还包括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 作文训练恐怕只能是“雨过地皮湿”。
三是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都是跟课本,把课本上的题目、要求往黑板上一抄,等作文交上来后,写上几句“中心突出,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线索清晰”之类的套话,然后发下去,念几篇范文,再就主题、选材、 构思讲上一通。一次作文训练就在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中结束了。这种方法不能说毫无效果,但的确效果不太。笔者认为,作文是个有机的整体,但还是很有必要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作文要求严格量化,每次作文要有个明确的梯度目标。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此外,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确实保证将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到实处。例如训练“结构完整”的方法有续写;训练“内容具体、详略得当”的有扩写和缩写;训练“恰当地抒情和议论”可以给一个材料构思不同的结尾;训练“中心集中”可以将一件事分解成许多零部件,或多件事放在一起,选择能体现同一中心的进行组装……
三、创“新”意。要鼓励学生在立意、构思、选材上追求新意。
虽然学生作文是掌握写作技能的练习,但是只有让学生尝试着从生活中寻找独特新颖的材料,用自己独特的构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个人的情感。那样技能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写作素质(写作能力)。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在考试的作文评分标准之中应明确用相应的分数给予奖励。现行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缺少这一条,这未免是个遗憾。也许正因为缺少明确的倾斜,故在作文卷中普遍存在一种求稳的心理。似曾相识的选材,似曾相识的构思,似曾相识的立意,可以说除了文字运用的高下。阅卷教师很难据此全面评断出考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于是打个平稳分。为了说明这作文中的雷同程度,请允许我说一些自己阅卷中的一些事实:如果作文是写实事的话,那么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考生偷拿过别人的东西,而大多数的恩怨是非都因搬家或死亡而了结。在我所改的600 余份试卷中,我发现了三篇套用了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记我的中学时代》(课文),而我班上某位同学在某刊物上发表的《悔》竟先后六次以大同小异的形式出现在我所批阅的试卷之中,真令我啼笑皆非。
作文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用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成了虚假的套套,让人觉得不好又无法在分数上给予充分的体现,那作文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