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父母越想在冲突中赢了孩子,便越能激起孩子的反抗

2020-04-17   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很多父母学习表达的艺术,学的多为怎么遣词造句,怎么用更巧妙的手段,表达出合理的内容,让孩子更愿意听自己的话。

但是,我想说,比起遣词造句,“意愿”更加重要!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意愿”在沟通中起到90%的作用。如果没有明确而有意识地联结意愿,即使是最有技巧地精心准备的表达,听起来也都是空洞的或者有操控欲的。

一旦孩子在你的话里,听出了你的“操控欲”,无论你的言语多么巧妙优美,一定依然会收到孩子的抵触或反抗。

(一)在育儿中,你的痛苦源自什么?

去年,我接触过很多的父母。找我来咨询的人,多为在育儿中感受痛苦,痛苦到需要求助外界帮忙的程度。

我会问:你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大多数父母的回答都是:孩子太不听话!让他学习他偏玩,让他睡觉他偏磨蹭……

我还会问:为什么要让孩子听你的?

大多数父母的回答都是:因为我说的对啊!我在为他好。

可是,我觉得对,或者父母自己觉得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为当事人的孩子,这个事件中最重要的角色,为什么不认为你说的对,为什么不配合?

因为:

你没走进他的心,你和他的情感是断开的状态。不通电,自然不工作。

(二)没有“无冲突”的家庭,只有不会处理冲突的父母!

即使没有孩子的家庭,伴侣之间也会有勺子碰锅沿儿的时候。何况,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随时都在成长和变化的孩子?

所以,这世上没有“无冲突”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是喜怒哀乐俱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1)化解

有的父母,遇到冲突了,巧妙化解,几分钟彼此达成一致,恢复和谐。

这种状态也是我在努力达成的状态。

(2)放不下情绪,不依不饶

有的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了,即使孩子哭着和你道歉,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唠叨和指责,许久也过不去,非要把自己情绪都一股脑倒给孩子,倒完了才消气了,然后再进入愧疚之中。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妈妈上了公交车,小男孩爬着扶着上了公交车,抹着眼泪追着妈妈坐下,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都知道错了,你别生气了!”他妈妈扭头看过去,怒道:“你知道错了,我就不生气了?怎么这么不懂事!”小男孩说:“妈妈,你别喊了。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了。”……

一个哭着道歉的孩子,一个不依不饶高喊的妈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3)冷战

孩子再大一些,有了自己的力量,还会和父母冷战。

我身边一个同事,就和我分享过他和妈妈,长达半年之久的冷战经历,每天同在一个屋檐下,就是彼此不说话。那时候他上高中。

冷战的背后,多为绝望。看不到和父母联结的可能,于是彻底关上那扇门。

(三)发生冲突时,问自己这个问题

发生冲突时,问自己:是想和孩子建立联结,还是想证明自己正确?

这个问题,不但有助于我们冷静下来,更有助于我们朝着“化解”那个目标前进。

当你意识不到你所有的努力都用来证明自己正确的时候,你的全副武装,你的所有语言,给到孩子的,都是进攻,想攻破他,战胜他,让他臣服于你。

可是,孩子不是你的敌人。小一点的孩子,会迫于你的权威,暂且低头,不去争辩。可是大一些的孩子,不但会竖起盾牌抵抗你的进攻,而且还会向你抛出矛,反攻你。

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和妈妈冷战半年之久的同事,就明确地对我表达过:“为什么我非要听她的?小的时候对我非打即骂,现在还想控制我,我不想再忍了。那次冷战以后,我妈妈果然不再强迫我了。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和她没有多少话。”

这件事中,没有人胜利。这个妈妈和儿子,都不快乐。

如果父母非要和孩子争个高下,每次冲突都试突赢了孩子,最终,父母都会失去孩子,甚至孩子也会失去自己。

用一个小事举例说明“赢孩子”与“争取联结”的区别,以及不同的结果。

【孩子打碎了花瓶】

(1)

你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花瓶很贵的!以后走路要注意,听到没?”(高高在上的批判)

孩子会认为:我做错了,让妈妈生气了,我要听妈妈话,不能再碰碎花瓶了。(害怕,自责)

(2)

可是,你若说:“孩子,碰碎花瓶你是不是很害怕?有没有伤到你?来,妈妈看看。”(情感联结)

孩子会认为:妈妈很爱我,我很感动。同时,我知道妈妈很喜欢这个花瓶,我打碎了她会心疼。我以后一定要小心一点。(幸福,自省)

这样与孩子沟通,不但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更利于孩子成长。

因为发自孩子内心深处的自省和反思,会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进步。

任何“发自内在驱动力”的改变,效果都要远远好于“被迫”的改变。

(四)花时间滋养你的意愿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说过:

我渴望生命中的关爱,那种发自内心相互给予的心灵的交流。

这种渴望,每个人都有。因为,当有了发自内心相互给予的心灵交流之时,我们的内心就是充盈的、柔软的、温暖的。如此,我们才可以照亮身边的人,给他们爱与联结。

你想和孩子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是想给他们攻击赢了他们,还是想给他们爱,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

下一次发生冲突了,你打算如何处理?

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遇到问题,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他,批判他。而此刻,我们认识到这样是不对的,是需要调整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和精力,慢慢滋养我们的意愿。将“想赢”,慢慢转变为“联结”。

每一次冲突,不要急于给出反应,停一下,想一想。

如果我们又不经大脑地喊出来了,又把孩子批了一顿,别着急悔恨或自责,无论你从何时意识到这一点,都不晚,都及时让自己停下来。

问自己:此刻,我是想和孩子建立联结,还是想证明自己正确?

我相信,没有人非要在一个孩子面前争个输赢。毕竟,赢了也没什么可骄傲的。

除了积极地反思之外,还有一些方法有助于滋养我们的意愿。

比如:

  • 在冲突的时刻,紧张的沟通中,做个深呼吸,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 走出去,在户外,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
  • 读些自己喜欢的书;
  • 冥想;
  • 唱歌;
  • 画画……

这些方法,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正能量,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生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不输入,就有持续的输出。我们需要爱孩子,可是我们本身也需要爱。

最后,要记得:

每一次冲突,都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机会。

如果冲突来了,我们不要沮丧,不要烦躁,用心接纳,仔细思考,做出比昨天好一点点的反馈,一小步一小步地与孩子共同成长。

育儿即育己,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