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发给予时,父母视而不见!长大了再去要求,没人买单

2020-04-13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成人如此,孩子亦然。

孩子们有着为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需要。越小的孩子,越乐于“给予”,他们非常愿意奉献自己。只是大人经常忽略,不以为然,或根本不认为这是孩子的“给予”或奉献,反而是孩子的调皮和搞乱。

(一)孩子的给予,是你眼里的“不配合”

早上,当妈妈给三岁多的冉冉穿衣服,心里很急,因为她上学就快迟到了,而妈妈上班也不早了。当好不容易穿到袜子那里,冉冉突然在床上边跳边笑地说道:“妈妈,妈妈!我突然想起来,我昨晚做了一个梦,特别好玩儿,你听了肯定会笑。我给你讲讲!我梦到……”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严厉型的妈妈就会果断打断:“哎呀,别说了!都快迟到了,我不想听!赶紧穿衣服,快点出门!”

和善一些的妈妈可能会说:“宝贝,等到放学了再给妈妈讲吧,现在时间太紧了,妈妈没时间听,快过来,赶紧穿袜子。”

这两个妈妈,都认为她们听孩子讲故事,是在配合孩子,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那颗“给予”我们快乐的心,更不可能对这个“给予”做出接纳或欣赏的回应。

孩子要给妈妈分享昨天晚上特别好玩的梦,是因为她怀着“给予”的心态,想看我们的笑容,想给我们带来快乐。

这个视角不变,你的眼里便只有孩子不配合之下的烦躁与愤怒,没有被“给予”的欣赏与幸福。

(二)孩子的给予,是你眼里的“添乱”

明明3岁的时候,想帮妈妈洗碗,妈妈说:“你快别捣乱了,再弄碎几个,我还得收拾半天。”

明明5岁的时候,有一天自己把玩具都放进玩具箱中,非常有成就感地给妈妈看。结果妈妈说:“哎呀!谁让你弄的?都弄乱了!小汽车和积木、拼图哪能都放在一起?这下好了,更难收拾了!快去看电视吧!我来弄”

等到孩子10岁的时候,吃完饭,把碗一推,走了。妈妈说:“回来!把碗送厨房去!这么大了,应该帮我们分担家务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等到孩子12岁的时候,他的房间很乱,每次都等着妈妈收拾。妈妈最终烦了累了,对他说道:“以后自己打扫房间!做家务也是你的责任,别太懒了。”

可是,这个妈妈没有意识到:

当孩子小的时候,怀着“给予”的心态,给家庭做贡献时,你只预卜先知地看到了他“添乱”的后果,就一刀切地剥夺了他“给予”的快乐。

当孩子长大了,你又以“控制”的方式去命令孩子做家务,命令孩子为家庭做贡献,这种迫于压力去的事情,叫执行任务,它不是“给予”,更没有快乐可言。


(三)总有很多因素,妨碍孩子们的“给予”

随着物质化越来越严重,人们眼里的“给予”和“礼物”仿佛都变成了有形的东西,比如:玩具、衣服、包包、首饰……

我们若以物质化眼光去审视孩子的给予时,我们自然发现不了孩子能够给予父母什么。

(1)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没什么可贡献的,做不了什么。

(2)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去引导孩子主动奉献,而是习惯命令和控制孩子做一些所谓的贡献。

(3)有些父母,只看得到孩子的缺点和负面影响,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每天只会挑毛病和提要求,满嘴的指责和失望。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想说,孩子真的是我们的天使。(养育孩子时间越久,我越觉得这句话是真理。)

当我在现实中生活了三十年左右,越来越被世俗所融化之时,孩子来了,像天使一样,让我们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发现了更珍贵的“给予”。

物质化的“给予”只是浅层次的,带来的幸福也是短暂的。生活中最棒的东西,让我们感觉到最幸福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比如:欢乐、好奇心、关注、倾听、理解、拥抱,甚至一个微笑。

只要我们足够细心,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有很多礼物可以送给我们。事实上,他们真的每天都在把这些礼物送给我们。

只是,我们的心太小,我们的眼太浅,看不到这些。

(四)“给予”能力就像肌肉一样,越使用,越强大!

我们的身体,如果长时间不锻炼,肌肉就会松弛下来,甚至会萎缩。如果每天坚持锻炼,则会越来越有弹性、韧性和力量。

“给予”的能力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们一次两次给予的礼物,我们都没有接受,甚至不耐烦或干脆直接拒绝,那么孩子们渐渐就会感到失落和沮丧,渐渐地失去再次给予的渴望。可是,一旦孩子终止给予,这项能力就会越来越弱。

就像前面提到的“明明”那样,小时候满心欢喜地“给予”,换来的都是拒绝甚至批评,于是,这项能力便封闭起来,逐渐减弱,慢慢失去了给予和奉献的能力,成为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

“给予”的能力,就是从小的时候,从小事当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霍思燕与嗯哼:

我之前写过霍思燕教育嗯哼的例子。每一次嗯哼想帮霍思燕做什么,即使霍思燕明知道有他帮忙后,她要付出多倍的时间善后,但是霍思燕依然每次都非常乐于接受和欣赏嗯哼的给予和奉献。所以,嗯哼的这项能力便不断被强化,发展到现在,就真的成了一个小暖男。

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回去就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打骂一顿。要多去看看别人家的父母都是怎么做的。这才是“治本”之法。

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孩子的父母,永远也跳不出亲子冲突的“恶性循环”。

(五)若是情况不允许,怎么办?

举世闻名的灵体医学专家和人类潜能研究领域的领袖人物迪帕克·乔普拉曾说过:

“给予令施予者和接受者相连,这种连结诞生了新的归属感。”

当孩子发自内心地与我们分享时,我们要用心接纳和倾听,感受和欣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从而在以后继续强化这一行为,成为一个乐于助人、心中有爱的人。

可是,有人或许会问:“难道,就要顺着孩子的心愿,不管不顾其他事情?怎么可能!”

是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多时间都不受我们控制。有很多时刻,又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如果停下了,接纳这个给予,就会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文章第一个场景中,马上要迟到了,冉冉兴高采烈地要给妈妈讲梦。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简而言之一句话:认可孩子给予的心情,换一种方式去接受。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明明,妈妈看到你很兴奋,妈妈也特别想听。妈妈喜欢和你一起开心大笑。如果有更合适的时间,我能专心去听会更好。比如在车里(或上学的路上)?你觉得怎么样?我们现在赶紧穿衣服,好不好?”

如此一说,既让孩子专心穿衣服,又认可了孩子给予的心情。如果路上妈妈真的守约耐心倾听,那么这一次互动,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联结。

(六)结束语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欣然接受孩子给予的礼物,这本身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另外一个礼物。”

我们要留意孩子的自发行为,带着发自内心的真诚和谢意,去接受这份礼物。孩子们就会在成长中把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给予者。而且,当他们的礼物被珍视的接受了,他们自然也就更容易辨认和欣赏我们给予他们的礼物。

比如:带有唠叨的关心。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曾说过:

“孩子需要欣赏和珍视,而不是被管教。”

无论你是否承认,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我们的引领,与我们对孩子的引领差不了多少。只要你有成长的心态,你就会发现孩子不但能促进我们自省,还能唤起我们对生命深深的热爱。

放下批判和审视的目光,和孩子站在一起,感受对方的给予,体会生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