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很有趣》之九 透过不一样的角度、思维,带您通读枯燥的《古文观止》
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
这篇文章,写事很短,议论很长。
这也是《古文观止》的特点。
编者选取的标准,是读书考试的视角,而不是史学研究的视角。
所以,里面的文章,都是观点鲜明,论述有力,文采斐然的。
但是,对于后世的我们,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不知道一件事的背景,只限于把玩一些对仗工整的文字游戏,那就没有意思了。
所以,这篇文章,我们要谈谈下面这简单一句话背后,波澜壮阔的春秋图景,然后再来看当事者的议论和作者的观点。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这句话写的很明白,夏季四月,鲁桓公得到宋国送来的郜国大鼎,把它放置在太庙里。这是不合礼制的。
这里面却有不少疑问:
1,郜国的鼎,为什么宋国送呢?
2,宋为什么要送鼎给鲁国?
3,既然不合礼,鲁国为什么要收呢?
这要从鲁隐公被刺说起。
这篇文章之前,都是隐公多少年多少年,这一篇开始是桓公多少年多少年了。
桓公不是隐公的儿子,而是同父异母的弟弟。
简单说,隐公的母亲虽然身为宋国公主,虽然先嫁给隐公他老爹,并且生了儿子,但并没有被立为嫡妻。
桓公的母亲虽然晚进宫,但是被立为嫡妻,然后也生了儿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隐公他老爹去世后,应该是桓公继位。
但是,桓公那时候太小,就立了隐公暂时代理国君,“隐”这字就是摄其政而不尸其位的意思。
后来,桓公长大了,被大臣挑唆,刺杀了实际上想还政给他的隐公,是为桓公。
通常来说,发生这种得位不正的事发生后,获益者最想干什么?
当然是使劲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得到别人的承认。
鲁桓公也一样。他上位后,就急忙与郑庄公会晤,先得到他的承认。
接着,宋国主动把郜国的鼎送给鲁桓公,也算是一种瞌睡送枕头式的示好。
宋国为什么这么巴结鲁国呢?
因为宋国也出了乱子,宋殇公也死了。
宋殇公之死,可以算是一个美女引发的流血事件。
宋的公室成员华父督,自从在人群中看了孔父嘉的妻子一眼,从此之后夜不能寐,不断思念,最后一冲动,杀死了孔父嘉,抢走了他的妻子。
宋殇公知道后大怒,要收拾华父督。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将他也杀了。
国君没了,谁来做呢?
这时候,郑庄公又显示出了他的远见和手腕,支持之前逃亡在郑国受保护的公子冯回去担任国君,是为宋庄公。
他上了台,同样要大家承认,要结好,就把之前抢去的郜国的鼎,给了鲁国,等于承认了鲁国对郜国的占领。
可怜的郜国,是没人问问他们的感受的。
这时候,前面的三个问题可以回答了:
1,郜国的鼎,为什么宋国送呢?
因为郜国的地盘已经被宋国占据了。
2,宋为什么要送鼎给鲁国?
通过承认鲁国对郜的占据,换回鲁国对新君的支持。
3,既然不合礼,鲁国为什么要收呢?
因为鲁桓公得位不正,他要显示一下外国多么支持他。
下面,就是鲁国大夫臧孙达给鲁桓公上课了: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这段话里的生字不少,让人望而生畏,实际上大致意思您也可以猜出来,这套说辞,实际上跟臧哀伯他爹臧僖伯劝谏鲁隐公的那套说辞,是差不多的。
实际上,他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也是劝谏的常用话语风格:
1,公司领导是要发挥带头作用的
来看译文:作为君主,要发扬有德的行为,禁止失礼的行为,做好百官的榜样。就算这样,还怕有失德的时候,因此更要宣扬道德教化,以训示子孙。
2,公司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的
来看译文: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昭示节俭。
(与生产力密切相关)
礼服、礼帽、蔽膝、玉笏,束带、下衣、绑腿、复鞋,冠上的横簪、冠旁的瑱绳、系冠的带子、冠上的装饰,这些是为了昭示等级差别。
佩巾画上水藻,佩刀系上玉饰,鞶带垂饰,旌旗的飘带,马系的革带,这些是为了表明地位尊卑。
礼服上绘绣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是为了显示文采;
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画各种形象,是为了显示物华;
马铃、车横铃、车前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乐;
旌旗上画日、月、星辰,这是用来象征光明的。
(讲礼好累啊)
所谓德行,就是要节俭有法度,增减有定数,以文饰色彩表示,用声乐宏明彰显,将这些展示给百官。百官因此有了戒惧之心,不敢违反法律。
(礼的作用好强大——实际上还是带头作用)
3,您这样做是不对的
来看译文:您现在做了违礼的坏榜样,将受贿得来的郜鼎安置在太庙,公然向百官展示。
百官如果效法,君王又有什么理由谴责他们呢?
一个国家是怎么败落的?始于官吏不走正道。
一个官吏是怎么丧失德行的?就是仗着恩宠收受贿赂。
郜鼎在太庙,就是明显的受贿!
周武王灭商时,把九鼎迁移到雒邑去,忠义之士中还有人说他不对,更何况把明示邪恶叛乱的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怎么可以呢?”
桓公不听。
为什么桓公不听?
为什么才读了这么几篇文章,这这么多的不听劝谏?
前一篇隐公要去看抓鱼,臧哀伯他爹臧僖伯劝谏,也不听。
就是因为独断专行,或者不务正业吗?
不,因为他们眼中的规则,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在作者这样的儒家学者眼里,他们要让这个世界恢复应有的秩序,就像一个棋盘,每个棋子都在应有的位置上,该走“田”字的,绝对不能隔一个轰一个,否则就乱套了。
而在国君眼里,世界已经变了,内部变了,外部也变了。
外部变了,是因为周王不管用了,不是他一承认,自己的位子就会稳固,而是要在一群诸侯国中博弈。
内部变了,是因为国君对国内的控制反而严密了,不久之后,一些诸侯国甚至会在新拓展的土地上设置郡县,而不是分封。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会怎么办?
可能会是:在太庙里放个鼎不算什么,大臣们再反对也翻不起浪花,而且反对的可能不会很多;而得不到其他一些较大诸侯国的承认和友谊,却是一件要命的事。
所以,国君也有国君的难处啊。
看到不得已,是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最好思维方式。