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怎样进行心理干预?

2020-02-05     树辉心理驿站

再次静下心写一篇文章,重申我的一个观点,对于正在发生的这场疫情,现在不是采取大范围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如果你一定要做,请先搞清楚,心理干预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干预程度的深浅,二是干预的时机是否合适。


01 关于危机干预


既然我们要谈心理干预,我们必须先来搞清什么是心理干预。我们先来从宏观上区分一下,心理干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危机干预,另一类叫做心理咨询。

危机干预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面对一个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他手里有人质,这时候心理专家前来和他谈判,心理专家的目标就是解救人质,警察的目标是阻止犯罪,这是需要他们联合出手的。再比如面对一个想要自杀的人,我们启动危机干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阻止他的自杀。

而面对眼下这场疫情,我们实施危机干预的核心是控制病毒的传播,掐断传染源,研制相关的疫苗,包括对疫区进行医疗援助,物资援助。然而这些并非心理工作者所能做的,所以从危机干预这个角度而言,现在不是从心理层面进行干预的时机。


02 关于心理咨询


既然从危机干预的角度,我们无法开展工作,那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是否可以呢?其实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是可以在这一方面做些事情的,但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现在很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开通了心理咨询的公益热线。我现在每天也拿出几个半小时的时间给参与这些工作的二十余名咨询师做督导。在督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咨询师之间的水平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

尤其是有些人在线上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时,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不是很清晰。所以面对来访者的问题时,也会盲目的从心理学的理论层面进行干预,这样做其实是有些危险的。

在昨天的一场督导中,一位咨询师很头疼。他告诉我,他接到的电话基本上都是充满恐慌的,当他试着让来访者讲述他的恐慌时,对方却怎么也讲不清楚。这就让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感到很焦虑。我当时就给这位咨询师做了一个干预,我说:“你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极度恐慌的体验?”他点点头,我继续问:“你体验一下,在你极度恐慌的时候,你能把自己的恐慌和别人讲清楚吗?”他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

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在普通的咨询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的一种认识。尤其是身处在疫区中的人,有适度的恐慌和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有的人会怀疑自己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因为他们就处于疫情中。作为咨询师,如果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消除这种恐慌和紧张其实是很不现实的。换句话说,即便我们可以做到,也不能那么做,因为必要的恐慌和紧张能起到保护他们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正在一线上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你自身对于这种工作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帮助的是我们的来访者管理好自己因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反应。如果仅仅是紧张、恐惧,甚至表现得有些神经质,这是在这种情境下表现相对正常的状态,可是如果会有一些失控的表现,那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什么是失控的表现呢?比如有些人因无法住院治疗而表现的很绝望,甚至攻击医务工作者,有的人会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往医院里跑,有的人会持续关注一些负面信息,使自己的精神状态接近崩溃。处理这些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网络咨询的范畴。在特殊时期,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事,这首先就是一名心理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健康心态。

如果你在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公益咨询,你一定要接受督导。因为这种状态下的咨询,对咨询师是一种很大的消耗,你要迅速补给营养。

还有一种形式其实需求量是很大的,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容易做的,就是对大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比如我受邀在权威媒体平台上做的节目,我们这两天搞得线上直播,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区对大家进行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状态下会让大家感到放松,在放松的基础上其实是很容易吸收进一些营养的。

有位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找好一篇不错的文章,第二天早上在卫生间方便的时候看,因为他觉得自己在那时候能看进去一些东西。我询问了很多朋友,他们大多数人都说自己会有这样的体验。这说明人在放松的时候,反而会吸收一些新鲜的观点和信息。我们作为从业者,如果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是需要在这方面动动脑子的。

所以如果你真想做点事儿,又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那就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做些尝试。其实这一点如果做好,会帮到许多人的,因为对此需求的人群的基数很大。

03 关于心理治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需要我们认清的话题就是“心理治疗”。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对一个人进行心理治疗呢?是在一个人心理形成创伤的时候。疫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环境还未稳定,大多数人处于急性应激状态,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冷静的观察。因为绝大多数人会在危机爆发过后的一段时间里自愈。这也是过去的几次灾难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心理专家曾奇峰说:“面对创伤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使人得到自愈。”(好像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们面对这样的灾难时,首先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自己对灾难或者丧失的充分哀悼完成自愈的。如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人的创伤形成了固着,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或工作状态,那便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

很多人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那这场危机后,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那时的我们太过青涩,有着一颗火热的,赤诚的助人之心,同时那场灾难也使我们在心理援助上变得更加成熟。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注意进行心理干预的深度和时机。

我相信,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绝对不缺乏有积极性的,充满热情的去助人的心理咨询师。可是危机教会我们许多,比如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只有热情和激情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有一份沉着的心态,一种成熟的状态。


最后,我想提醒所有正在值守心理咨询热线的同道,在危机面前我们需要深刻的认识到,危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灾难,同样还存在许多等待我们发现,并加以利用的机遇。如果你在问题中感觉很无力,你需要看看你有没有丢掉一些宝贵的资源。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升自己在灾难中觉察自己的状态,寻找新的机遇的能力。


本文选自:树辉心理驿站

原创树辉老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LzRGHABgx9BqZZIr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