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8年10月在《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中发布了一组数据:
86.5%的中国中小学生拥有多种电子产品,68.1%拥有智能手机,79.2%接触网络,45.2%开始接触网络的时间是7—9岁……
这组数据一发动,就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的关注。
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这组数据中的数值只能更高。
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家有儿女的父母们。
我来自二胎家庭,有个弟弟。我现在也是二胎妈妈,儿子淏仔十岁,女儿玥玥七岁半。
我小的时候学习特别好,据我弟弟说他一直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即使考了班级第二名,依然不会被老师表扬,只是因为老师认为:他是我弟弟,应该和我学习一样好。
我在初中的时候,叔叔家有个游戏机,非常简单的那种,专门玩“俄罗斯方块”。
我有一段时间非常着迷,一放学就对妈妈说:“妈,我去我老叔家玩去了。”
然后一直玩到游戏机没电,玩到天黑,再回家。
当时我的俄罗斯方块能达到最高级,可谓登峰造极了。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妈妈对爸爸说:“你知道妈?她去她老叔家,是去玩游戏的。”过了一会儿,爸爸说:“没事儿,不影响学习就行,玩就玩会儿吧。”
我心里想:嗯,我一定不会影响学习。
等到我上了重点高中,弟弟正上初中,他的学习成绩不拔尖。
乡镇的初中,如果不考进年级前五,都没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
弟弟在初二的时候,在年级只能排到第二三十名的样子。
那个暑假,他居然对爸爸说想要小霸王游戏机。
那个年代,游戏机是下图这种带着手柄的。
网络图
爸爸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果断给他买了,要求只有一个:不影响学习。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成了妈妈,才意识到:
当初爸爸买这个游戏机的决定,做出来是多么不容易!
所以,那个初三,弟弟有了两个电子产品,一个是游戏机,一个是音响。
在村里,同时拥有这两个东西的孩子,真不多。
在那个初三,弟弟成绩直线上升,最终以年级第三名升入重点高中。
爸爸很开心。
初三那个夏天,我也从学校回到家,和弟弟一起玩“魂斗罗”。当时弟弟还批判我不用心,他保护我保护地那么努力,我的三颗命还是那么轻易地丢了。
我不喜欢这种游戏,跳不好,打不好,也躲不好。
弟弟当时既生气又无奈的模样,依然历历在目。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00后、10后,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原住民”。
我们小的时候,爬墙上树玩泥巴;
大人也顶多看看电视、打打麻将,作为放松;
时代在进步,现在的这些孩子,“玩”的概念也在变化。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对现在的孩子们(包括成人)来说,“玩”的内容里面是包含了网络游戏的。
游戏无处不在,不恐不入。
别说电视上会有游戏广告,即使在马路上,在电梯里,也都有游戏的各种宣传内容。
堵是堵不住了,不如接纳。
如果我们强行禁止,换来的只能是孩子们长大了之后的强力反弹;而那时,我们已经无能为力,或者鞭长莫及。
我家里,对游戏迷恋的是淏仔,玥玥对游戏不怎么上心。
最开始每周两次游戏时间,玥玥经常会忘了玩,而淏仔总是玩不够。
淏仔,从最开始五岁时玩的“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到现在的“王者荣耀”、“吃鸡”,淏仔的游戏之路,已经有五年了,很迷很专注的五年,看样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对学习有没有影响?
——说“没影响”是假的。
我们之前走过一段弯路,淏仔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游戏的干扰,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然后及时调整了玩游戏的时间和方式,效果不错。
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适合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这里不再细说。
(这个弯路的过程,我在其他关于游戏内容的文章中详细写过,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搜“游戏”即可找到。)
我玩俄罗斯方块,是在初中;
我弟弟买游戏机,也是在初中。
一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初中生,开始玩游戏的自律能力,一定要优于还没养成好习惯的小学生。
我爸爸可以我们完全尊重和放手;但是,我无法对淏仔完全放手。
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
所以:
支持孩子玩游戏,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不代表着随意孩子怎么玩都行。
比如:
网络图
2019年暑假时,淏仔就说原来那个iPad内存太小,装一个游戏就满了,玩起来速度也受限制。2020年的这个寒假,淏仔在玩的时候又在嘟囔着:“哎呀,怎么办,我想玩这个游戏,还想玩那个,总是卸来装去的好麻烦……”
我想了想,对老公说:“给他买个新平板玩游戏吧,这个不够他用了。”
老公问:“专门买来玩游戏?”
我说:“既然我们同意他玩游戏,就让他玩爽吧!憋憋屈屈地玩,也不过瘾。游戏时间还是那么多,频率也不变,但他玩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老公想想有道理,就同意了。
于是,我春节前带着淏仔直接去了华为专柜,买了个当时那个专柜的最高配置8G缓存256G内存的平板(型号忘了,不太懂)。
淏仔非常开心,一路上都是说着笑着。
回到家,不但下载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且还把好久不用的计时器拿出来了,对我说:“妈妈,以后我要按照计时器玩游戏,不用你再反复提醒我了,免得你说的次数多了还烦。”
果然:
你支持他一步,他就想着“自律”走一步;
你信任他一些,他就更值得你信任一些!
现在的父母大多都是80后、90后的,眼睛24小时离不开手机、电脑,已经成了我们的常态。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我们不得不宅在家里的这些天,如果每天一边不是拿着手机刷抖音,就是对着笔记本打游戏,一边告诉孩子要看书,要阅读,要写作业,远离电子屏幕……
你不觉得这样的场景是否有些可笑?
孩子是按照他们看到的“我们的做法”去做事,还是按照他听到“我们说的话”来做事呢?
你自己的自律能力尚且端不上台面,却奢望孩子在你的训诫之下,掌握自律能力?
“言传”永远不如“身教”!
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好自己,那么也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强迫孩子。
否则,也许有一天,孩子会给你讲这个故事:
有种鸟很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 要下一代使劲飞。
上学的早上,你叫孩子起床,孩子经常会百般不情愿,甚至不拖到最后一刻都不想离开床;
可是,周末的早上,你不用叫醒,他便会开开心心地自己穿衣服起来,不用催,不用哄。
孩子利用自己的内驱动去做事情,比你推着他去做事情,效果要好上千倍。
孩子发自内心的自律,永远比你推着他“他律”强上万倍!
我们用自身对人生的敬畏、对成长的珍惜,用认真工作与用心生活的“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去影响孩子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像父母那般?
我们每天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不沉溺于手机电脑,每日学习,不断成长,孩子才能在我们的点点滴滴的拼凑与体会中,找到他的成长方式。
这才是育儿境界的“无为而治”。
我知道,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也在努力。
但是,若你不向着这个方向开始迈步,你最终会发现,无论你想尽多少办法去育儿,都达不到你的理想结果;你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你,像那个你讨厌的自己。
所以,育儿要从接纳自己开始,然后改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自律,才能从本质上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你和孩子彼此,才能成为更好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