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情绪都有能量层级!别因你的做法,把父母打入最底层

2020-02-07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奇葩说》我一直在追,每期都不落。邱晨是老奇葩了,我一直很喜欢,逻辑清淅,既有深度又有条理。

但是,在第六季的最后一期,我对她的观念,非常不赞同。

这一期的辩题是:

“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battle(掰扯、争论)?”

文章中涉及的内容是两个辩手在辩论中的原话,我无法考证他们是否因为立场说出了与事实不符的话,所以就都当作是他们的真实经历来分析,所有评论只针对此次发言。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邱晨在最后结辩的时候,说的是:

我和凌岳一样,都花了很长时间去证明“辩论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我和凌岳不一样的是,我选择闭嘴,离开家一段时间,瞒过我的家里人,不告诉他们。



陈凌岳是怎么做的?

他说:父母期望的不是我们对他们绝对的尊重,或者言听计从。(尤其是成年以后)他们特别希望从我们争论的方式当中,看到我们的成长。然后回到屋里,笑着念叨一句“这小子,翅膀硬了,会飞了”。

陈凌岳走上辩论这条路,父母也是不赞同的。

但是他选择一边做,一边与父母沟通(争论)。每取得一次成绩,都会给他妈妈看,每获得一次成功,都会分享给他妈妈,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整个过程,即使双方有不同的立场和想法,沟通都没有中断。


(一)不同的亲子关系,面对失败的模式不同!

我们与父母要相伴几十年,共同经历很多事情,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观点一致。无论谁的观念正确,总会有争论的时刻,总会有矛盾、各执一词的阶段。

比如陈凌岳和邱晨。

他们两个走到现在,无疑都是成功的。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他们失败了呢?

他们与父母观点不同,他们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路是正确的,并且持续地走了很长时间,发现这个选择不怎么样,这条路并不适合他们。

他们会面对什么样的场景?

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1)陈凌岳:父母和他在一起

陈凌岳虽然与父母观念不同,但是他在坚持自己的同时,和父母沟通的桥梁一直没断。如果万一失败了,他的父母也许会安慰他,扶他一把,然后他拍拍身上的尘土,换个方向(或维持方向),继续前行。

(2)邱晨:孤单承受

邱晨选择瞒着家里人去做,如果做成功了再去给父母看,如果做失败了呢?

十有八九她就要独自承受失败了。

因为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她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她面对的是什么。无从得知,无从安慰,无从支持。

不但邱晨很辛苦,她的父母很担忧,我认为这是不好的模式。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即使他们在做着我们并不认同的一件事,我们是想知道他的近况,还是眼不见为净?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依然想知道孩子的状态吧。

(二)生气和担忧,能量层级是不同的!

虽然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每个情绪都是有能量的,如下图“情绪能量层级表”。

数值越大,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越好;

数值越低,对身体伤害越大。


陈凌岳的做法,虽然走在父母不认同的道路上,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但最多父母只是会生气或愤怒,为什么这孩子不听话。

愤怒的能量层级数值是150.

而邱晨选择瞒着家里人,家里人一无所知,他们的情绪大多是恐惧或悲伤。他们担心孩子在外不顺利,害怕孩子路不顺,或者还有被孩子排斥在外的失落和难过。

甚至会有后悔和内疚,为什么当时要那么强烈的反对她?导致现在她都不愿意和我们沟通。

恐惧、悲伤和内疚,层级越来越低,对身体伤害也越来越大, 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反抗与失踪,你选哪个?

当听到邱晨说她瞒着家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一个亲戚。

她对大女儿控制地很严格,而且很爱面子,经常用她和别人比较,导致她大女儿一毕业就去了外地工作,一年都不给家里打个电话,过年也不回家。后来,她换了城市工作,父母都是很晚才知道的。

那几年,我这个亲戚对孩子的担忧、着急、恐惧和内疚之情,我看在眼里,真是挺折磨人的。

如果孩子一直保持与父母的联系,父母的情绪最多就是生气或者失望,可是孩子一旦玩失踪,对父母的伤害就成倍增长了。

我们可以想一想:

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你是愿意他直接说出他的不同看法,及时你反对也要继续做?还是愿意他沉默,然后失踪,或者瞒着我们?

反正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我肯定选择前者。

前者是有勇气的象征,敢于表达自己,也敢于坚持立场;

后者我认为有逃避的成分,既不去努力说清想法,又不愿正面面对,只想成功了以后,将结果直接砸在父母脸上!看,你们错了吧!

(四)有问题及时修复,莫累积!

当然,无论是反抗还是失踪,都不是我们欢迎的选项。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和我们友好沟通,互相尊重。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做出努力,维护好我们的亲子关系。

关于爱情,有这样一句话:

从来没有突然地不爱了,只有你突然才知道罢了。

  • 一个人,从爱到不爱,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
  • 同理,一段亲子关系,从亲密到疏远,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如果我们与孩子沟通不畅,要及时思考原因何在,然后及时调整,把亲子桥梁保护好。不要等到两个人都离得非常远了,桥断的很厉害了,你才意识到严重性,再去拉,多半很难拉回来。

不要以为孩子小,我们打着骂着,他们依旧粘着我们,爱着我们,我们就一直这么有恃无恐。

我们要相信,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的。真要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会突然发现,孩子不但不再粘着我们,也不再和我说话了。

到那时,即便你把姿态放低到尘埃里,都换不回一次他与你的促膝长谈了。

所以,珍惜我们的亲子关系,珍惜沟通的机会,有问题及时修复,时刻保持沟通桥梁的顺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长地越来越有底气有信心,而我们也会越来越安心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